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招果洞”,这是个在当地岩孔村招果组里的山洞。用布依族的语言讲,“招果”就是等人等雨停的意思。老乡们平常放牛的时候要是碰上下雨天,就会牵着牛儿躲进这个洞里避雨。有时候还把牛关在这里,等着雨过天晴再出来。可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牛洞”,实际上藏着的是我们祖先生活过的重大秘密!
在我国贵州这片土地上,喀斯特地貌特别丰富,地下洞穴密布。专家们通过考察洞穴所在的海拔高度、离地面有多高、洞口朝向以及里面发现的陶器等信息,发现了贵州洞穴遗址分布的一般规律。这些古老的洞穴遗址,大多都坐落在海拔1240到1380米的地方。古时候的人,看来喜欢选择那些相对离地面不高,大概在30米以下的洞穴,就像是选了个既安全又舒适的家。
大约是5万7千年前开始,地球的气候就像个淘气的孩子。这气温的大起大落,可没少给咱们人类祖先找麻烦。古人为了应对这种捉摸不定的天气变化,他们不得不想出了不少适应环境的办法。在冰天雪地的地方,一到特别寒冷的时候,山里的动物和植物都变少了。所以呢,人们就学会了更灵活和高效的生存方式,他们流动性增强了,常常要搬家,去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这些变化,在考古学家挖出来的工具上就能看出来。北方那时候出现了先进的石叶技术和细石叶技术。这些工具就像现在的多功能刀一样,既轻便又锋利,非常适合那些需要长途跋涉狩猎困难的生活条件。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别:旧石器时代用的是简单粗犷的“打制石器”,就好比是把大石头敲敲打打变小,弄尖锐去打猎、割肉、摘果子等。其实还是主要靠大自然现成的食物过日子,也就是所谓的“攫取型经济”。有点随遇而安,山里有猎物就打猎,林子里有野果就采集,吃完了就得换个地方。
到了新石器时代,情况就不太一样了。这个时期学会了磨石头,做出来的工具更精细和耐用。更重要的是生活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因为,他们开始琢磨着种地和驯养动物了。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这就是“定居农业”的诞生。是一种自给自足、生产食物的新方式称为“生产型经济”。
而在贵州的那些洞穴遗址里头,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证据,显示了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痕迹,就像是看到了古人们从游牧狩猎慢慢变成农耕生活的生动画面。
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对特别的墓葬M1和M2。这两座墓都属于那个遗址的第三期文化层。他们安葬的方式很有特点,都是蹲坐着的姿态。虽然经过了万年时光,但头骨和四肢骨头保存得相当完好。
为了弄清楚他们是不是跟我们现在的人类一样,专家们从他们的遗骨中提取了古DNA进行研究。结果就像揭晓了一个家族秘密似的,证明M1和M2确实是咱们现代人的祖先,骨骼构造跟咱现在人是一模一样的。
M1是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男子,而M2则是只有两岁多的小男孩。通过科学检测,小娃娃M2竟然比成年的M1还要早几百年离世,这两位都在距今大约1.1万到1万年前生活在我们这片土地上。要知道,在云南马鹿洞还有更早的非现代人遗迹呢,但这俩可是实实在在的超过一万年的现代人!
M2这个小家伙,他的墓里还陪葬了一些东西,有小巧的骨质鱼钩和许多被火烧过的朴树子。在那么久远的时代,人们可能已经有了对生死灵魂的认识,给小孩子陪葬这些物品。也许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快乐玩耍。
而那位年轻的M1,通过对他的骨骼细致分析后发现,他左胳膊的骨骼明显要比右胳膊强壮很多,这就是学术上说的“左利手”,咱们平常讲就是个“左撇子”。想来那时候这位年轻人左手一定是经常干些重活儿或是精细活儿,才使得左臂骨骼发育得如此结实有力。
专家们在研究人类历史的时候,发现了一条特别重要的迁徙路线,他们把它叫做“南线线路”。这条线路就像是咱们祖先走过的长征路,大约发生在四万年前。那时候的人类从南方开始,一步步向北迁移就像串门一样,经过了现在的广西、贵州和云南这些地方。
后来呢,在新石器时代以后,一些人在北方学会了农业技术。于是又有一部分人带着这些新技术往南边走,回到了这些地区。这一来一回的过程,学者们比喻成“两层模式”,就好像是后辈儿孙回老家传经送宝。
通过对招果洞遗址仔细的研究,专家发现这里的居民并非简单地由外来人群替代。而是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经历了连续不断的演化过程,当地的老百姓一直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这就否定了那个“两层模式”的说法。
所以,招果洞遗址的发现就像是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传奇。在贵州这个地方,咱们的祖先从未离开过,他们的血脉与智慧一直在当地延续下来,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整个中国遍地是人,比如张家口泥河湾遗址,重庆巫山遗址,都可以追溯到200万年!60万年的北京人脑容量已经到1100了,30万年的金牛山脑容量已经到1400了,山东10万年到数千年,甘肃大地湾等等!
十多年前,在黑龙江一个小山上,找到一个石斧样的东西,有明显的长期把握的痕迹,小山在一个两河交汇的地方。
中国古人类起源自本土,且连续无中断
青藏高原隆起后,中华大地风调雨顺,是人类发展的揺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