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神圣性掉地,全国都是吃鸡大赛,谁赢了、谁让大家都觉得打不过了就当皇帝,自己战斗力下降了,或者死了儿子控不住了,将领就不服了,继续起来打。
你别光看武风盛的好处,也看看太盛的灾难啊。
唐朝是能打,问题是对外能打凭啥不对内也打?安史之乱怎么来的?藩镇割据怎么来的?都太能打了。甚至这种能打风气下,下克上越来越流行。
像那些藩镇主帅看起来要挟皇帝时候威风,但越是强劲的藩镇,越没有几个主帅能安然养老的,一旦满足不了下面将士,直接被赶走或者全家地府游都正常。
这种状况发展到最后就是五代十国,彻底罗马化。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一切神圣性掉地,全国都是吃鸡大赛,谁赢了、谁让大家都觉得打不过了就当皇帝,自己战斗力下降了,或者死了儿子控不住了,将领就不服了,继续起来打。
很多人对武风盛有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是大家能打,就全都努力对外开疆拓土,把北边草原都打了,西域吐蕃都打了,南下个东南亚什么的。
问题是,要想部队能打,就得下放足够的人事财务权力。一个大兵团,人事权财务权都足够了,那为什么不事实割据呢?你说让我往外打,那草原打过去多少性价比?我就为吃个烤全羊?胜得过我调转枪头稳定做内地一州的土皇帝吗?甚至进而干脆我来做皇帝多好,手握重兵不做花花世界的皇帝,去塞外爬冰卧雪,脑子有兵吗?就算自己愿意,手下将士们愿意吗?
现实不是电脑游戏,战斗力高了只管鼠标点着走就完了。每个人都是有想法的,也都是有自己利益考量的。武力强了就会考量怎么变现利益。各级军头都会考虑。所以没人会傻乎乎当开疆拓土的活雷锋,大家都会把武力当做自己获取利益的本钱,看着什么时候赚个大的。
所以放任武风,结果就是遍地吃鸡。只能是到处军头,且个个野心巨大。
一方面,确实可能对外能打,比如幽州一个州就能扛得住辽;但另一方面,对内更能打,国内各路大小势力的战事几乎没有一天停止的,遍地生灵涂炭。
而且,这种情况下,对外也不一定就好,因为军队是能打,但是各个军队都有小算盘啊。就像后晋石重贵跟辽打的白热化,作为手下大将的杜重威、李守贞、刘知远等人,看到不一定赢,就作壁上观甚至待价而沽,看着石重贵被辽国打败,后晋被灭。
所以后人会感慨五代军风盛的时候,一个州都足以和辽打的有来有回。但反过来说,辽长驱而入灭一个中原王朝照样可以,因为各州军头同样可以作壁上观看情况再押注或下场嘛。
因此,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就开始在自己管辖区内,有意分化兵权,互相制衡。
安史之乱前,西北对付吐蕃就是三个节度使,而且玄宗战果最好时候,甚至让王忠嗣一人全部兼任,等于完全统一西北军权权。到了唐德宗时候,同样西北对付吐蕃的军队,已经分为互不隶属的四十支,而且许多事都得请示中央。
傻子都能看出来哪种情况更能打。
但那又怎么办?总不能为了打吐蕃更好,就允许回头再来一次安史之乱?
而到了宋明,这种军队内的掣肘和制衡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致。
中央对军事行动的严格管控、练兵与用兵分离、各镇兵额控制、以文制武、边将不让久驻等等措施下,军队自然战斗力越来越弱。对外战争似乎效果差了。
但问题是,当中国把农耕地区基本拿下完了之后,外敌是很难形成强大帝国的,所以就算边关有点事,大部分时候也就是皮外伤。但放任这些武风,那可就会走向晚唐五代那种整个内部没有一年和平日子的大内伤。
所以这时候的中央政府,不管从自家江山稳定考虑,还是从百姓平安社会经济考虑,对军事一步步改革确保内部稳定就是头号任务。代价就是看起来武风确实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