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挤眉弄眼”,可能是得了抽动症。

宋国政 2024-04-01 04:59:34

孩子爱“挤眉弄眼”,可能是得了抽动症。

5岁的小女孩杉杉,聪明漂亮,活泼可爱,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杉杉出现了一种坏毛病,不自主的频繁眨眼睛,越是提醒,眨的越频繁,这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紧张不已。到当地三甲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却未发现任何异常,儿科专家给出的诊断是——儿童抽动症,目前西医没有特殊的治疗手段,无奈之下,来到我们科寻求中医治疗。

从西医角度来看,儿童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抽动有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为不自主的肌肉抽动,发声性抽动为异常的发音,该病现已成为儿科常见疾病。

中医虽无抽动症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慢惊风”、“瘛疭”、“肝风”、“筋惕肉瞤”等范畴。中医的古籍中有大量类似本病主要症状以及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方药的记载。就杉杉的病证而言,中医儿科的鼻祖——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的“目连劄(zhá)”(频繁眨眼),作为其中医诊断更为符合。钱乙认为本病的病机为:“皆引动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息风”是本病重要的治疗原则。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情志状态是阴阳和谐协调的结果;反之,阴阳失调则可导致机体神志、行为的异常。阳主动、阴主静,二者相辅相成。小儿体属纯阳,阳动有余,其精、血、津液等物质基础相对不足,阴静不足。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调护失宜,或他病所伤,或因情志波动,常致阴津耗伤,阳升无制而神无所守,稍加感触,则精神兴奋不宁,肢体难以自控。

因此,除了肝风内动,阴阳失调也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之一。结合杉杉的舌脉:淡红舌,薄黄苔,双寸口脉寸浮关脉略弦,笔者治以调和营卫,息风止动,予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桂枝3g 白芍3g 生姜3g 大枣3g 甘草3g 龙骨6g 牡蛎6g 天麻3g 赤芍3g 丹皮3g,6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今日复诊,患者频繁眨眼症状明显减轻,继服巩固治疗。

肝为风木之脏,主一身之筋膜,肝开窍于目,肝风内动,上行于头目,眼睑随风而动,则眨眼不止。方中,桂枝汤调和阴阳;配龙骨、牡蛎潜镇安神;佐天麻息风止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伍赤芍、丹皮凉血活血。诸药合用,方证对应,瞤目自止。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原方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由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组成,具有调补阴阳、潜镇固摄的功效。原方主治条文为:“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中桂枝汤能调补阴阳,正如尤怡《金匮心典》中引徐彬氏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加龙骨、牡蛎以潜阳入阴镇心神,收敛固涩保肾精。本方临床应用不限于失精梦交之证, 在现代临床中可广泛应用于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的各科疾病治疗中。就儿科病证而言,除了儿童抽动症外,遗尿、汗证、夜惊、不寐、病毒性心肌炎、佝偻病、支气管哮喘等儿科疾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充分体现了《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

儿童抽动症的治疗,除了药物,预防调护也是尤其重要的。

首先,父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过度的溺爱保护或实行体罚棍棒式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孩子,学会倾听、共情、理解、关心体贴孩子,家长应降低期望,从而让孩子放松心情。

除正常学习需要外,尽量远离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以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眼干、眼涩,诱发眨眼等抽动症状;同时激烈、刺激的画面或玩紧张的电子游戏,会加重孩子的紧张情绪,从而诱发抽动症状。

合理安排患儿生活,避免过度兴奋、紧张、劳累,规律作息。还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抽动诱发因素。

饮食要有规律,按时进餐,避免偏食过饱,宜多吃蔬菜、鱼、牛奶、粗粮、核桃、新鲜水果。少吃或不吃含过多防腐剂、添加剂、调味剂的食品,以及煎炸、烧烤、油腻、过甜食品,不喝碳酸饮料以及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饮品,培养患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过敏体质的患儿应避免摄入已知致敏食物。

儿童抽动症一般病程较长,且症状时有反复,中医治疗还有针刺疗法、耳穴压豆等治疗方法,通过整体调节,不但可以控制抽动障碍的症状,还可改善患儿体质、调整睡眠及饮食,使患儿早日摆脱疾病的痛苦,拥有美好的生活。

我是威海市中医院全科医生宋国政,我将根据临床实践,结合生动案例,用中西医两种思维来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希望能够在中西医融合、基层卫生建设、学术交流、心声流露等方面,为同行、朋友、民众提供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