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去山西博物院,途中,司机师傅指指右手边,说:那里就是阎锡山的督军府,你们步行就可以去看一下。
这才知道,山西督军府旧址就是晋商博物院。
本打算逛完山西博物院和晋祠,回酒店时再去督军府。没想到一上午都在山西博物院找镇馆之宝,一下午又在晋祠留连,回到酒店天已经黑了。要不是我说“饿死了”,我老公还想去迎泽公园逛一逛。
我打车搜索目的地“山西博物馆”,出现的是“山西博物院”,有点纳闷。
为啥它叫“院”,而不是”馆“?怕定位错误,问司机师傅,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果然我还是有好学(好奇)之心。就搜了一下,果然博物馆和博物院有所不同。
去过北京的,不知是否都留意过,故宫门前的牌匾就是“故宫博物院”,而非“故宫博物馆”。
科普一下:
"博物馆"和"博物院"都是文化机构,收藏、保护、研究以及展示具有文化、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物品的所在。
但,“博物馆”和“博物院”的规模与级别不同。
“博物院”指代国家级或者省级的重要大型博物馆,比如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院等。称“博物院”往往意味着该机构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较大的规模和丰富的藏品。
“博物馆”则可能用于描述各种规模的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包括地方性的较小的展览馆。
懂了,院级别和规模大,馆小。
说明,山西博物院的规格够高,收藏的国宝级文物多。
继续好奇,除了山西,中国还有哪些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内蒙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福建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有时也称院,还有良渚博物院……
山东没有博物院,只有博物馆。
无端想起郭沫若题写的“山东博物馆”馆名,常被诟病易误读为“情妇坡”(图片来自网络)。
大同博物馆人气够旺了,到山西博物院一看,简直川流不息。这还是旅游淡季。
“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
三晋大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作为拥有五百多处国宝的文物大省,山西博物院收藏着令人惊艳的奇珍异宝。
现在旅游有个好处(也可能是坏处),随时可以查阅攻略,抄作业就行了。我就是在小red书上看了几篇攻略,按图索骥去找“十大镇馆之宝”的。
哪十大?
①晋侯鸟尊(西周)
②侯马盟书(春秋)
③胡傅酒樽(汉)
④兽形觥(西周)
⑤庙底沟彩陶罐(新石器时期)
⑥彩绘雁鱼铜灯(汉)
⑦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
⑧别人守囿铜挽车(西周)
9虞弘墓石椁(隋)
⑩六璜联珠串配(西周)
上几张“亲自”拍的图片。镇馆之宝都没拍全。
新石器时期的陶罐
据考证这是个餐具
“长乐未央”等字。瓦当
永乐宫鸱吻
大同博物馆里的宋绍祖基屋宇形石椁是仿制品,真迹在山西博物院
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真品也在山西博物院。我拍的这张是大同博物馆的仿制品
于无声处,大美不言
灶具
站在这个展柜前,就懂了什么是模范。
原来,模是模,范是范。
在工业生产或手工艺制作中,“模范”指的是用于制造相同或相似物品的标准模型或模板。在陶瓷和铸造行业,会先制作一个模子,然后用它来浇铸出多个相同的陶瓷和金属件。
听一个导游讲:模范是需要有牺牲精神的,做完(陶瓷器具)之后全部要敲碎……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了道德模范。
联想不当。
在到山西前,我才读了被收录到语文课本中的那篇《晋祠》。这篇课文1982年收入人教版初三上册。我肯定没学过。不然,肯定是要求背诵的。作者是时任《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站的记者梁衡。文章是一篇约稿,但约稿的那本杂志没能出版,稿件退回,发表到了《光明日报》副刊。当年就出现在了课本上。《晋祠》用了两个小时写成。梁衡说“因为太熟了,没有费多大的劲。”因为上了课本,他被误以为是个老人,其实那一年梁衡才36岁。梁衡写的《晋祠》,2019年被刻在了石碑上,现在就在晋祠公园里。四十多年来,因这篇课文为晋祠引来无数游客。据说高考时,有不少外地考生因晋祠的迷人风景报考太原的院校,毕业后就留在了山西。这有点像当年电影《五朵金花》放映后,许多青年报名去云南,听“咱们新疆好地方”报名去新疆,唱“人人那个都说唉唉,沂蒙山好……一座座白云绕山间”下乡沂蒙山。前段时间读陈冲的《猫鱼》,她写父亲极力保全她和哥哥留在上海,说凡是歌里唱的地方都不能去。人和人的认知差别真是太大了。晋祠是为纪念周朝唐国始祖叔虞而建的一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除了读《晋祠》,我照例是在小红书上看了攻略。事先就知道了晋祠有“三宝、三绝、三牌匾”。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圣母殿前的桥据说是最早的立交桥,即“鱼沼飞梁”。《晋祠》一文中写道: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却在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翼如。桥边栏杆、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桥上,随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鱼跃清波,荷红映日,真乐而忘归。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圣母殿、鱼沼飞梁网络图片@马立明三绝:周柏,难老泉,宋代彩塑周柏。顾名思义,周朝植的柏树难老泉前同事看我发朋友在晋祠,问我有没有用难老泉的水洗手摸头。不知道还有这个讲究。我只是拍了几张空景,倒是我老公去洗了把脸。在山西博物馆看了一段关于晋祠的视频,讲到梅兰芳多次到晋祠,为了学习唐代彩塑造型的姿态,以期在舞台上呈现惟妙惟肖的唐人风韵。可惜我没拍对面那一排的彩塑。我是在晋祠才知道“牌匾”二字,牌是牌,匾是匾。横的是匾,竖的是牌。晋祠三牌匾:水镜台,对越,难老难老二字金人台献殿上方的栋梁。栋是栋,梁是梁。横的是栋,竖的是梁。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到山西考察古建。原来的考察名单里没有晋祠,但当长途汽车驶过的一刹那,隔着滚滚烟尘,他看了一眼这个大殿的一角,就猛然心动不止。一个月后他又返回晋祠做了专程考察,发现了全国唯一的十字飞梁和一系列的古建原物,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绘图。有人问导游,为何晋祠在“艰难探索时期”(瞧这个词)没遭到破坏?答曰:因为晋祠在1961年初就列为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了。完美躲过。被晋祠的周柏唐槐宋献殿吸引,我们先跟导游走了一遍,又折返在园内逛了一圈,直到近黄昏时,凉意袭来。五百年历史的银杏树三千年历史的柏树圣母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梁衡在《晋祠》中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仍鳞片层层,须根根,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之好与工艺之精。”结束在晋祠的浏览,走到这一片开阔地,感叹晋祠并不及时清理落叶,让游客体会秋天落叶之美。坐在路边休闲座椅上歇脚。我在手机上搜索去哪里吃晚餐,跟老公说着话。旁边的男生忽然问:你们是哪里的啊?能这样问,大概率是听出了乡音。我说:山东。他眼睛一亮,说:我也是。我问山东哪里?他说:郯城。难怪他在我的话里听出家乡的口音。他目前在山西大学读研三,哲学系。就坐在那里聊了会儿天。得知太原市民和大学生,50块钱办张旅游年卡,就可以无限次到各旅游景点免费游览。告别时,加了微信。还没走出晋祠,收到小王同学的微信,很热情地推荐了两个店。我跟老公感慨:这男孩一看就很优秀,又有礼貌,帅气,谈吐不凡。晚餐就去吃了小王同学推荐的土包滋。招牌:大枣溜黄米酱肉包游览一院一祠是昨天。今天坐绿皮火车去了平遥古城。老公惦记着下午回来开视频会议,一点多就乘火车原路返回太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