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董云峰
来源 |新金融琅琊榜
历史的转折加速开启。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
7月21日,《决定》全文正式对外发布,共22000多字;同时公布的还有《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简称《说明》),共5000余字。
本文简单聊聊与金融行业相关的一些点。仅供参考。
01
《说明》可以视为对《决定》最权威的重点提炼。
《说明》共有两处提到“金融”。第一处是“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完善金融机构的定位和治理,兹事体大。“完善”一词所代表的调整力度,看上去指的是小修小补,实则可大可小。目前而言,更接近重大调整。
对此,去年末,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联合发表的署名文章已经有过定调:要牢固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平衡好功能性与营利性的关系,坚持功能性是第一位的。
社科院李扬最近在公开场合做过阐释:要推动金融资源真正集聚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来,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是否赢利应放在第二位考虑。
第二处则关乎绿色金融: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
整体上,“完善金融机构定位”,被决策层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02
在《决定》全文中,“金融”一词出现了34次。
被放在最前的与科技金融相关,在第14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金融相关的内容,集中出现在第四部分“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决定》指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其中,第四部分第18节,主题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集中阐述了金融业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在这里,“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后面,添了一句“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意味着,金融机构需要在激励层面加大对服务实体经济的倾斜力度。
更为重磅的是,《决定》提出,制定金融法。金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可能被改写。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强化监管责任和问责制度,加强中央和地方监管协同。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统一金融市场登记托管、结算清算规则制度,建立风险早期纠正硬约束制度,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机制,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可以看到,完善监管,央地协同,筑牢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都是题中之义。
其余还有一些篇幅涉及到金融对外开放,包括制度型开放与外贸体制改革,强调稳慎拓展、自主可控;在第49节“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提到“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
03
对金融业而言,去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一个转折点。
从那之后,金融业与“强国”这一主题的关联,变得前所未有地紧密:强化使命担当,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不能再以从前的惯性思维理解金融监管。更进一步,是时候重新审视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的定位了,这正是三中全会所作出的部署。
某种意义上,“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希望金融稳定法早点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