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借给朋友61万,4年后无法要回,网友:谁让你当初借给他

老安说军事 2024-01-03 18:46:21

在现实生活中,朋友间因借钱而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

近日,江西高院就受理了一起因借款引起的纠纷,此案不仅对民间的借贷行为敲响了警钟,更是对法律常识的一次普及。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一下。

原来在2018年,张某以做生意需要资金为由,向陈某借钱61万。

陈某和张某认识,觉得他为人还不错,也确实是个生意人。

但防人之心还是要有的,要求其签订《借款合同》,明确约定了借款期限和还款方式。

为了保证张某有能力偿还欠款,又要求张某将其名下的一套房产作为抵押物,为该笔借款提供担保。

张某也表示同意,于是双方便依法办理了房屋抵押手续。

令陈某没想到的是,到了2023年,张某突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陈某配合自己办理房产抵押注销手续,并返还自己的房产证。

而陈某并未收到任何欠款,要求张某先还钱。

法院经审理认为,对于张某的诉求给予支持,对陈某的抗辩理由不予采信。

原因是:陈某和张某签订合同后的4年,因两人各忙各的生意,一直没有联系。

通俗一点的讲,就是陈某由于3年内没有向张某讨要欠款,也没有证据证明陈某有任何向张某讨要欠款的行为,3年后,陈某被视为放弃该抵押物,而这61万元就相当于白白送给了张某。

而张某主张解除房产抵押的行为合理合法。

看到这里,很多网友表示,手里的瓜突然掉在了地上,借出去的钱还真能要不回来?

网友们也纷纷分享自己借钱的经历,同时也十分不解,那些借钱不还的人都是什么心理?

从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借钱不还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过度自恋

一些人是出于过度自恋的心态,喜欢被别人乞求的感觉,享受着别人看不惯又拿他们无可奈何的模样。

这些人通常在借钱时会先进行自我包装,以投资或商业合作等名义骗取他人的信任,然后不负责任地挥霍借款。

当借款人前来讨债时,他们往往会找各种理由推脱,有的甚至根本不打算归还借款。

二、嫉妒心强

一些人可能出于嫉妒心理,见不得别人过得比自己好。他们通过不归还借款来让借款人陷入困境,以此获得满足感。

这些人往往并不是因为缺钱,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平衡自己的心理。

这类群体当中,很多人也都知道这一招,故意拖着,只要一直不给你,你慢慢就不要了,只要超过3年你如果不讨债的话,想要也要不回来了,就更加理直气壮。

三、欺负老实人

还有一些人可能认为老实人的钱不借白不借,存在那里还不如给自己花。

他们利用老实人的善良和信任,将借款视为一种“福利”,而不负责任地挥霍。

当老实人去讨要欠款时,他们往往会反过来指责对方,“不就是借了你点钱吗?”“这么点钱至于吗?”等说辞。

讨要几次不成,很多人慢慢也就不要了,算了。

启示录

为了避免这样的损失,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警惕高回报承诺,那些四处宣扬投了钱就能发财的人往往不可信。

真正的投资和赚钱机不会轻易地承诺不切实际的回报,而是会详细解释风险和回报的平衡。

不要被关系所迷惑,即使是亲戚朋友,在金钱问题上也可能不诚实,关系并不意味着信任,尤其是在金钱方面。

因此,无论关系多近,都需要谨慎对待借款和投资。

借款需签书面协议,当有人向你借钱时,无论关系如何,都应该要求签署书面协议。

这不仅保护你的权益,也能让借款人更加认真地对待借款。

及时追讨欠款,借款后应该及时追讨,特别是在借款期限内,否则,你无论是出于好心不忍心追讨,还是由于其他原因忘记了,这个钱可能就白送人家了。

保存相关记录,无论是借款还是还款,都应该保留好相关记录,这不仅有助于追讨欠款,还能在争议时提供证据。

谨慎对待他人困境,当有人声称需要支援时,应该谨慎对待,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困境,而是要通过多种方式核实情况。

不要被情感所左右,在金钱问题上,情感很容易影响我们的判断。

因此,在处理借款和投资时,要尽量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情感所左右。

最后,对于恶意拖欠借款的行为,相关部门应加大法律制裁力度,增加违法成本。

大家遇到过类似的经历吗?可以在评论区分享。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