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甘肃第一次大规模绿化的主持者
春暖花开,青草遍地。忽然,在一夜之间,工作室大院里的花,猛地爆发了。春天是植树的时节。北方的天气,要比南方的节气慢一点。南方三月初就开始植树了,北方差不多要到清明前后。春天不仅意味着春暖花开,也意味着要植树造林了。
中华先民两三千年前,就开始了植树,《诗经》中提到桃杏,板栗桑树等等,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了。在此之前,应该还有,但没有留下记载。秦汉时期,甘肃地方政府就重视树木保护,到晚清,甘肃植树造林更是到了一个高峰。甘肃有组织植树第一人,出现在两千年前,是一位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人物。
不过,甘肃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植树,则是左宗棠。他任陕甘总督期间,非常重视绿化,对改善西北生态环境,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县人。年轻的左宗棠志向远大: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左宗棠当时心情的写照。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九月初六,左宗棠奉旨调督陕甘。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兵平叛。
甘肃是左宗棠进军新疆的跳板和桥头堡。从历朝历代对西域用兵来看,新疆的战事实际上就是后勤战,左宗棠说:“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筹运又难于筹粮。”所以经营甘肃是击败阿古柏侵略军的根本保证。
左宗棠全力经营西北,改善了陕甘的困难面貌。他兴办教育,整修驿道,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推广牛痘种植措施,尽自己的最大力量造福甘肃人民。西北各地地广人稀,交通是制约西北各地发展的瓶颈,左宗棠驻甘期间主持扩建、修葺了兰州城池,整修陕、甘、新三省大驿道,沿途修建桥梁,填平路基,仅在兰州境内就修建木、石桥6座。尤其是注重植树造林。
他一路西进,一路命令将士植树造林保护树木。其实,他在《楚军营制》就有这样的规定:“长伕人等不得在外砍柴,但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木以及果木树,概不准砍……倘有不遵,一经查出,重者即行正法,轻者从重惩办。并仰营官、哨官随时访查,随时教戒。”
在干旱的西北植树造林,难度非常大。山坡上植树,要浇灌三次水树才能成活,而且不能用苦水,这样植树的难度就更大了。人们说植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可见西北植树不易。汉唐之际,西北的植被尚很茂盛。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植被已遭到严重破坏,气候干燥,生态环境很差,每逢刮风下雨,不是黄土弥漫,就是水土搬家,新修的路面就会遭到毁坏。
早年精心研究过西北历史和地理,对农学亦有专门的研究的左公,知道杨柳树易栽活,也耐旱,生长又快,决心参考前代的经验,在陕甘新大道两旁种植树木。
左宗棠命令军队及地方民众在筑路的同时,在大道两旁宜林地带和近城路边,都要栽上一至两行或四至五行柳树、杨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路边栽树的好处很多,可以固定路基,以防止洪水冲刷,保证行军和官客商旅来往的安全和顺利,还可以给行旅的客人蔽荫。
在左宗棠严厉督促下,从潼关以西通往天山南北的交通驿道上,因地制宜,栽种杨树和柳树。当时,左宗棠所部大约12万人,据说规定每人植树10棵。于是,沿着古丝路由潼关到酒泉乃至天山南北一线形成了一条绿色的长龙,总数多达上百万株,百姓受益匪浅,至今在河西走廊的一些地方人们依然能看见“左公柳”、“左公杨”。到1880年时,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600多里的路旁,就栽种成活了26.4万多株。另外会宁县境内有2.1万株,定西县境内约有10.60万株,皋兰县境内约有4.50万株,临洮县境内约有1.3万株,环县境内约有1.8万株,永登县境内约有7.8万株,大通县境内约有4.5万株。
甘肃河东地区泾川、固原、环县以内(包括永登、大通),共栽种柳树四十七万六千一百株,陇中其他地方约40万棵。其中,平庆泾固道魏光焘统率的楚军中路军各营尤为突出,连魏光焘所居住的官署内,也种活了1000多株树。据估算,左宗棠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应该在150万—200万棵之间。为纪念左公,人们将这些树,称之为左公柳,左公杨。
植树不易,保护树木就尤为重要。有人演绎说,左宗棠保护树木,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据传,左宗棠在定西安营时,一天饭后,出门散步,突然发现一棵树的皮全被剥光,经调查方知是毛驴所啃。左宗棠即令地方官将四方群众召集起来,在会上向群众讲明种树的好处,要求大家多栽树,爱护树木。后当场令部下将毁树的毛驴牵来斩首,并说:日后再若有驴毁坏树木,驴和驴主与这条驴同罪,格杀勿论。一时左宗棠斩驴护树,传为佳话,各地的民众养成了植树爱树的优良风气。类似的故事,在酒泉也有流传。
有一位家在榆中的朋友回忆:他的老家在榆中县车道岭村西兰公路旁。听老人讲,左宗棠对种植的杨树和柳树非常重视,要求每个士兵种10棵树并保质保量成活,士兵们都从山泉里挑水浇灌树木。老百姓的牲畜要是啃死了树,就杀死牲畜并罚主人栽活同样的树。老百姓从来不破坏树木。直到民国后期没有人管了,先是国民党的驻军砍烧柴,后来胆大的老百姓晚上偷着砍,最后就把那些树砍得差不多了。
民国时期小说家张恨水到西北考察,写过一首《竹枝词》:大恩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说的是逢大旱之年左公柳成为许多人的救命树。如今甘肃全省的左公柳仅剩百余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