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历史之中,社会进步的外化体现其实就是这片土地上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的不断变化,从最早的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的变化,再到后来封建社会的转变,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每个位于连接点上的存在,都对历史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大禹废除了禅让制,直接领导者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启,此后启建立国家,这便是奴隶制社会的开端,能够终结这一时代的人,就是历史新纪元的开辟者,从夏商周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奴隶制社会发生着诸多变化,最终终结这时期的,乃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自从秦国完成商鞅变法之后,就成了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存在,尤其是按军功授爵位这一举措,让统一变成了之后的必然趋势,秦始皇继位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就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对于这六国的国君,秦始皇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嬴政的遭遇嬴政对六国君王的具体处理方式,其实和自己的早年经历是有一定关系的,别看后来的秦王嬴政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但他幼年时期的遭遇也是十分痛苦的,最早的秦国并不是周王室的分封贵族,因为养马有功,所以被封爵赏地。
因为地理位置的问题,早年的秦国是比较弱的,在一次和赵国的战争之中,秦国失败,最终要派遣一位贵族王侯去赵国充当人质,最终被派遣前去赵国的,其实就是嬴政的父亲,嬴政自己,也是在异国他乡出生的,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当时的嬴政尚且被叫做赵政。
本来是一方王侯的后代,却从一出生开始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仅离自己的家乡有千里之遥,还要时常面对赵国人的嘲讽和讥笑,这就很容易引起嬴政的不满,当然,即使他的母亲就是赵国人,这种仇恨也不一定会就此减少。
总而言之,赵国强大,并且和应正常存在一定的关联,所以在将其灭亡之后,对君王的处理可能会有所不同。
除了赵国,还有一个国家和秦王也存在一定关系,不过这是一种带有仇恨的关系,那就是燕国,从当时的情况看,秦国的强大是所有国家都看在眼里的,并且六国都有自己的应对之策,曾有几个国家遵循鬼谷子的纵横策略,联合起来对抗逐渐强大的秦国。
但燕国却错误选择了铤而走险,试图去对嬴政进行暗杀,这便是荆轲刺秦王的出处,这种剑走偏锋的方法其实非常极端,就算成功,也不见得能阻止秦国灭亡其他国家的脚步,因为一统天下是秦国所有人的愿望,嬴政只是领导者,就算成功,最多只能延缓灭亡时间。
但不幸的是,因为准备不充分,荆轲刺秦的做法失败了,他自己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刺杀嬴政,会直接引起秦国的仇恨和怒火,燕国就将是这一切的承受者,这种做法会激怒嬴政,也能冥冥之中决定燕国灭亡之后国君的结局。
秦始皇的统一之路秦王嬴政在赵国十几年之后重返秦国并当了国君,在铲除了朝中具有威胁的两大势力之后,开始进行一统六国的战争,其中最弱小的韩国,是大秦矛头的首先指向者,当时听闻秦军到来的时候,韩国曾试图用献出土地的方式阻止秦国的侵略步伐。
秦国在得知以后便将计就计,一边接收城池一边继续向韩国进兵,最终在230年,秦国大军突然南下直接攻下了韩国的首都,随后逐渐占领了韩国全境,至此,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之后,嬴政要第二个灭掉的,就是自己的“老故乡”赵国,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要远远超出第一个被灭掉的韩国,秦国之所以选择在第二个灭亡赵国,是因为此时的赵国正在和燕国交战,没有精力顾及其他。
