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育儿观”正在流行:不鸡娃,不扫兴,不吃苦

张德芬空间 2024-01-19 13:50:50

最近一个话题火上了热搜:原来真的有人原生家庭这么幸福。

那些被上千万人羡慕,号称治愈人一生的家庭,到底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有的网友发了一张家庭群的聊天截图,他说“晚安爸爸妈妈”,妈妈说“晚安宝贝”,爸爸最后回“晚安宝贝们”。

只三行字,就令无数人泪目。

还有人说,在家学习写申论,去了趟卫生间,回来发现妈妈在她的书上写了三个字“小宝宝”,外加三个小爱心。

这样的幸福,看似简单,却很奢侈。

我们很多人,怕是终其一生,都没有听到过父母的一声“宝贝”。

在旧有教育观念下长大的人,只能用一生治愈童年。

而当我们长大后,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

新旧育儿观碰撞,我们又能获得哪些启发?

男孩要阳刚女儿要乖巧?

请放下“偏见”

当一个女孩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她就会被赋予一个名号“小棉袄”。

“小棉袄”的意思是贴心,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能够满足父母的需求,而且乖巧顺从不顶嘴。

前不久,陶勇医生和女儿的一段互动,就引发了争议。

女儿过生日那天,他要求女儿给大家布菜、盛饭、卷烤鸭。

一套流程下来,女儿都照做了,但是唯独到了洗碗环节,女儿不愿意了。

于是他软磨硬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终于让女儿刷了这次碗。

“为什么女孩子就要是淑女?”

“为什么要把自己孩子培养成‘保姆’?”

陶勇的举动遭到不少人的质疑和反对。

这样一件小事,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更多的原因是,网友在陶勇女儿身上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老一辈人眼中,女孩要贤良淑德,洗衣做饭是必备技能,男孩只需要阳刚,有男子汉气概就行了。

在这样的规训下长大的女孩,认为家务事的性别就是“女”,甚至会被一些观念左右,追求“好嫁风”而限制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从而放弃人生更多的可能。

而男孩也会认为自己应该流血流汗不流泪,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无法发泄自己情绪。

这种观念限制了孩子在性格表达上的自由,使其更难接受非传统气质。

追求“男孩女孩气质分明”实际上是以前的父母,本身能力不足。

毕竟,一个乖巧的女孩更容易照顾,一个能顶天立地赚钱的男孩,更能改善家庭生活。

但是新一代父母,养育能力更强,更没有必要通过PUA孩子,让他们变得懂事,从而容易操控。

女孩也可以喜欢奥特曼,也可以学跆拳道,因为爱好不分男女,自我保护也是一样的。

男孩也可以流泪,也可以脆弱,他们有权力长成他们喜欢的样子,而我们只要给予他们爱与尊重就足够。

再见吧,“扫兴式父母”

你的成长过程中,有过被“泼冷水”的经历吗?

你满心欢喜地攒着自己的零花钱,给爸爸妈妈买了一个小礼物,甚至想象出了爸爸妈妈的表情与微笑弧度。

但是,他们看到的时候,却给了你一顿对你冷嘲热讽,他们怪你心思不在学习上,怪你不懂大人赚钱有多难。

你被骚扰,又怕又羞耻,告诉父母,本以为会得到安慰与保护,没想到妈妈却给了你二次伤害:你不勾引人家,人家怎么会这样?多找自己的问题。

扫兴式父母并非不爱孩子,而是他们有自己的局限性,有自己脆弱的内心冲突。

记得我女儿5岁的时候,我给她买了一瓶儿童指甲油,她欢欢喜喜地每天涂来涂去。

我每天都要回答很多次:

“好看,真的好看,太漂亮了。”

透过她脸上无忧无虑的笑容,我仿佛看到了童年那个泪流满面的自己。

还记得我小时候偷偷涂妈妈口红的时候,妈妈的眼神有多么讽刺,那些话语有多么刺耳。

我试着察觉了一下,为什么那一代的父母,很擅长给孩子泼冷水。

大概是因为他们那一代人本身就觉得“快乐有罪”,他们的父母也是苦大仇深的一代人,快乐这件事会刺痛他们。

而且扫兴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控制权,就像我的妈妈通过扫兴,可以让我乖乖听话。

相反,如果她和我一起快乐,她反而会无所适从。

我们这一代父母,通过各种方式,见过了快乐的模样,也有足够的心理力量,应对孩子的快乐。

如果你觉得自己明明希望孩子开心,可看到孩子开心的时候,又有点想泼冷水,从这三点改变想法,不做“扫兴式父母”:

1、对于自己的快乐,由衷感觉轻松自在,而不是有罪恶感;

2、不把自己的苦,归咎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与你是独立的;

3、我们要相信,自己无须操控孩子的情绪,无须让他们乖乖听话,他们依然可以变得很好。

不让孩子吃苦,

他们就学不会坚强?

