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翰牺牲后,遗孀突然消失,她到底经历了什么?22年后真相大白

心言聊历史 2024-04-03 12:27:04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1928年3月20日,共产党员夏明翰挥笔写下这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后,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就在他牺牲的第二天,他的遗孀郑家钧带着他唯一的女儿突然消失了,从此,二十多年杳无音信。

直到建国后,党组织终于找到了她,她说:我只与红珠相伴,此生无憾!

上世纪50年代,汉阳城外长江边上的鹦鹉洲,来了一位朴素的中年妇女,她径直走到夏明翰烈士的墓碑前,献上一束鲜花,深深地三鞠躬。当她抬起头的时候,泪水早已打湿了脸庞,她深情地看着夏明翰的雕塑说道:“我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来看你了!”

她,就是夏明翰的妻子郑家钧。

郑家钧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郑家町,因为出身贫苦,自小就没有上过学,可勤奋懂事的家钧却学会一门高超的绣花手艺,进入了长沙缃绣厂当了一名女工。刚好,表哥熊瑾玎也在长沙,对这位初来乍到的表妹多有照顾。

熊瑾玎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常都会给郑家钧讲一些进步思想,性情温和,刚直不阿的表妹总是听得聚精会神,渐渐地便融入了表哥的圈子。

1925年通过表哥熊瑾玎,郑家钧认识了夏明翰。

夏明翰,字桂根,祖籍湖南衡山县,1900年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酷爱读书。夏家是一个封建大家庭,夏明翰的祖父曾是清朝的户部主事,即为江西、江苏督销局以及两江营务处的总办;他的父亲夏绍范则是归州知州,夏明翰从小就被人称为“知州少爷”,祖父更是希望他日后能够重振门楣。

然而,夏明翰却在母亲的影响下,体恤劳苦群众,痛恨封建家庭。

1917年,夏明翰考入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接触到了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声援五四运动的爱国宣传活动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尤其是在抑制日货的斗争中,夏明翰带领大家不但将泰和祥的日货烧了个精光,竟然还将家中祖父的日货也一把火给烧了。为此,老祖父气得浑身颤抖,将他关在家中,派家丁守着,不许踏出房门半步。

没想到夏明翰不但在弟弟妹妹的帮助下逃了出去,还砍断了家中正厅门前象征富贵吉祥的桂树,与这个家划清了界线,彻底走向了革命。

1920年秋,在何叔衡等人的帮助下,夏明翰来到长沙,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毛泽东,成为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的第一批学员,并于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夏明翰在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922年夏天,夏明翰受党的委托,领导了长沙人力车工人罢工斗争,最终成功迫使长沙县知事宣布削减车租。

也就是在这场罢工斗争中,湘绣女工郑家钧为了掩护夏明翰,不幸右臂中弹受伤,于是,夏明翰便经常去看望她。两人在接触的过程中畅谈理想,交流革命体会,渐渐互生爱慕。

随着时光的推移,革命浪潮蓬勃发展,两人的革命感情也随之升温,日益渐浓,夏明翰也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恰逢我党在湖南成立省委员会,夏明翰入选省委委员主抓农民运动。他大力发展湖南的进步青年,将他们送到广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郑家钧每天帮他搞宣传,发传单。这时,刚毕业的弟弟妹妹也义无反顾地来到他身边,和夏明翰一起到衡阳农村,大力宣传进步思想,一时间衡阳的农运会搞得轰轰烈烈。

农民运动

看着远处的桃花,毛泽东吟起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一季的桃花盛开,已经是1926年的4月了,全国各地的农民运动搞得有声有色。毛泽东怀着愉悦的心情去找夏明翰商量事情,没想到进屋就看见他在洗衣服,便颇有感触地说:“夏明翰,该找个伴侣啦!郑家钧不是对你很好吗?”这时,夏明翰颇有意味地回答道:“家钧好!家钧好!” 谁知毛泽东竟高兴地说:“竟然你俩情投意合,志同道合,那就早点成家吧!”

于是,两人长久以来都没有捅破的那层窗户纸,被毛泽东给捅破了。同年的农历九月初四,在长沙市清水塘四号一间简陋的民房里,夏明翰和郑家钧举行了婚礼。简朴到不能再简朴的婚礼上,却是高朋满座,大家都向这对新人送上了新婚之礼。墨盒与铅笔架是何叔衡送的,一对精巧的小壶是李维汉送的,还有一个贴着大红喜字的金鱼缸是易礼容送的,最后,毛泽东送上了一副对联,大家齐声念道:“世间唯有家钧好,天下谁比明翰强。”

