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衣者年華
前言:
知青二字,将在若干年后消失,将来也许听不到这二字,因为再也不会有上山下乡的运动,知青们好好的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你先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你进行评论与分享,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
知青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五十五年的1969年11月21日,来自上海县各所中学,平均年龄不到十七岁的51名上海知青(另加二名徐汇区的女知青),踏上了北上的知青专列,离开了养育之恩的双亲,与兄弟姐妹,及亲朋好友一一上海。
图片来源网络
列车经五天四夜的奔驰,一路向北,终到铁轨的终点,祖国最北的小镇一一塔河。第二天坐客车,到了黑龙江畔的呼玛县城。
11月27日来到了呼玛县“五七”农场,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知青岁月。知青们的陆续到来,使寂静的密林深处,增加了许多人烟气。
鹿场(三连)西侧的大草甸子
方园几十公里有了人迹和伐木、抬大木和打拌子顺山倒的声音,春天拖拉机垦荒的轰呜声,使落马湖畔星光闪烁。
呼玛:地处黑龙江畔,隶属于黑河行署(六十年代),境内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山脉绵延起伏,江河川流不息,呼玛地广人稀,地域辽阔,6·4万平方公里,人口三万,有着792公里的边境线,与前苏联隔江相望。
农场知青在下乡的十年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和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在这酷冷的气候条件下,知青们不惧酷暑和严寒,在农场的修路中,“鸡头山”下都有知青的身影。
尤其在呼中筑路,在原始密林深处,在沒有路的状态下,知青们把吃喝拉撒和住的物资等东西,一件件背进工地,他们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图片来源网络
在筑路架桥当中,在没有施工机械,全靠最原始的工具,锹、镐、土筐与独轮车,而且还要与小咬、蚊虫、苍蝇斗。还要在恶劣的环境下,筑路架桥。
在这里知青们,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磨难,风雪中筑路、架桥,炸山放炮。挑士抬石头,小车不倒只管拉等。我们用汗水和毅力开辟出一条运材大道。
知青虽没有手拿钢枪,与敌人战斗,但是同样有农场知青背着钢枪,奔赴“吴八老岛”值岗,守卫祖国的每一寸疆土,贡献青春年华。
图中为作者的同学黄来新,在三合民兵连所在地“吴八老岛”站岗值勤时的留影。
图片黄来新提供
知青们在十年的下乡中锻练中,春天垦荒、播种小麦、铲那望不到头的黄豆地。夏天打羊草,秋天打小麦、捆麦子等农活,年复一年。
呼玛县“五七”农场,总共有62名上海知青,其中有7名已经离去,剩下的除3人失联外,其余的守着微薄的养老金奉待着自己,过着剩下的余生。
同时,剩下的知青截止今日,已经前后全部迈入70周岁高龄。
图片来源网络
岁月不饶人人啊!知青中大部身体生龙活虎,唱唱跳跳,游山玩水,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少部分知青由于身体原因,腿脚不便,身体的各个零部件,难免损伤或这样那样的故障,但是各种零部件只有维护和养护,各种零部件价钱昂贵,而且还没有货。
知青在农场的十年中,经历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单调乏味的生活,曾让知青们咀伤,在落马湖这片凄苦的岁月中,落叶松、白桦林见证了一切。
图片来源网络
知青们经过十年的磨练,在学习、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有的知青入了党、团组织、並且担任了连队干部、妇女队长、团支书等职务,
有的知青参军、上学、招工、和连队的重要岗位等。
岁月是一条历史的河,是婉蜒曲折而百回千折的河,他记载着与共和国同龄的苍桑岁月,承载着我们知青上山下乡的酸甜苦辣。
(全文1330百字,阅读时长约3分钟)
若喜欢小编的文章,可给与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