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读到周烈王元年发生的大事,对三晋之一的韩氏家族发展史进行了回溯。书中有段评论韩灭郑的文字,我觉得对于当下感叹很难见到真正百年老店的快餐时代,颇为值得回味。
任何一件大事,都不是个人行为,也不是单凭一代人就能完成的,而是以家族为单位,以蚂蚁吃大象的精神,每一代人都为下一代人用心铺路,熬死了好几代人之后才终于功德圆满。
读这本书之所以拿起就难放下,源于不仅引读了《资治通鉴》的内容,还旁敲侧击考证了史书以外的事件。
今天读到的就是发生在周烈王二年,《资治通鉴》未记载,却在另一部巨著《史记》中有描述的事件。
周太史儋出访秦国,向秦献公做出一番预言:周和秦“五百年前是一家”,分家五百年后又合并在一起,合并后第17年,将会有霸王出现。
且不说后来秦一统天下,应验了这个预言。先来看看“太史儋”是何许人?
“太史”是官职,史官的意思,主要职责是管理档案......对典章制度、历史源流等都很在行。
“儋”是太史的名字。司马迁时代流行的说法指的是“老聃”,尊称“老子”。如今无法考证是否为老子本人。脑海记忆中只留有老子过函谷关时紫去东来,留下五千字“道德经”后,骑着青牛又扬长西去,不知去向的传说。
回到前面的话题,太史儋为何要去秦国?太史的职责就是要不定期到诸侯国实地考察,收集诸侯国新颁布的法令和制度。太史儋到秦国时当政的是那位逼死秦出公母子的秦献公,他正在国内大刀阔斧地搞改革。比较有影响力的改革举措,书中枚举了三个:
一是“止从死”。废除活人殉葬制度。每次参观古墓有活人陪葬的遗址时,都会忍不住想象那种血腥残忍的场面。二是“户籍相伍”。加强县制,对老百姓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三是迁都栎阳(今天陕西西安阆良区武屯镇附近)。迁都在战国时代比较盛行,也是改革的一种辅助手段。
试想一下,一个大型机构,政府也好,公司也好,时间久了,人事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也许就会牵动全局。要想重新整顿班底,通过迁都或类似的办法,就会不着痕迹地把想弄掉的人弄掉,把想扶植的人扶植起来。
书中放眼放下的这段评论似乎有点道理,如此说来还有历史渊源的痕迹。
那么,太史儋到了秦国对秦献公说的那番预言又该如何理解呢?似乎至今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权威说法,更多的史料都带有神话色彩。譬如:
黄帝有25个儿子,14个儿子得到了12个姓,管着12个部落,“姬”就是其中的一个。黄帝正室只生了两个儿子。黄帝驾崩后,位置传给了老二高阳,即五帝系统中的颛顼帝,颛顼帝驾崩,其伯父之孙高辛继位,就是帝喾;帝喾驾崩,其子挚继位,由于能力不足,禅让给了同父异母的兄弟放勋,放勋就是“尧舜禹”中的帝尧。
“挚”和“放勋”都不是嫡长子,帝喾为何不传给嫡长子呢?这就涉及到传说了。大意是,帝喾的正室姜原外出,意外踩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回来就怀孕了,生了后就抛弃了。但不管扔在哪里,鸟兽都会保护他,不同凡响的身份没法再抛弃,就取名为“弃”。“弃”长大后成为种田好手,“尧“提拔他为农业最高长官,“舜”时代被尊称为“后稷”,意思“粮食之神”,继承了“姬”姓,成为周族人的祖先。
秦国的祖先则又牵扯到另一个传说,颛顼帝的一个叫“女修”的孙女,有天在织布,天上飞过的一只玄鸟下了一个蛋,掉下来被女修给吃了,女修就这样怀了孕,生下儿子叫大业,大业生子叫大费,大费追随大禹治水,功勋卓越,又帮舜驯化鸟兽成家禽、家畜,被称为伯益。舜赐给他一个姓“赢”,这就是“赢”姓的来源。
如此绕来绕去,太史儋之所以说周和秦“五百年前是一家”,一言以蔽之:
周族源于黄帝的父系,秦族源于黄帝的母系。后稷因为农业的功劳,被舜赐姓“姬”;伯益因为驯养家禽的功劳,被舜赐姓“赢”,两人都是舜时代的得力干将。
看到这,是否觉得有点意思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