所以秦国在此时趁机进攻赵国大后方,赵国此时抽不出兵力去应对突如其来的秦国,就只能任由秦国占领诸多土地,赵国方面很快反应过来,依靠自己的地形优势和秦国相持,恰逢此时,赵国内部爆发了严重的旱灾。
秦国老将王翦此时率兵出征,一方面拖延赵国的主力,另一方面率大军直逼都城邯郸,在相持之际,王翦用反间计将赵国将领李牧陷害致死,随后趁机发动进攻,此时失去了将领的赵国军队就是一盘散沙,很快溃不成军,在秦军的庞大攻势之下,赵王被俘,赵国灭亡。
秦国灭亡的第三个国家是魏国,按照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早年和魏国之间其实还有一定的合作关系,所以魏国和秦国之间还有一定的合作,例如在攻打赵国夺取城池之后,魏国还将其中的两座分给秦国,之后魏又与齐国之间爆发战争。
这也使得秦国有了趁虚而入的机会,在双方交战之际,秦国以救援齐国的名号直接进攻魏国,此时的齐国也趁机反扑,魏国对于这种情况是始料未及的,只能被迫不断弃城撤退,最终在退无可退之下被秦国击败,魏国灭亡。
之后秦国对楚国的攻打其实是具有一定波折的,公元前225年,楚国内部出现矛盾,此时秦国再次主动出击,这场战争派出的是李信和抗击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的蒙恬,双方在击溃楚国军队主力之后胜利会师,但此时楚国也开始了自己的反扑。
当时李信和蒙恬自以为击败了楚国主力,所以沾沾自喜,放松了警惕,就在此时,楚国国君派大将项燕攻其不备,大破秦军,在丢失了诸多营寨之后,李信带着残兵苍茫逃回。此时的嬴政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楚国可以击败,但灭亡并不是很容易。
随后便请求老将王翦带着六十万大军出马,与楚国之间展开了长久对峙,他采用了稳扎稳打的态度,对楚国的挑衅视而不见,最终待楚国懈怠式微的时候突然发起进攻,楚国因此大败,此时面对势不可挡的秦军,楚国再也没有抵抗能力。
最终在前223年被秦军攻破了都城寿春,国君被俘,楚国灭亡,之后秦国便乘胜追击,大军开始了灭亡燕国的进程,因为此前有过刺杀嬴政的事件,所以秦国此次对燕国采取了直接攻打的办法,兵临易水,大军压境。
此时秦国军队的步伐已经没有人能阻挡了,对于燕国这样相对比较弱小的国家来说,就更加没有阻挡的可能,很快燕国都城就被秦国攻下,燕王被迫出逃,但秦国并没有将其放过的打算,大军疯狂追赶,最后不仅俘虏了燕王,还扫除了此前赵国的一些残余势力。
221年,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秦王嬴政开始了消灭齐国的战争,当时的齐国其实已经目睹了秦国灭亡其他国家,但并没有引起重视,反而天真地以为自己统治的地区比较远,秦国想要攻打并不容易,秦国就是利用齐国的中立直接从北方进攻齐国。
因为是在猝不及防之下从齐国北方进入,所以秦将王贲巧妙地避开了北方齐国主力,大军直指都城,此时的齐国国君方才如梦初醒一般,但此时已经没有能力再抵抗强大的秦国,只能选择投降,齐国灭亡,至此,嬴政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
对国君的处理古人云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嬴政在灭掉六国之后号称秦始皇,那对于此前的六国国君,又是如何处理的,首先要说的就是齐国,他是六国之中最特殊的一个,因为国家相对强大,地理位置较远,所以秦国尽量让其保持了中立的态度。
被秦国攻破都城之后,曾使用了诱降的政策,嬴政承诺只要齐王投降,就封他为万户侯,结果齐王被算计,最终在投降之后被饿死在树林之中。
与此类似的还有韩王,作为第一个灭亡的国家,秦国为了稳定民心,并没有杀死他的打算,只是将其软禁起来,但不料韩国内部的贵族竟然发起了叛乱,因此被秦国残酷镇压,韩王也死在其中。韩赵魏三国之中,只有魏国的君主可能活着。
因为当时秦国与其是合作关系,并且是出其不意进行攻打,所以赶尽杀绝几乎不可能,魏王最可能的结局,就是被嬴政夺去一切权利之后软禁起来。相比于前面几位,楚王是非常具有气节的存在。
作为和秦国不相上下的国家,城破之际,楚王宁死不降,最终选择自刎,以身殉国。至于燕国,作为曾派人刺杀过嬴政的君王,曾被大军追赶溃逃之后成了俘虏,虽然历史中没有明确记载,但燕王大概率被杀死了。
所以从总体上看,那时候的秦始皇还是有一些人情味的,并没有在灭亡其国家之后就将国君残忍杀害,但有些必杀之人,他依然没有留下任何情面,总之,这几位君王的结局都在我们想象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