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为何逐渐走向没落,背后的原因实在是一言难尽!

凡尔赛百态 2024-10-21 02:08:22

提起黑龙江大学,就不得不提一个趣事:一位黑龙江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时自称来自“黑大”,却意外被误解为来自“黑社会大学”。

面试官:哪个学校的?

求职者:黑大。

面试官:黑大?是什么大学?

求职者:黑龙江大学。

面试官:哦,黑龙江大学啊,我还以为你说的是什么黑社会大学呢。

不论这则笑话是真是假,它的幽默程度确实不差。

作为黑龙江省的重点综合性大学,黑龙江大学常被省领导誉为“黑龙江省属高校的领航者”,并自豪地宣称是“黑龙江人民的子弟校”。

其社会地位不应仅限于现状。

该校是黑龙江省理论宣传、法律、外语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审视黑龙江省内各所高等学府,无论是哈工大还是东农东林,不难发现文科教师中,尤其是外语和法学领域的教师,超过三分之一拥有黑大背景。

也就是说,尽管许多人在高考时可能未曾将黑大视为首选,但最终若有幸进入黑龙江省211.985高校的文科专业,会发现众多授课教师皆出自黑大。

黑龙江大学设有30个教学院部,开设86个本科专业。

学校拥有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国防特色学科;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黑龙江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A类,哲学学科被评为B+类,法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4个学科被评为B类,化学学科则被评为B-类。

16个学科入选建设序列,其中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7个,培育建设学科8个;有3个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包括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以及国家重点学科——俄语语言文学。

黑龙江大学起源于外语学院的扩建,即昔日的哈尔滨外国语学院。

这所院校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享深厚的历史渊源,其纯正的血统甚至超越了北外,若得以延续至今作为哈尔滨外国语大学存在,其声望定能与广州外国语大学并驾齐驱。

尽管在总体办学实力上可能不占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建校伊始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黑龙江大学在黑龙江省的教育版图中占据了稳固且明确的位置。

这是由于在当时中国借鉴苏联教育模式的背景下,各省综合性大学及文理综合大学的核心任务便是培育地方管理精英、理论宣传人才及科研骨干。

正因如此,黑大在过往岁月中赢得了黑龙江省民众的广泛赞誉,其社会地位仅次于现今的东北农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为何近年来发展如此缓慢呢?

在首批211工程的评选中,黑龙江大学未能入选,这引起了校内外诸多讨论。

尽管有各种解释,但不少人认为这些解释不过是自欺欺人。

事实可能很简单:黑大的实力相对较弱。

考虑到当时该校是同类综合型大学中规模最小的一个,短短13年里其发展难以实现巨大飞跃。

此外,九十年代恰逢中俄关系的低谷期,导致以俄语见长的黑大地位在全国高校格局中显著下降。

落选211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年省内并未将黑大视为重点支持的对象。

相比之下,东北农业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作为九十年代黑龙江省的“宠儿”,其受重视程度远超其他高校。

这一现象亦与1990年后全国对文科领域的整顿氛围相呼应,导致文科主导的综合性大学地位普遍下滑,河北大学不敌河工大,山西大学难敌太原理工,皆是如此。

东农的实力毋庸置疑,而鲜为人知的是,自96年起,哈医大便按照国家211工程的标准获得了黑龙江省的大量投入,因此长时间以来,哈医大无论是自称还是外界认知,都被视为211大学,直至后来正式定名为“省建211大学”。

而黑大获得这一称号,则是在2008年。

即便作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小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之一,黑大也汇聚了众多一流学者,他们一旦进入顶尖学府,完全有能力成为各自学科的奠基人。

以俄语为例,从20后至50后,黑大涌现出一批批教授,星光熠熠,大师云集。

试想一下,如果黑大有幸跻身211工程,获得稳定的办学平台支持,这些学术巨擘将把黑大的经济学科、外语学科、电子工程学科及计算机科学学科推向何种新高度?

地缘是不可抗拒的因素,你可以说黑龙江大学的影响力也仅限于此地,但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从近代史上看,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工商业和人口在哈尔滨地区逐渐聚集。

当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开始显现出现代城市的雏形,而后在 1932年,哈尔滨沦为日伪统治。

近代发展最为迅猛的十年,是1927年至1937年之间。

其实现在的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过早失去了再次腾飞的机会,反而一度陷入低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展工业学科成为基础,发展农林业是前提。

因此,人文学科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也是可以理解的。

为何学校的发展步履维艰,归根结底在于一个字——穷!资金短缺导致设备陈旧、师资难求,进而学术成果稀缺、声誉下滑、招生门槛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黑龙江省的财政困境更是雪上加霜,即便有所盈余,也往往优先倾斜给工大工程等重点高校,留给黑大的不过是杯水车薪。

不少校友将黑大发展滞后归咎于错失211评选机遇,实则其命运与黑龙江经济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反观那些名列前茅的双非院校,无不离不发达城市背景,获得远超众多中低档211的财政支持。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一所大学的名称,并不直接决定其地位。

关键要看其科研实力、教授水平以及学生质量。

如果认为仅凭以省命名的大学就应享有高社会认可度和非凡地位,这样的观点显然过于片面。

即使在美国,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顶尖学府,也并非以所在州名命名,而是私立学校。

许多以州命名的州立大学,其水平甚至不及这些顶尖私立学府。

至于黑龙江大学为何只是一所普通院校,原因其实很简单:经费有限。

尽管这听起来可能有些俗气,但资金确实是打造一所顶级学府不可或缺的要素。

其次,该校缺乏大师级人物,且在优质生源的争夺中处于下风。

美国的许多私立大学则通过高学费和校友捐赠维持运营,但这一模式在当前国民经济水平下对黑大而言并不可行。

面对如此困境,发展似乎已陷入僵局。

然而,困境之中亦蕴藏转机,关键在于能否找到突破点,打破这一死循环。

各位对此事怎么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