倾刻间,满堂喝彩,令这对新人又激动又兴奋,这也成了夏明翰最开心的一天。

夏明翰和郑家钧

婚后,两夫妻齐心协力,将革命工作干得有声有色,然而身处乱世,也不免担心彼此。夏明翰每次外出执行任务,郑家钧都是提心吊胆等到丈夫回家,才算安心。

转眼就到了1927年的春节前夕,为了更好地交流、商谈革命工作,夏明翰带着郑家钧搬到了长沙市望麓园一号,和毛泽东、杨开慧住在了同一个院子。郑家钧是个勤快、上进的姑娘,常常帮着杨开慧做一些事,两个人处得情同姐妹。得了空,杨开慧就会教郑家钧唱一些革命歌曲,学会了的郑家钧就会时不时在自己家里哼唱,被夏明翰听见了,他豁然开朗:家钧的记忆力这么好,为何不帮他学习文化知识呢?

于是从那个春节开始,夏明翰就跟郑家钧约定:工作之余,不走亲,不访友,一心一意帮郑家钧补习文化,从阿拉伯数字到常见汉字,从作诗填词到马列主义。在夏明翰尽心地言传身教下,郑家钧迅速成长。

怎耐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夏明翰的工作也变得异常小心、异常隐密。这些对于郑家钧来说,只要能跟丈夫在一起,她什么都不怕。她陪夏明翰坐机关、送机密、会同志,甚至扮作名门之女、高贵太太,巧与敌人周旋,并最终制服对手,成为了夏明翰的得力助手。

可是有些工作,却是郑家钧无法陪同的。

夏明翰故居

1928年初,夏明翰被调往湖北工作,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临行前,他向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告别,赠予妻子郑家钧一颗红珠,并附诗:“我赠红珠如赠心,但愿君心似我心。善抚幼女继吾志,严峻考验不变心。”

看了看红珠,又认真读了那首诗,郑家钧热泪盈眶。她既高兴又担心,慎重地把红珠包好,用坚定而又无限深情的眼光注视着丈夫,许久都没有说话。

革命同志、人生伴侣,从相识、相知、相爱到喜结连理,郑家钧从来没有与丈夫分开过,这是第一次,没想到却成为了最后一次。

1928年,夏明翰前往武汉,居住在东方旅社,就在这个时候,他的住处遭到叛徒的出卖而被捕。

在狱中,敌人对夏明翰施以了各种威逼利诱,他都不为所动,他们又对他动用了各种酷刑,夏明翰依然毫不屈服,他抱定了一颗必死的决心与敌人殊死搏斗。

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他异常想念自己的妻子与女儿,于是,他用仅有的半截铅笔给深爱的妻子写下了最后一封家书。

1928年3月20日清晨,夏明翰被敌人杀害在了鹦鹉洲。就义前,敌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夏明翰大声说道:“有,给我拿纸笔来!”

于是,他写下了那首至今被人们传唱的大义凛然的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诗就是夏明翰的性格,也是他的崇高信念!

这一天的夜晚终于来临,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刚刚将女儿哄睡的郑家钧突然听见一阵急促地敲门声,伴随着一个声音着急地喊着她的名字。郑家钧仔细一听,她认得这个声音,是跟夏明翰经常联系的一个地下党员。郑家钧急忙打开门,闪进来的正是那名党员。他递给郑家钧一封信后,突然哭出声来,说:“明翰同志,被叛徒出卖,牺牲了!”

郑家钧一个趔趄跌坐在凳子上,她感觉自己有点喘不过气,丈夫的种种过往在她脑中全都掠了出来。她突然想起了什么,拿起信,小心翼翼地展开,只见信中深情地写道:

“亲爱的夫人钧:

同志们曾说世上惟有家钧好,今日里才觉得你是帼国贤。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张眼望,这人世,几家夫妻偕老有百年。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着相思念,(就是夏明翰之前赠给妻子的红珠)赤云孤苦望成全,(赤云,指夏明翰的女儿夏赤云)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下方还有一个血红的唇印,这是夏明翰刻意用血印上去的,他深爱自己的妻子,纵使将自己交给了党,他也会万般不舍。

郑家钧使劲擦拭着喷涌而出的眼泪,她要听丈夫的,不能悲悲戚戚,她一定要坚强起来。

不久后,郑家钧和她的女儿突然消失了,从此,20多年杳无音信。这期间,党组织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她,只是迫于战争形式,寻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经过多方查找,终于在湖南长沙找到了她,生活清贫的她才为大家揭开这些年为何失踪,也不在建国后主动来找党组织的真相。

原来在夏明翰牺牲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士的迫害更加肆无忌惮了,夏家人更是屡遭不幸。就在夏明翰牺牲后的第二天,他的弟弟也被反动派杀害了,没多久他的妹妹也英勇牺牲了......

