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重大慢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和最重要的疾病负担,药物作为治疗慢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亟需科学、合理、精准的使用和管理。在国内学术会议的交流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院院长、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主任林厚文教授,以“临床药学在重大慢病诊疗中的作用”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他详尽介绍了仁济临床药学团队从临床需求出发,创建了针对心血管代谢、风湿免疫和肿瘤等重大慢病的精准用药与新药临床定位的关键技术,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并最终落地临床应用。《国际肝病》特将报告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多种因素下,我国慢性病防治形势复杂并严峻。据统计,慢性病患者逾2.6亿,其中多重慢病患者高达1.7亿。为应对慢病药物治疗的迫切需求,围绕“选好药、用好药、产好药”等关键科学问题,仁济医院以临床药学为龙头组建多学科团队,在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及国家自然基金海外合作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历经16年潜心研究与临床实践,聚焦“慢病循证用药决策证据”、“慢病个体精准用药技术”、“临床价值导向药物研发范式”三大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合理用药体系”、“精准用药体系”、“新药临床定位技术体系”三大创新体系。
(引自讲者幻灯)
以科学循证、真实创证、规范用证为抓手,建立创新合理用药体系团队建立多源融合数据分析、统计框架交互验证、罕见事件层次分析、决策树-M嵌套、离散事件动态仿真等循证关键技术,创建心血管、肿瘤、风湿用药循证证据链,其中22项循证成果获国际指南引用,夯实“科学循证”。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不良反应研究为例,团队深入挖掘其引发的免疫相关性肝炎(IRH)的特征。研究发现,IRH发生率约为2%至10%,联合用药高于单药,死亡风险高达31%,且早期发病隐匿,及时发现、尽早干预极为重要。这一结果为ICI治疗决策和不良反应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科学循证的基础上,团队聚焦复杂慢病,通过建立心血管代谢、风湿免疫、肿瘤真实世界队列,提出了52项创新性用药策略,制定用药指南17部。在风湿药物治疗领域,国际上首次提出托法替布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中国方案,首次提出中国人群生物制剂降阶梯给药方案,制定风湿病患者孕期乙肝防治管理路径,实现“真实创证”。研发慢病患者合理用药决策系统,推广至全国12个省市,108家医疗机构,惠及35万慢病患者,整体提升慢病合理用药水平,做到“规范用证”。
(引自讲者幻灯)
以基因检测、精细分型、靶向干预为抓手,建立精准用药体系团队建立了集成“管子实验室”、“盒子实验室”、“微流控芯片”的自动化基因检测平台,实现药物相关基因标志物快速(15分钟)、高敏(0.1%突变丰度)、高效(18个靶标并行)“床旁检测”;开发3D培养类器官预测药物应答技术,构建包括系统性硬化症、炎症性肠病、卵巢癌等14种类器官模型,实施慢病患者耐药风险的精细分层;创建单点甲基化检测新技术和基于SLC22A2甲基化动态修饰的精准治疗策略,逆转肿瘤耐药,实现“靶向干预”。基于创新精准用药体系技术开发的17个遗传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获国家二、三类产品注册证书,服务慢病患者80万人次,显著提升慢病治疗效果。
(引自讲者幻灯)
以循证指导、药理探索、临床验证为抓手,建立新药临床定位技术体系,构建药物研发新范式团队通过整合1.6万余例多源医学数据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超过35.7%对基石药物甲氨蝶呤应答不佳,37%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33%患者疾病复发后器官损伤加重和预后不良,存在巨大治疗缺口,据此提出炎症控制、靶器官保护的标本兼治创新治疗策略。深入药理机制探索中首次发现艾拉莫德有别于传统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理作用特点,揭示了其抗炎、免疫调节、骨保护等重要抗类风关活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靶点治疗需求精准匹配,率先将其精准定位为抗风湿药物。随后牵头开展创新临床定位的II、III期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成功实现了近十年国内风湿领域唯一获批的1.1类新药艾拉莫德上市,近三年累计销售43.9亿元,每年节省药费支出约13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团队构建的新药临床定位技术体系,显著加快创新药研发步伐,发现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等新型先导分子100余个,获得抗肿瘤转移YH-Z-02、降糖候选药物A6、抗肿瘤耐药UAT-B、抗肺癌干细胞AP-7等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候选药物,完成抗肿瘤药物YH-Z-2、UAT-B的系统成药性评价,即将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引自讲者幻灯)
在直面我国慢性病管理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的当下,临床药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为临床合理用药、精准用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疗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以临床药学引领的药物研发新范式更将在提高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产出更具临床价值药物等方面释放巨大的潜力。综上所述,临床药学将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专家简介
林厚文 教授
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上海市科技精英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医学院临床药学院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药物融合创新中心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主任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海洋专业分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创新药物和临床药学研究,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教委协同创新团队负责人,围绕临床肿瘤潜在耐药机制,从新结构天然分子高效发现、活性分子的作用机制、化学/生物合成高效制备到成药性评价全链条开展创新药物研发。阐析了3500余种复杂结构,新化合物1500余个,国际热点化合物36个;获得了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候选药物,授权药物发明专利25项(含2项PCT专利,一项已转化),两度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2022),获2022年度自然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围绕重大慢病,牵头组建国内首个区域性“慢病管理药师联盟”,自主开发“慢病决策与管理系统”,22项循证用药决策证据获国内外医学指南引用,实现同质化慢病管理体系推广运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中国医院管理奖金奖(2022)、银奖(2021)。在EclinicalMedicine、Nat Prod Rep、Nat Chem Biol、Adv Sci、Angew Chem Int Ed、Cell Chem Biol、J Biol Chem、Green Chem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培养了国家优青、国家科技部青年科学家等优秀学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