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是人类创作的延伸,还是机器的主宰?

卫龙不是辣条 2024-12-22 09:47:31

人工智能与电影的未来:从《雏菊》窥见影视创作的新纪元

近期,王子川导演的短片《雏菊》让我产生了许多思考。虽然这部作品灵感来源于1966年希蒂洛娃的同名经典,但新旧两部作品在创作手法与呈现风格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希蒂洛娃的《雏菊》依靠画面拼贴和色彩滤镜,展示了两名女性在都市中的狂躁行为,展现了她们与规矩、资本、体面等社会秩序的对抗。影片中的混乱感令人不安,却又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现代人压抑的内心世界。

而王子川的《雏菊》则完全颠覆了这一切。影片没有选择人类角色,而是用了冷漠、沉静的机器人来作为主角。这些机器人在外表上平静无波,似乎执行着日常任务,安稳地进行着大楼修缮、快递分拣、洗涤、种植等工作,甚至在雏菊丛中躺下,轻嗅着花香,展现着一副岁月静好的画面。

然而,这种“静好”并未持续多久。随着剧情的发展,安逸的表象下暴力的冲突逐渐爆发。画面中,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开始失控:鸡蛋从面板上摔落、苹果从内部爆裂、颜料和书架纷纷崩塌,最终,整个世界迎来毁灭性的灾难。行星撞击地球、宇宙爆炸,最后,所有的一切归于废墟之中,只剩下一丛在废墟中盛开的雏菊。

这部短片通过蒙太奇剪辑,巧妙地将“内心的暴躁”和“表面沉静”两种极端情绪交替呈现。导演通过极端的视觉语言,展现了那种对秩序和规则的破坏欲,而这种破坏欲又与人类无法表达的内心挣扎紧密相连。或许,这正是电影真正的核心: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故事,而是展现了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那种无法通过常规渠道表达出来的激烈情绪。对我来说,这部影片似乎是为那些情绪管理能力较弱的观众量身定做的。

AI与电影:技术背后的创意与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短片是通过可灵AI的技术制作的。AI不仅仅是辅助工具,它在这里充当了创作的主力军。实际上,这部《雏菊》是“中国首个AIGC导演共创计划”的一部分,王子川只是九位导演中的一位,其他导演包括李少红、贾樟柯等人,他们各自用AI创作了不同的短片。

我也看过这些短片,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作品确实出色,但也有一些明显暴露出了AI在创作中的局限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质量欠佳”,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烂”,而是AI在创作过程中未能完美呈现某些细节和情感,尤其是在人物互动和情感表达上,AI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虽然AI在影视创作中的潜力不容小觑,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AI目前能在影视创作中发挥的作用,依然是有限的。就像这次尝试,虽然给了我们一个观察AI与人类创作结合的机会,但从这次“好与不佳”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创意和故事的设计上,AI依然无法取代人类编剧的作用。

例如,王卯卯的《再见兔子》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因为试卷不及格而陷入恐惧和绝望,影片通过他的一段下楼吃饭的情节展开,展示了他内心的焦虑与幻想。AI在视觉呈现上做得不错,但这种深刻的情感与内心的复杂性,仍然依赖人类编剧和导演的创意来引导。

同样,李少红的《花满渚》使用了AI呈现她以往作品中女性角色在不同时空中的交汇。这种跨越时空的视觉效果,依赖AI的强大想象力,但背后的情感内核,依然是由导演和编剧设计的。

这些例子说明,尽管AI在某些方面可以提供非常强大的视觉支持,但创意的核心——那种充满情感的故事构建,依旧是无法被机器完全取代的。

AI的视觉魔力:提升电影的艺术性

与传统的影视创作不同,AI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视觉表现力。我们可以看到,AI在某些影片中的视觉效果非常出色,甚至远超人类的想象力。例如,《雏菊》中的机器人和爆炸场面,AI通过计算机生成的画面表现出了一种极为震撼的视觉冲击。没有人类演员的束缚,AI能够呈现出更加自由、极端的视觉效果,这也许正是它在影视创作中的独特优势。

薛晓路的《喵心归处》也展示了AI在细节处理上的出色表现。为了测试AI在呈现动物方面的能力,她输入了大量猫的照片和视频,最终生成了一只非常真实的猫。无论是猫的毛发、眼神,还是它被抚摸时的表情和姿态,都做得非常自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相对于人类演员,AI在动物的表现上确实有着更高的稳定性和精准度。

这些视觉呈现,尤其是对于奇幻、科幻类题材的创作,AI无疑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它能够迅速生成复杂的虚拟场景,避免了传统特效制作中时间和资金的限制。对于那些依赖视觉效果的影片,AI的引入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技术进步。

AI不等于替代:创作者的协作伙伴

不过,AI的应用并非是为了取代创作者的工作。就像贾樟柯在接受采访时所提到的,AI是一种“合作伙伴”,而非“替代者”。电影的创作,仍然需要依靠编剧、导演、演员以及各类艺术工作者的智慧与创造力。而AI,则可以承担一些重复性劳动或特效制作等工业化环节,从而让创作者更专注于艺术的呈现。

这一点,在整个AIGC计划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尽管AI在某些领域表现出色,但在真正的创意设计上,它依然无法取代人类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这些短片虽然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很高的标准,但如果没有创作者在背后的推动,AI所生成的画面也不过是一堆没有灵魂的图像而已。

电影的未来:人类与AI的合作

总的来说,AI对于电影创作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但它更多地是一种与创作者合作的方式,而非替代人类创作者的工具。未来的电影,可能会更加依赖于AI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在特效和视觉呈现方面。它将帮助创作者突破传统手段的限制,让电影的创意变得更加自由和大胆。

但与此同时,电影的核心——情感的表达、故事的设计以及人物的塑造,依旧需要人类创作者来完成。这是任何AI都无法替代的部分。

因此,未来的电影创作,可能会是一种“人类+AI”的合作模式。AI作为创作者的伙伴,为影片的视听效果提供支持,而创作者则继续引领电影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通过这种合作,电影艺术有望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也许,正如俞白眉所说:“每个人都可以拍电影。”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创作的门槛逐渐降低,未来或许会涌现出更多富有创意和情感的作品。这种变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给了每一个有梦想的创作者更多的可能。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