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总能看到一个场景,他总是在各个地方读书学习,他对读书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毛主席一生有许多标签。但据张玉凤所说,毛主席晚年只承认两个头衔,一个是导师,一个是书生。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是个教书的,而他的家里全是书。
毛主席的一生中,像他那样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在古今中外实属罕见。
只要我们看一看,在古今中外,只要在事业上有突出政绩者,无不和书有着不解之缘。毛主席的读书生活,对后人有着一定的影响。
就连尼克松也曾说过:“我所认识的伟大领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
毛主席的读书不是阶段性的,也不是忽冷忽热,这一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
早年毛主席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时候,毛泽东被称之为毛奇,这个名字是他自封的。因为毛奇是当年德国的一位元帅,他借此名号,就是要做一位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一位奇男子。
在青年时代,他读书的目的就是存储知识,之后就是为了寻找人生的意义,最后才是为了寻找解放贫苦大众的方法。
毛主席读书内容主要有四大类。
首先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他所有的国学功底都是在青少年时期打下的基础。第二类就是近代的西方著作,这也使得毛泽东跳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也逐渐有了新思想去看待当时的环境。
第三类就是在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后,传播新思潮的书。第四类就是《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
五四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首先接受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他作为宣传家和实践家,主要读革命斗争需要的书,去发掘能够挽救中国革命的理论书籍。
在之后的马列著作中,他汲取了智慧和力量。在延安时期,是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中,他也有了超乎寻常的热情和精力去读书,也倡导全党兴起读书的热潮。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充分掌握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实践基础上,灵活运用。
毛主席住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在这个书屋内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藏书室。据张玉凤所说,这座藏书室藏书一万多种,10万余册。
她介绍说,毛主席的藏书来源有多种渠道,有的是自己买的,相当一部分是别人赠送的,也有一部分是战争年代随着他转战南北保存下来的。
毛主席每次外出都要带上不少书,有时候还要向当地的档案馆、图书馆去借。
他读书的范围很广,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等12大类。
毛主席虽然不是历史学家,但他极具史学家的学识。其实,毛主席完全可以称之为历史家,因为他有着多重身份,是革命家、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这使得他在读史用史方面有着一般史学家不可能具备的特点。
西方的哲人曾说过,历史乃哲学用以教人之实例。他作为历史家,明显地具有“博通”的特征。
因为他的这些特质和学识,也逐渐影响到了身边的人。
他不仅把他所知道的讲给身边的人听,也会鼓励身边的人多学习。甚至在和名家交流的时候,也会旁征博引,与之探讨,给对方普及知识。
周谷城是海内外知名的政治活动家和著名历史学家。他和毛泽东都出生在湖南湘江畔,所以他们也都是对方的老朋友。他们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相识,交往的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58年,毛主席到杭州召开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他找来了周谷城闲谈。闲聊间两人谈到了关公。毛主席问他:“关公很有名,那他到底姓什么呢?”
结果在场的没有一个人回答对。毛主席笑着告诉他们,关羽不姓关,他姓冯。当年他逃到潼关,被守卫拦下,看到城池上写着潼关两个字,便说自己姓关。从那之后他就称为“关云长”。
而他姓冯,是毛主席在清代学者的一个故事中读过,不过这并不真实,也要经过考证。
关公姓关,字云长,号长胜,名财神。算了,我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