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一首小诗,把世态、人心看得如此透彻,足以警醒世人

见血文化 2024-09-21 11:45:12

唐代诗人刘禹锡21岁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一路官运亨通、春风得意。

公元805年,顺宗李诵即位,重用老师王叔文。王叔文满怀改革大志,对朝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刘禹锡也参与其中。这次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这次改革虽然是进步的,采取了不少进步措施,但是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因而也遭受到反对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历时100多天,就以失败告终。顺宗皇帝被迫让位,王叔文被赐死,而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则被贬到偏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自从“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屡遭贬谪,经历过被人谗言、陷害、打击,被贬外放长达23年。贬谪之地都是穷山恶水,生活很没保障。

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刘禹锡依然勇敢、乐观面对,每到新的贬谪地,都能写下不少特色诗作,而且广为流传。

公元822年,刘禹锡50岁,被贬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任刺史。当地很流行唱“竹枝词”这种民歌。刘禹锡听了就非常喜欢,便采用了这种民歌曲谱,写下了《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的民间风俗,男女爱情以及个人境遇。《竹枝词·其七》便是这组诗中的第7首。

竹枝词·其七

唐·刘禹锡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词,原是巴渝地区(现在重庆一带)的民歌,后来演变成诗体。

这首《竹枝词·其七》写借景起兴的经典诗作。作者从瞿塘峡的艰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由此引发感慨,写下了此诗。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诗的开篇描写了瞿塘峡的险阻形势:瞿塘峡水流嘈嘈,流过十二滩。自古以来,这里的道路很难渡过。

诗句中,“瞿塘”点明了地点,指的是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地势险峻,水流湍急,险滩众多,自古就有“瞿塘天下险”一说;“嘈嘈”二字,指的是流水下滩的嘈杂声,写出了瞿塘峡水之深,水流之急;“十二滩”,并非是准确的数据,而是说险滩很多。由此可知,瞿塘峡的地势非常险要。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这里很难渡过。次句中的“古”字,特别有厚重感,包含着太多太多的情感与信息,似乎告诉我们:去往蜀地的道路,难于上青天。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后两句笔锋一转,转而发表感慨:常愤恨人心不如这瞿塘峡水,即使是平地,也会无端端地掀起波澜来。

这两句写得精彩、漂亮,堪称千古名句。作者把瞿塘峡的江水和人心做对比,道尽了人情世态,把人心看得非常透彻。

瞿塘峡险阻重重,是因为到处是险滩。在诗人看来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却比江水还要险恶,无端端的平地,会突然掀起波澜,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不如水”啊!

这愤愤不平的诗句,若非经历过,怎么能写出如此发自内心的感慨呢?简直是直击人心。我们可想而知,刘禹锡自永贞改革失败以后,所经历的险阻比瞿塘峡还要险得多。他所遭受的诬陷和打击,让他深知世道艰难,人心难测。这也让他对人心、世态看得如此透。

诗人刘禹锡的这首诗语言通俗简练,短短28字,就把世态人情、人心看得透彻,也警醒了世人,给我们人生不少的启迪,特别是末两句“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写得太精彩了,读来受益匪浅,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1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