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嫡失败,被雍正圈禁而死的八贤王允禩,其后代结局如何?
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世人皆知雍正皇帝最终胜出,却鲜有人知,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之争中,还有一位被称为"八贤王"的皇子允禩。他不仅在朝中威望极高,更是雍正最强劲的对手。然而命运弄人,这位贵不可言的八贤王,最终被雍正圈禁而死,留下唯一的儿子弘旺。那么,这位失势皇子的后人,在清朝历史的长河中,又会有怎样的命运呢?他们是就此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还是在某个时刻重新崛起?让我们随着时间的长河,去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八贤王允禩的显赫往事
康熙二十六年九月,允禩降生在皇宫中。这个出身并不显赫的皇子,谁也没想到日后会成为雍正最大的政治对手。允禩的生母卫氏出身辛者库,按理说这样的出身本该让允禩在夺嫡之路上寸步难行。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由于卫氏地位卑微,年幼的允禩被送到了惠妃纳喇氏的宫中抚养。纳喇氏是皇长子允禔的生母,在宫中地位显赫。就这样,允禩在纳喇氏的宫中度过了童年时光。
六岁那年,允禩被送入上书房读书。这个聪慧的孩子很快就展露出了非凡的天赋,他不仅精通满、蒙、汉三种文字,骑射功夫更是出类拔萃。康熙对这个儿子格外欣赏,常常在朝臣面前夸赞允禩。
康熙四十三年,一件事让允禩的地位陡然上升。这一年,康熙下令重修北京岱庙,这项工程事关重大。出人意料的是,年仅十七岁的允禩被委以重任,全权负责岱庙的重修工作。
岱庙重修工程浩大,耗资巨大,但允禩却将这项工程完成得井井有条。他不仅严格监督工程质量,更亲自检查每一笔账目。工程完工后,康熙亲自前往岱庙查看,对允禩的工作大加赞赏。
就在同年,康熙破例给了允禩贝勒的爵位。要知道,在当时的其他皇子中,能在如此年轻就获得贝勒爵位的,允禩是第一个。这个破格的任命在朝中引起不小的轰动。
有了爵位在身,允禩开始逐步参与朝政。他先是被派往管理广商库,随后又被委以内务府的要职。在任职期间,允禩展现出了超凡的能力,他处事公正,为人谦和,深得朝臣爱戴。
康熙四十四年,发生了一件让允禩声名大噪的事。当时,江南地区遭遇严重旱灾,允禩主动请缨前往赈灾。在赈灾期间,他不畏辛苦,亲自走访灾民,了解实情。他甚至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救助灾民,这一举动让他在江南百姓中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就在这时,朝中一个不起眼的称号悄然流传开来——"八贤王"。虽然允禩尚未获封亲王,但朝臣们私下都以"八贤王"称呼他。这个称号不仅代表着朝臣们对他的敬重,更暗含着对他的期许。
然而,随着太子允礽被废黜,朝局开始动荡。允禩也按捺不住,开始暗中谋划储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请来相面师张明德为自己相面。张明德惊呼允禩"贵不可言",这句话很快传入康熙耳中。
这一切的背后,却暗藏着巨大的危机。康熙对允禩的态度开始微妙地改变。当允禔因"妄害太子"的罪名被圈禁后,允禩也被牵连其中。康熙以同样的罪名将允禩圈禁起来,这让朝中支持允禩的大臣们始料未及。
二、弘旺的早年生活
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在朝局动荡不安的时刻,弘旺降生了。这个时候的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太子允礽被废、皇长子允禔被圈禁,而弘旺的父亲允禩也正在圈禁之中。
弘旺的生母是允禩的侧室张氏。因为允禩正在被圈禁,这个皇孙的降生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不过,作为允禩唯一的儿子,弘旺从小就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中长大。