面对这样的形式,为了女儿,为了夏家唯一的血脉,郑家钧意识到不能在家呆了,她便带着女儿去到了乡下的娘家,在那里,至少还有娘家人帮忙照顾。为了避人耳目,她索性将女儿的名字改了,随姓自己,叫郑忆芸(建国后又改回原名夏赤云)。

母女俩安顿好后,郑家钧便开始寻找组织,可是越来越紧的风声让她一个人很难单打独斗下去,一不小心还会连累了娘家人。于是,她收拾了一些简单的衣物,将红珠和遗信揣在了贴身处,推着一个简易的三轮车,将女儿放在上面便离开了娘家。

从此,郑家钧和女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几天后,郑家钧来到了上海。

旧上海

为了生活,郑家钧开始在上海找活儿干,正巧碰见一户有钱人家在招佣工缝制刺绣,本就有着高超绣技的她被顺利录用了,她和女儿也算暂时安定下来了。

在租住的简易小屋里,郑家钧总是忙碌着,她除了做着有钱人家的活儿,回到家还接一些零散的绣活晚上干。在暗夜里,她那间小房子的微弱灯光总是最后一个熄灭。

临睡前,郑家钧总是不忘看看丈夫送她的那颗红珠和写给她的遗信,她始终没有忘记丈夫的抱负和理想。

一路走来,郑家钧从未放弃过寻找党组织。没想到就在她接刺绣活的时候,居然真的联系上了,此后,她便又多了一重身份——地下交通员。

在那个大小城市都充斥着“白色恐怖”的氛围中,她却逆风而行,秘密地为组织传递着重要的情报。生活的困难,接头的风险,被抓后的酷刑,这些,郑家钧都全然不怕,她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困难来袭的时候,她就将那颗红珠拿出来,贴在自己的心上。

多少次这样的场景,郑家钧已经不记得了。

清晨的枕头上,泪痕还没有干,郑家钧又变回了坚强的模样,照顾孩子,努力干活,冒着生命危险送情报。

战火纷飞的岁月,孤儿寡母的生活实在是太艰难了。

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负担一下子加重了。邻居劝她再嫁,给她介绍了对象,却被她坚决地拒绝了。她只能接更多的活,熬更多的通宵,硬是将女儿送进了学堂。

可是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了,上海很快沦陷了。

在混乱中,郑家钧再一次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为了活下去,她只能带着女儿离开 了上海。

母女俩隐姓埋名,四处逃难,吃过野菜,挖过草根,只要能填肚子的,她们都吃,好不容易挨到了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那天,郑家钧再一次拿出那颗红珠和那封遗信,她高兴地告诉夏明翰:

“明翰,老百姓的好日子终于来了,你努力的革命成功了!”

然而,她却忽略了自己的努力,她完全可以找到组织接受照顾的,但是她说什么也不愿意麻烦组织,只是一个人默默地生活在长沙,抚养女儿长大。

突然有一天,郑家钧的家里来了一群人,都花白着头发,眼里都闪着泪花。其中一个率先开口说道:“老嫂子,这些年让您受苦了!”如此突然的问候让郑家钧一时半会儿都没反应过来,当大家挨个介绍完自己后,一个个的轮廓在她眼里终于清晰起来,他们竟然都是夏明翰的老战友。

原来,组织多方查寻,找到她后,这帮老战友想给郑家钧一个惊喜,故而埋下了突然造访的伏笔。

谢觉哉

一番畅聊后,看郑家钧过得清贫,众人便提出要把母女俩接到北京去住,结果被郑家钧婉言拒绝了,她不想给国家和战友们添麻烦。于是,她再一次拿出夏明翰送她的红珠和遗信对大家说:

“我有这两样东西陪着就够了,这是明翰留给我的,有他的心就够了。我住在这儿,时常还可以去鹦鹉洲看看他,再说,我还有一双手,可以养活自己,就不再给组织添麻烦了。”

在郑家钧的强烈要求下,她留在了长沙。直到1975年去世,她也没有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向当地政府和党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她们的女儿长大后,也没有去享受父亲留下的余荫,只凭自己努力地工作着,生活着。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一颗红色的珠子,一枚含血的唇印,一句最后的叮咛,见证了夏明翰对妻子忠贞不渝的革命爱情,揭示出一个共产党人矢志追求真理的家国情怀。

而郑家钧也读懂了夏明翰,在他牺牲后的47个光阴里,以实际行动回应了那句“我赠红珠如赠心,但愿君心似我心”。

夏赤云与丈夫

这就是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随时面临的生死考验,支撑他们视死如归、革命到底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而如今的和平年代,生死考验少了,但考验也无处不在,只有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才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