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
在上述三个师中,以第115师的实力最强,总计有15500余人;而且开赴前线的兵力也最多,除了炮兵营、辎重营留守外,全师2个旅5个团外加骑兵营、教导大队等共计14000人开赴前线。当然,第115师全师行动作战的时间并不长,很快便分兵行动了。其中聂荣臻率领独立团、骑兵营、教导大队2个队、总部特务团团直大部及第3营主力、第685团第6连、第343旅和第359旅工作团等共3000名骨干为基础,组建了晋察冀军区。晋察冀军区初立时,成立了四个军分区,上述老红军部队分散下去,并组建新部队。
当时一分区骨干是独立团,老的基础最多;而四分区骨干只有第685团第6连和原先第359旅组建平山团(新718团)后留下来的1个连,所以力量最薄弱。不过在全面抗战初期的发展中,四分区迅速在辖区范围内拉起了第7大队、第8大队和第9大队。当时大队一级基本是团的架子,不过因为老的基干不多,所以尚不是十分正规;尤其是骨干越少的话,正规化进程就越慢些。到1939年时,八路军开始强化系统性整军,尤其是新成立的部队要强化为主力团。就晋察冀第四军分区而言,当时决定将第7、第8、第9三个大队的主力,合编为野战第5团。
因为基本上是将原先3个简编团的大部分兵力合编而来,所以刚组建的第5团兵力可谓十分充裕,总数达到了4757人。要知道,当时八路军组建主力团的标准,其实也没有这么多兵力。以晋察冀军区的整编标准来说,野战团编有3营9连,少数团每营可编4个连;团直属队有机炮连、特务连(警卫连)、通信侦察连;营编有重机枪排、连有轻机枪3挺或4挺,全团兵力2000到2500人左右。单以野战第5团当时的兵力数来看,其实可以编出两个团来。不过番号就只有一个团,这就意味着第5团的实际编成必然与普通团队大不相同。据时任晋察冀第5团政委的肖锋回忆,当时全团有3个步兵营、12个步兵连、4个机炮连、5个直属连,全团总计21个连队。我们再结合其他史料中提及的第5团编制,大致可以确认:
第5团下辖的3个步兵营均下辖4个步兵连,此外还有个重机枪连;这样的话就跟肖锋政委提到的3个营12个连对上了,另外3个营会有3个重机枪连。而在团直属部队中,还有个迫击炮连,所以全团会有4个机(重机枪)炮(迫击炮)连。至于直属连方面,迫击炮连其实也是直属连之一,所以这里面可能会有重复统计,其他的4个直属连则是侦察连、特务连、通信连、骑兵连。大家可能会想,只是上述这20来个连队,再加上团部机关和3个营机关,也不至于有4700余人吧?仅按编制看,确实是这样,毕竟不可能一个连就有200多人。
4700多人的情况,更多只是原来3个大队的主力参与合编时的兵力;而整编过程,是存在人员上的新一轮分流的。比如老弱兵力,可能会分流到地方部队里,野战部队所保证的大多为精干青壮兵员,这样总兵力数就会下降。另外在编齐建制连营的应有兵力后,晋察冀第5团还有一个新兵营,实际上有大量不在编制序列内的兵力会在这里。因此,在整编完成之后的第5团,就不会再有4700余人了,大概率兵力会保持在3000多人的水平,毕竟其正规编制要比晋察冀军区的编制表最强一档还要充实了。这一判断其实也可从1939年7月的晋察冀四分区实力数上得到间接证实。
当时四分区的总兵力为5846人,其中除了主力第5团外,还有从冀中转来的独立第1旅改编的特务团以及平、井、获游击支队和正、新、灵、行游击支队。若第5团此时还有4700余人,那么其余部队的兵力就太不合理了。而且肖锋政委在回忆一个月后的东回舍伏击战时,也明确提到此时5团是“3000子弟兵”进入阵地;此后则称第5团长期保持三四千人的兵力,显然也是3000到4000人之间的意思。因此4700余人的兵力数是合编初期的特殊情况,到后来兵力就趋于正常;但第5团实际编成大约20个连队,这已经是当时最强档次的步兵团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独立团8个营7000人[吃瓜]
霉菌四等人,营一级编制914人!平均一个连级部队200+。而德三的正规连一级合计差不多250人了,包括弹药补给和后勤马车和对应的马夫(不亏骡马帝国的名号),甚至还有专门的理发和补鞋匠。[得瑟]
战争时期,以实际出发,编制没那么重要,在一个区域发展起来的部队,要是分二个团,谁指挥谁?
整编师2万人以上,整编旅8000人以上,整编团3500人以上,
独立团一营两千人[笑着哭]
多么年轻的小伙子,为了抗日不惜死在枪炮之下,大可惜了
一个整编军下辖9个整编师,一个整编师下辖9个整编旅,一个整编旅下辖9个整编团,。。。。。最后一个整编班下辖9个小队,一个小队12个人,算算一个军多少人吧,
美上校:一个团9600人,怎么打!
日军一个中队也在250人以上,我看到有的资料日军一个中队有288人!!中国军队一个连4个排也就140~160人左右,当然我也看见过资料,抗美援朝时我志愿军有的连队将近1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