在弘旺幼年时期,康熙对这个孙子倒是颇为关照。康熙五十六年,年仅十岁的弘旺获准在内廷行走。这是一个极大的恩典,因为能在内廷行走的皇孙并不多。在内廷行走期间,弘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朝廷大事,耳濡目染之下,也逐渐了解了朝廷的运作方式。
康熙六十一年,弘旺十五岁时被授予贝勒衔。这个时候的弘旺,已经展现出了不凡的才能。他不仅通晓满、蒙、汉三种文字,还精通骑射。这些本领都是在允禩府上的家臣们的教导下习得的。
然而,好景不长。雍正即位后,朝局再次发生巨变。雍正三年,十八岁的弘旺被安排跟随父亲允禩学习工部事务。这看似是一个重用的举动,实则暗藏玄机。因为通过这种方式,雍正可以更好地监控父子二人的一举一动。
雍正四年,允禩被圈禁,改名"阿其那"。作为允禩的儿子,弘旺自然也难逃厄运。雍正下令将他的宗籍削除,并将他发配到热河充军。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弘旺的人生轨迹。
然而,弘旺的充军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般艰苦。雍正允许他的生母张氏、妻妾以及孩子们一同前往热河。不仅如此,雍正还给他留下了二十一名家奴。这些家奴都是八爷府上的老人,对弘旺一家忠心耿耿。
在热河,弘旺住在一处不起眼的院落里。这里虽然比不上京城的王府气派,但胜在清净自在。热河总管赫奕对弘旺也颇为照顾,并没有过分为难这位昔日的贵胄。正是在这段时期,弘旺的第二个儿子肃英额出生了。
不过,这种相对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一场意外的冲突,彻底改变了弘旺在热河的处境。这场冲突不仅让他失去了仅有的自由,更让他重新回到了雍正的视线之中。这一切,都要从雍正六年正月那场与千总陈京的冲突说起。这次冲突不仅改变了弘旺的命运,更牵连出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纠葛。
三、意外的转折与结拜兄弟
热河的冬日寒风凛冽,但弘旺的生活却在这个时节迎来了转机。一天,来自满洲正红旗的观音保找上门来,表示仰慕弘旺的才学,希望与之结交。观音保年仅十九岁,在热河当地颇有声望。很快,观音保又带来了自己的好友达崇阿。
达崇阿出身满洲正白旗,比观音保小一岁,为人机敏圆滑。通过达崇阿的引荐,另外两位年轻人柏起图和额伦特也加入了这个小圈子。柏起图同样出身满洲正白旗,而额伦特则来自满洲镶黄旗,都是热河当地有名的年轻子弟。
在热河寂寞的日子里,这四位结拜兄弟成了弘旺生活中难得的慰藉。他们经常聚在一起饮酒谈天,议论时事。尤其是达崇阿,更是成了弘旺的贴心密友。达崇阿常常帮弘旺传递家书,甚至暗中为弘旺除去身上的镣铐,让他能够短暂地享受自由。
然而,这段看似温馨的友情背后,却暗藏玄机。据后来的档案记载,达崇阿之所以接近弘旺,实则另有所图。他曾对其他结拜兄弟透露,弘旺虽然现在失势,但毕竟是雍正的侄子,说不定哪天就会被召回京城,重获富贵。
这种想法不是空穴来风。雍正对弘旺的态度确实显得格外微妙。与其他被贬的皇族子弟相比,弘旺获得的待遇要好得多。这让许多人认为,雍正对这个侄子或许还存有某种期待。
就在这种氛围中,弘旺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通过达崇阿之口,我们得知弘旺曾计划逃往喀喇沁部落的扎西王地界。这个选择绝非偶然。喀喇沁部与爱新觉罗家族有着密切的联姻关系,当时被圈禁在景山的允祉和允禵,都有女儿嫁到喀喇沁为媳。
更重要的是,喀喇沁部所在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山东、山西商人。这些商人往来频繁,是绝佳的掩护。弘旺的计划是混在商队中逃往喀喇沁,然后在那里重新开始生活。
这个计划最终还是败露了。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弘旺被召回京城之前。一张写有结拜兄弟名字的纸条落入了守卫之手,很快就呈报到了雍正面前。雍正立即下令将弘旺的四位结拜兄弟带到京城审问。
在严刑之下,达崇阿道出了弘旺的全部计划。这个消息让雍正震怒。不仅是因为弘旺试图逃跑,更因为他选择的目的地极具政治敏感性。当时正值雍正对准噶尔用兵之际,喀喇沁部的态度举足轻重。弘旺此举,不免让人联想到某种政治图谋。
这次事件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热河地区。负责押送弘旺的来文、热河总管赫奕都因此受到牵连。尤其是赫奕,因为没有及时发现弘旺的异动而被革职查办。
四、雍正朝的艰难岁月
