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是否陷入“类通缩”?是专家和学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而3月份CPI和PPI指数公布以后,由于低于市场预期,再次引发我们的热议,如何摆脱类通缩呢?有一个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涨价”。
如何摆脱“类通缩”困境?
很多朋友发现,中国铁路最近表示,武广高铁、沪昆客专等4条高铁票价,上涨20%,各地的燃气和水电价格都出现了上涨,那么这些针对民生的价格上涨,能不能帮助我们摆脱类通缩困境?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中国类通缩,民生产品涨价,以及政府“缺钱”这些事儿,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水电燃气价格上涨,推动通胀?如果我们综合媒体消息,会发现虽然国内的CPI和PPI一直都是低增长的,但是各地的燃气,水,电等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比如深圳燃气价格上涨0.31元/立方米,成都、莆田、镇江等地都出现上涨;而广州的水费出现较大幅度的上行,以前第一阶梯水费是1.98元,但是调整后的方案价格最低也是2.46元。
广州调整水费方案。
而电价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比如安徽省的峰谷电比例调整,方案是峰谷电价,谷电价格更低,但是峰电更高,所以白天电费更贵了。
我们直接来看一个问题:如果提高这些和老百姓相关产品的价格,那么能不能帮助中国走出类通缩?提振价格呢?
根据投资机构测算,水电燃料占居民消费比重的5%左右,电费是大头。这意味着就算提高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对CPI和PPI的影响也较弱。
所以考虑全部的权重和涨价因素,对CPI的影响也只有0.2%-0.4%左右。所以就算大幅提高这些民生产品价格,对于解决通缩问题的贡献,帮助并不是太大。
当然,由于电力本身是企业成本的大头之一,所以如果提高电力价格,那么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对于PPI数值的提高,其实影响更大一点。
由于成本问题,电力企业很多都出现了亏损。
然而,这里也有一个问题,CPI和PPI过低,导致的类通缩固然对经济不好,但是如果采取这种办法走出通缩,其实也有问题。因为基础性支出的增加,会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水电煤用的多了,那么其他地方的消费金额,就会少一点。
特别是大部分的低收入群体,对于这种水费,电费,交通费用,燃气费用等等,是非常敏感的。可能一个月100元的变动,都会引发不小的波澜。
那么,为什么最近的这些基础的,生活必需产品的价格会出现较大比例的上调呢?其实这里面另有原因。
补贴企业,缓解亏损,涨价是补充政府收入?说实话,如果我们对比中国和国外,那么国内老百姓享受到的水价,电费价格,燃气价格和交通费用,是比国外要低很多的。
中国电费,相比其他国家来说,非常低,和印度差不多,比欧美便宜很多。
其中原因很简单,这些公共基础设施,一般都是政府修建,国企安排统筹的。但是,为了保证价格低廉,一般国家和政府财政会对此进行补贴,从而保证我们能够用到低廉的电力和自来水。
但是我们知道,2018年的贸易战以后,中美摩擦加剧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外部利空的侵扰,再加上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恢复放缓,房地产出现问题,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各地都出现了政府资金不足的情况。
直接看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约4.92万亿,同比下降4.9%,某些不发达省份的压力更大,简单来说就是政府也没钱了。之前的大会上也提到“政府要过苦日子”。
而这种资金缺口也会传导到地方。比如一些重大工程项目没有钱开工,或者直接砍掉,再比如非常耗资金的地铁项目,很多省会都不建了,或者缓建等等。
为了财政安全和可持续,稳定,在电力企业,燃气企业亏损的情况下,涨价补充收入,稳定企业正常运转,或许就称为了一个考虑的因素。
当然,之前某市燃气公司因为随意涨价,已经被口诛笔伐了,这种基本上是破坏民生的恶意涨价行为,就算是再缺钱,这个口子是真的不能开啊。
燃气公司异常涨价。
再提一句,高铁涨价的原因,或许也是因为运营成本的问题。因为国内高铁建设本身就需要巨额的资金,但是某些铁路运营的成本较高,费用很低,就会导致债务问题。2023年的高铁负债大概是6万亿左右。而这里面还得有利息支出。
之前我们定价的时候,按照成本定价的价格其实很高,国家考虑到我们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最终给出了一个比较低的价格,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价格。
而现在,由于各级政府财税收入的问题,为了高铁行业存活,在某些线路上提价,其实也是无奈之举。说实话,有钱的话,国家也不想提价,估计是真的有缺口了没办法,所以才安排少数航线进行浮动提价的。
通缩保卫战持续,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其实目前的国内经济,正在呈现低物价,低消费的局面,如果这种局面深入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中国经济也将彻底陷入通缩之中。
国内3月份CPI和PPI价格。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还是需要稳定居民消费信心,企稳楼市,房地产,各个行业,通过增加和刺激需求,让中国经济走出困境。
那么怎么做呢?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就是央行通过降准,结构性降息等手段,创造和提振国内需求,增加中国经济韧性,从而帮助中国经济尽快复苏,这其实是比较传统常规的经济刺激手段。
第二点就是增加政策利好,坚定居民消费信心。
因为中国人其实并不是没有钱,去年全年,我们的居民存款增加了25.74万亿,这仅仅是新增的部分。所以从总量上来看,我们不是没有钱花,而是大部分的钱都储蓄起来了。
而如果资金不在市场上流通,那么就会出现现在这样的“类通缩”情况,这种局面和日本是比较像的。
中国老百姓总体存款,是增加的。
当然,除了各种利好之外,我们还需要改善医疗,住房,教育,贫富差距等方面的问题,把更多的财富从富豪手中分配到最底层的消费者手里。这样才能够解决不愿意消费的问题。
有一个读者说的好,如果广大老百姓手上有钱,他们的消费意愿其实很强烈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其实很强的,反而是富豪虽然有钱,但是他们宁愿去“增值”,也不愿意去花。这才导致了内需的不足。
最后做一个简单总结:国内的类通缩现象,其实主要还是内需不足导致的,而就算我们提高水电,燃气等价格,对CPI和PPI的提振帮助并不是很大。所以更大程度上,涨价是为了补贴原本就亏损的公共企业。
而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发展,出口,科技进步等等手段来提振经济。而另一个就是对内改革,解决医疗,住房,教育,婚育等等问题。
其实,如果最广大的老百姓真的收入提高了,有钱了,大家能不消费么?大家其实都会主动消费。也只有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我们才敢放心的拿出存款,大笔大笔的消费。
-------------------------------
【樱狼财经】探寻热点背后的真相,欢迎点赞、评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