从小我们就听过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我们的价值体系里,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吃苦。

但是,长大后我们才明白:那些没有必要的苦,不会让孩子变得伟大,反而都成了孩子的“心苦”。

记得郭德纲谈起儿子郭麒麟的教育经历时,有一段“吃苦名言”:

我在家里把他骂够了,他在外面就不会挨骂。

他在家里吃够了苦,才能不怕吃外面的苦。

郭麒麟小时候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他要端着饭碗坐在台阶上吃饭。

如果他说想吃肉,不喜欢吃菜,郭德纲就会只给他青菜吃。

记得郭麒麟刚出道的时候一次相声演出失误,郭德纲在微博上大骂他:蠢子无知,糊涂至极。

这样的教育方式,多么熟悉?

打他,骂他,否定他,多让他吃苦,才是真的爱他。

这样养出的孩子,只有表面的坚强愧疚,而不是强大的内心。

就像郭麒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爸爸的家里连他的毛巾都没有,他永远没有家的感觉。

这样的人故作坚强,是因为他们没有退路,只能靠自己。

他们会拒绝依赖任何人,也很难尝试新的事物,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失败后只能回到家里被二次伤害。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因为在过于纪律和控制的环境下,他们可能感到受限制而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

我们这一代深受“吃苦教育”之苦的人,更懂得:

在充满爱和理解的环境中成长,更能够培养出自信和安全感。

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情感,包括对幸福的感激以及对困难的诉求,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我们不需要孩子假性独立,不需要给孩子制造苦难。

真正的坚强,是心中有爱,背后有路。

我们的能力,可能无法为孩子一生兜底。

但是,我们给孩子的爱,却可以让他们一生都勇往直前。

生活实苦,我们要做孩子心中的那一点温暖,而不是抽着孩子前行的鞭子。

穷养儿富养女?别坑娃了!

我们的文化体系中,似乎对于男孩女孩的养育方式,都是有区别的。

尤其是在金钱这方面,一句“穷养儿富养女”代表了千千万万的内容。

我有一个朋友晓珍,拥有大家都羡慕的哥哥。

从小她都以为自己的爸妈是“重女轻男”的,因为爸妈一直都让哥哥让着她。

她每周有五块的零花钱,哥哥只有两块。

她想要什么东西爸妈都给买,哥哥想要什么却都要被讽刺一顿才给。

哥哥一直说,她是亲生的,自己是捡来的。

但是,到了两个人都谈婚论嫁的年纪,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爸妈给哥哥买房子,买车子,虽然也非常用心帮她找条件富裕的男孩相亲,可对于嫁妆却闭口不谈。

几床被子,一台冰箱,妈妈再送她一个金项链,就是她全部的身家。

感情上,她想相信父母很爱她。

但是残酷的区别对待让她感觉到,自己像个宠物一样被“宠”了很多年,到了结婚的时候,突然就变成了外人。

富养女是溺爱与保护,是认为女儿本身就不是独立的,也没有必要承担太多责任。

她们就像在羊圈里被呵护的小绵羊,突然有一天被扔到丛林里。

父母不用担心她被咬伤,因为那时的她已经属于另一个家庭,父母不需要再为她负责。

而父母对男孩的期待是独立与坚韧,是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职责。

要用更少的物质、更多的责任,让他们早日成熟。

这样的方法,虽然给了男孩钱财,却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让他们不懂什么是真实的情感,真正的爱。

我们这一代父母,深刻见识到女性为家庭和职场做出的贡献,真切体验到“巨婴老公”有多么伤人。

开始转变了“穷养儿富养女”的观念,男孩女孩都要爱,而不是溺爱、宠爱。

男孩女孩都要独立,都要拥有养活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

至于房子财产,也是男孩女孩是一样的。

成年人,钱在哪里爱就在哪里,儿子女儿一样爱。

写在最后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站在时代的转折点上,有着改变历史、重塑育儿观念的力量。

我们继承了前一代的经验,同时也在努力跨越过去的阴影。

回想我们的童年,我们中的许多人或许经历过忽视和误解。

我们渴望被爱,渴望被听见,却往往遭遇冷漠与否定。

但如今,站在父母的角度,我们有机会改写这一切。

我们可以成为孩子的避风港,成为他们勇敢探索世界的坚实后盾。

我们知道,真正的坚强并不是来源于无情的苦难,而是源自于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我们认识到,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值得平等的爱、尊重和机会。

我们不再重复“穷养儿,富养女”的陈旧剧本,而是在性别平等和个性尊重的理念下,培养孩子的独立与责任感。

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独特的教育方式。

作为父母,我们只是考生,不是考官。

但是,我们唯一可以笃定的,就是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治愈一生的原生家庭。

德芬空间的“家庭心理学”公益课,则能帮助你学习如何更好地经营家庭。

杨力虹老师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深厚的功力,教会你如何从整体的视角去支持孩子的成长,从而绽放出独特的生命。

*本文由妙黛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一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