弘旺被押解回京城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热河。一队官兵在来文的带领下,将弘旺押送回京。与之前在热河的待遇不同,这一次弘旺被严加看管,甚至连随身携带的笔墨也被收走。
雍正八年七月,弘旺被押解至景山。这里已经关押着他的三伯父允祉和十四叔允禵。景山的禁所环境异常严苛,所有的门窗都被封死,只留下一个小洞用来传递饭菜。弘旺的二十一名家奴也被尽数遣散,有的被流放,有的被发配边疆。
在景山的日子远比热河艰难。禁所里,弘旺与允祉、允禵被分开关押,互不往来。每日只能在方寸之地踱步,连说话的机会都很少。守卫们按照规定,每日打开送饭的窗洞三次,递进清水和饭菜。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叫做张三的守卫在打扫禁所时,发现了一张字条。这张字条上写着几个人名,正是弘旺在热河结拜的四位兄弟。这个发现立即引起了雍正的注意。
雍正随即下令,将这四个人全部缉拿到京。在审讯过程中,达崇阿不仅供出了弘旺计划逃往喀喇沁的事实,还透露了更多细节。原来,弘旺不仅在热河时就谋划逃亡,甚至在被押解途中还试图联络外界。
这个消息传到雍正耳中,立即引发了一连串的变故。首先是负责押解的来文受到牵连。来文是内大臣佛伦的兄弟,因为看管不力,连佛伦也受到了牵连。两兄弟都被革职查办。
紧接着,热河总管赫奕也被牵连其中。赫奕不仅未能及时发现弘旺的异常举动,还纵容手下官员与弘旺交往过密。雍正认为这是严重失职,当即将赫奕革职查办。
雍正对此事如此重视,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当时正值雍正对准噶尔用兵的关键时期,而喀喇沁部的立场对战局影响重大。弘旺选择逃往喀喇沁,很容易被解读为某种政治图谋。尤其是考虑到允祉、允禵都有女儿嫁入喀喇沁部,这更增添了事件的敏感性。
在这种背景下,雍正对弘旺的管控更加严格。原本已经拿掉的锁链重新加上,甚至比之前更多。守卫也增加了一倍,轮班看守更加严密。就连给弘旺送饭的窗洞也被缩小,防止他藏匿任何物品。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雍正十三年。这一年,雍正突然驾崩,却给弘旺带来了转机。新登基的乾隆皇帝对待这些旧日的政治犯,态度明显有所转变。
五、乾隆时期的命运转折
雍正十三年,随着新皇帝乾隆即位,弘旺的命运迎来了转机。乾隆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如何处置"阿其那"和"塞思黑"的子孙后代。两个月后,一道圣旨传来,弘旺终于重获自由。
这道圣旨不仅让弘旺恢复了本名,还重新将他计入宗牒,赐予红带子。更重要的是,乾隆还赏赐他八名奴仆和二十间房屋,让弘旺一家能够安顿下来。这看似是一个新的开始,却也暗含着某种限制——弘旺从此再也无缘朝廷重要职位。
乾隆七年,一场意外的风波再次将弘旺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一年,弘旺频繁出入朝阳门外,与一些朝中大臣和宫中侍卫交往密切。这些举动引起了乾隆的不满,当即下令训斥弘旺"卑鄙、不顾惜颜面"。
这次训斥不仅波及弘旺本人,还连累了他的两位叔父:庄亲王允禄和十二叔允裪。乾隆认为两人身为长辈,却未能约束弘旺的行为,同样受到了严厉的斥责。
然而,弘旺的后代却在这个时期开始崭露头角。其中表现最为出色的是他的第三子永明额。乾隆五十五年,永明额以笔帖式的身份步入仕途。凭借其过人的才干和勤勉的态度,他一步步晋升,最终做到了领侍卫内大臣的高位。更难得的是,永明额善于处理政务,在任上鲜有争议,最终以八十四岁的高龄善终。
永明额的成就为家族带来了新的机遇。他的长子绵森更是将家族的声望推向了新的高度。道光十年,绵森同样以笔帖式身份入仕。在道光朝,他历任盛京刑部侍郎、理藩院左侍郎、镶白旗汉军副都统等要职。到了咸丰年间,绵森不仅获得了紫禁城骑马的特权,更是升任了工部尚书,并兼管镶白旗总族长的要务。
绵森在位期间,展现出了非凡的治理才能。他在任上勤勉尽责,处理政务果断有力,深得朝廷信任。同治七年,绵森以七十三岁的高龄辞世,其任内政绩获得朝野一致好评。
就这样,弘旺家族在乾隆以后的几代人中,逐渐摆脱了政治夺权的阴影,转而在实务官僚中建立起新的地位。他们不再追逐皇位的争夺,而是专注于治理国家的实务,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个曾经卷入夺嫡漩涡的家族,最终找到了自己新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