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行越大的人,越不像会做正事

斯威国学 2024-07-10 17:35:00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我们先来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人都说我这个人道行很大,可是却好像不干什么实事。 不肖与贤对应,贤人,指的是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德既然是人通过对道的观察提炼出来的用在人身上的行为规范,德完全遵从道,那么贤人更深的含义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做事的人,不肖的人,则指不按自然规律做正事的人。这世界上的人都在做事,无论是贤君还是贤臣都是日理万机做事的人。而老子这样的人在别人看来,就好像是只会动嘴,不会干事的人。夫唯大,故似不肖。正是因为我道大,所以看起来像是不肖的样子。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肖本义指相似,又有微小、渺小之意。如果我要是肖的话,那么我就只是一个做细事、小事人的人,你们又怎么会认识到我的道大。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对我来说有三件事情像宝贝一样,我一直在做,第一个叫仁慈,第二个叫勤俭,第三个叫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仁慈会让人充满勇气,勤俭能让人心胸宽广。为天下人谋福祉,因此才能成为影响天下的人。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而今天的人,舍弃了仁慈却硬要勇气,舍弃了勤俭却强求心胸宽广,舍弃了甘居人后,却要成为人民的领袖,是在走向死路。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人有仁慈,战则必胜,守则必固。天将要救助这世上生灵,也就是一样,是在用仁慈来巩卫。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看过一句话,大概是只有接近高手的水平才能真正了解到高手的强大。老子是天下公认的道大之人,怎样是道大?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大到无边,小,小到无内。几千年来,这世间又有几人能接近老子的水平呢?与道大之人相去甚远的普通人又怎么能认识到老子的道大呢?所以,在普通人看来,老子很普通嘛,就是一个只会动动嘴,不会干事的人。 但是,在真正的高手看来,老子是龙一样的存在。《史记》中有一段记载,记载了孔子见过老子之后对弟子所说的话,他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甚至有时候连话都懒得说,这在普通人看来,更是不可思议。 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孔子带着他的学生,浩浩荡荡地前去拜会老子。孔子问,什么是道?老子张开嘴让孔子看他的牙齿。孔子见老子的牙齿掉得差不多了,可是没有明白老子的意思,又问,什么是道?老子又张开嘴让孔子看他的舌头。孔子见老子的舌头很红润,很健康,可是仍然不知道老子让自己看牙齿和舌头是个什么意思。就继续问,老子闭上嘴巴啥也不说了。 孔子待了半天,也不见老子有其他动作,只好带着学生们回去。走远了,学生们就开始评价老子,说老子太不懂礼貌了,我们真诚地来拜访他,他却只让我们看他的牙齿和舌头。这太不象话了,都说老子有学问,我看一般。 孔子却显得很高兴。学生们一头雾水,说这个老子那么慢待我们,怎么老师还那么高兴呢? 孔子说,老子已经告诉我道是什么了!学生们都不解,孔子继续说,老子的学问很大,这是我们知道的,可是,具体他的学问有多大,我们却不知道,于是我们就来问道。所以道是让我们不断探索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形成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老子张开嘴巴让我们看牙齿和舌头,我们都知道老子做了这件事情,可是这件事情是什么意义,我们都不知道。这就是一个从有知变无知的过程。道就是这样的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大家一起看到了老子的行为,有的人说老子这样是没有礼貌的,有人认为,高人可能就是这样的高深莫测。而在我的理解中,老子却是在告诉我,柔弱胜刚强。当我们站在无的立场去看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有。当我们站在柔的立场去看刚的时候,才能理解刚存在的价值。 学生们听了以后,恍然大悟。 为什么道行越大在普通人看来却是不肖?老子在前面章节中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道是无,无才有全部意义。道大的人用庄子的话来说叫,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既然是无的状态,谁又能辨识出来?所以老子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 可能有人对不肖这个词不太了解。不肖在古代是非常常用的词,经常与贤相对应。比如《鬼谷子》捭阖第一中就有对人的分类,说人在面对不同事物,有贤不肖、智愚、勇怯的差别,贤和不肖指的是认知更倾向于主观还是客观的两种状态。有人把贤当作好,不肖当作坏。这样的一种评价是完全主观的,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因为你认为的好,只是你自己主观的好的标准。这个好非常狭隘,会制约我们更客观地看世界的可能。 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贤人呢?指的就是那些要求自己尽可能遵循自然规律做事的人。我们把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当中的应用,称之为德。遵循自然规律做事,就是有德。有德的人自然就是贤人。这样的人更为接近客观。 什么样的人被称之为不肖呢?指的是那些要求自己尽可能遵循自己的情绪感受做事的人。而我们的情绪感受,基本上是以维护自身的需要为主。因此,对于只照顾自己感受的人,我们会把他称之为不肖之人。这样的人更为接近主观。 帮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在年轻的时候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在普通人看来来,管仲这个人贪财、不肖、胆小、不知羞耻,但是鲍叔牙始终认为管仲是贤人,并把他推荐给齐桓公。管仲动情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世,大概是战国时期,总结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经验,出了一本书《管子》,作为称霸天下的指导思想。 道大之人看上去不肖,我们很难分辨出来,事实上,即使道行没有老子那么大的人,普通人也很难分辨出来。 在生活中,很多员工站在自己的层面去看领导,领导就是一个不干实事的人,每天见不到人影,不知道在干嘛,哪像我,每天辛辛苦苦工作,做报表,跑腿,谈业务,踏踏实实做了那么多事,还得不到升职加薪,太可气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错觉,就是如果我当了领导,我就会干得比领导好,真的去做的时候,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业务能力强,并不代表领导力就强。咱们中国人的文化是虚实文化,务实的时候在务虚,务虚永远比务实要多。越往下,越实,越往上,越虚。只会务实,不会务虚,当不了好领导。当然,只会务虚,不务实的领导也不是好领导。 其实,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情,大事与小事。什么叫大事?就是你所做的事情服务的人越多,事就越大。什么叫小事?就是你所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自己而做,就是小事。做的事越大的人,越要会务虚,看起来越不像是做什么事情的人。就像老子这样的人,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那就是不干什么正事的人,一天到晚讲什么道,有什么用呢!在民以食为天的农业社会,道能立刻解决吃饱、穿暖的问题吗? 可是,老子的《道德经》已经服务了我们上千年,还将继续服务下去,这件事不可谓不大吧! 老子说,因为我做的事情很大,看起来就好像没做什么事情一样。如果我去做普通人认为的事情,时间久了,也就和普通人一样了!其实,普通人之所以普通,是持续不断地在做小事,做一辈子的小事。这里并没有贬低普通人的意思。一个人如果想做大事,要有做大事的心,才能从一开始的小事情做起,做成大事。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一)
5 阅读:339
评论列表
  • 2024-08-13 22:30

    首先你得小心那些犹太弯弯的黑水把各种书词义等扭曲曲解成一坨的样子。其次, 学华夏远古哲学,你要学会辨别真哲学和伪装骗人的假哲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老子的道德是人的道德,孔子的道德是鬼的道德。不过华夏远古的道家哲学也不如中国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

    羽寒 回复:
    任何思想都要不断更新来适应当前环境。只要守住底线就够了。这一点道教就不如儒教,别看儒教当了一千多年的狗,但是人家也有随便换主人的习惯[得瑟]
  • 2024-09-28 23:41

    天大,地大,道大,神最大[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