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
从为人熟知的江南水乡,到掩映于油菜花中的皖南古镇,从黄土高原上的朴实无华的院落,到富贵大气的北方古城,从个性鲜明的岭南古村,到千万重青山中的川渝古村,从充满民族风情的湘黔之地的寨子,每一处美景,都会让人心驰神往。
相信很多人都有古村小镇情结,幻想着有朝一日与爱人携手,在一座隐匿于青山绿水中的、历史悠久的古村内小住几日,观熹微落霞,听蝉鸣鸟语,偶尔翻阅诗书,下棋品茶,体验带月荷锄归的田间之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因地制宜建造出自己的家园。由此,在华夏广袤的土地上,出现了风格各异、各具风情的古镇。当你在繁忙的工作闲暇之余,如有一丝出去走走的冲动,也许这些地方,会让您有一些欣慰。
任由时光流转,古村小镇风情依在。它们静默如钟,站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体会着细碎的时光。如果能在充满风情的古村小镇里畅游一番,或花前煮酒,或穿梭小巷,或驾一叶小舟,让自己放下疲惫沉浸其中,感受时间的流淌,感受小镇的风情,也就不虚此行了。
本篇小编继续推荐一下国内最值得推荐去的100个古村小镇(71-80),看看你都知道几个?又去过几个?
(爨底下)
071:爨底下村爨底下村,又名川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村落。它坐落在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距离北京市区仅有90公里,海拔高达650米。爨底下村的村域面积宽广,达到5.33平方公里。
这个村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移民创建。最初,村庄位于村西北的老坟处,然而,一场山洪暴发,将整个村庄摧毁。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因外出而幸免遇难。为了延续韩族后代,他们以推磨为媒而结婚,并在现在的位置建立了新的村庄。
(爨底下)
爨底下村的布局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错落有致的古民居以村的后龙头为圆心,呈扇形结构展开。依山而建的村落以龙头山为中轴,南北为轴线,整个村庄宛如一个元宝般呈扇形结构展开。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
这些古民居建筑群是宝贵的历史文物,对研究中国的民居建筑史具有重要的作用。爨底下村旅游资源丰富,翠谷清泉、古道神潭等自然景观更为古村增添了独特的灵气。漫步在村子中,明代老村遗址、清代民居、壁画等历史遗迹不断映入眼帘。
(爨底下)
此外,古碾、古磨、古井、古庙等传统生活设施也为这个村庄增添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色彩特。特别是爨底下村的四合院,虽然与北京城里的四合院略有不同,但却展现出独特的山地特色。为了减少占地面积,东西厢房向院中央缩进,在内宅与外宅的中轴线上不建垂花门,改建为穿堂屋。这种设计既实用又具有审美效果,给游客带来深刻的视觉享受。
穿堂屋东侧开二门的设计更为独特,不仅增加了房屋的采光和通风效果,也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惊喜。在四合院后院东厢房的南山墙的位置,还有一座精美的山影壁。它分为帽、中有心、下有座三个部分,其中帽部分的雕饰最为精美。
这些雕饰包括各种寿桃、梅花以及“福、禄、寿”字等,做工精细、装饰华美、寓意吉祥,彰显出富贵之气。这些古建筑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让爨底下村成为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
(抱犊寨)
072:抱犊寨抱犊寨,旧名抱犊山,古名萆山,位于河北省石家庄鹿泉市西郊,距省会石家庄16公里,距首都北京288公里,是一处集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名山古寨。它东临华北平原,西接太行群峰,一峰突起,峥嵘雄秀,四周皆是悬崖绝壁,远望犹如巨佛仰卧,眉目毕肖,其山顶平旷坦夷,有良田沃土660亩,土层深达66米,异境别开,草木繁茂,恍如世外桃源。有“天下奇寨”、“抱犊福地”之誉。
抱犊寨,堪称“天下第一奇观”,享有“兵家战场,人间福地,天堂幻觉,世外桃源”的美誉。想象一下,海拔580米的高山如刀削斧剁般险峻,先民们是如何带着牛犊和建筑石材,攀爬至这云端之上的高峰,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而今,这座伟大的山寨依然威严屹立,诉说着古老的神秘与传奇。
(抱犊寨)
抱犊寨的奇妙之处远不止于此。它拥有全国最大的山顶门坊—南天门、全国第一座山顶地下石雕五百罗汉堂、以及金漆壁画装饰的韩信祠和长城寨墙等宏伟建筑。新开辟的“西苑一莲花山一抱犊寨”客运索道,全长1800多米,成为抱犊寨的一大景观。这条索道在国内首次采用设有中转站、无中间塔的全封闭往返式客运索道,最高悬空271米,其惊险与壮观程度无与伦比。
站在抱犊寨的寨墙上,你会被周围的景色所震撼。外部是陡峭险峻的山壁,仿佛要刺破苍穹;而内部却如一幅画卷般展开,花草如茵、湖光水色、亭台楼榭,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之中。
(抱犊寨)
在这里,春有桃杏夏有柳,并有一潭碧绿的湖水微微泛波。沿着蜿蜒的小路游走其中,有时会在桃花的掩映中看到一座四角的凉亭,那种田园诗般的情景实在是让人忘记了这是建在如此陡峭险峻的绝壁之上,却仿佛是漫步在陶渊明的篇章之中。
抱犊寨建在高山之上,爬这座山是需要耗费一定体力的。因此,建议游客爬山上去然后在寨内游玩,之后乘坐缆车下来。无论是雄伟的山势、奇特的人文景观,还是悠久的历史文化,抱犊寨都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略到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沉淀。
(榆次老城)
073:榆次老城榆次老城位于晋中市,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南北大街、西花园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榆次城隍庙与长治城隍庙是山西省现存城隍庙中的两颗明珠,在全国同类建筑中也以独特的建筑构思和精美工艺而著称。
城隍庙是祭祀、供奉道教中的城隍神的庙宇。庙内主殿前,有一座高达25米的玄鉴楼,颇为壮观。楼阁底层,有围廊环抱,腰部设有平座勾栏,正面是三层四檐歇山顶楼阁,背面为酬神乐楼。在回廊转角处,木结构处理得十分巧妙。乐楼两侧筑有琉璃彩墨,呈八字形。据传慈禧太后在北京颐和园修筑戏台时,曾派专人来考察此庙乐楼的成因,以资借鉴。
(榆次老城)
城隍庙初建时仅三间大殿,东西各三间廊房,一扇山门。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拆大殿移建寝殿,寝殿前建五间大殿。后代陆续增修扩建,直至嘉靖十年(公元1533年),在山门西侧东西各建一座牌坊,并在山门两旁立两根铁旗杆,至此城隍庙全部建成。清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都不同程度地对之做过维修。
清虚阁位于榆次南关,当地人称之为“南阁”,又称“玉皇阁”、“观音阁”。清虚阁三檐两层,坐南朝北,四周无围墙,独立街心中央。整个楼体,全靠底部36根粗壮的木柱支 撑—中间4根直径为0.61米的通天大柱,直通阁顶,连接整个梁架;另外还有32根直径为0.35米的木柱支撑着阁楼全部重量。全部楼体用木结构互相拉结。屋顶中央,还立有吉星。在楼阁的12个挑角上,挂有12个风铃。
县衙位于北大街东侧,始建于宋朝,历史上曾建有5堂26个院落,内有思凤楼、寅宾馆、牢神庙、县丞院等建筑。坐北朝南,布局中心对称,主体建筑皆建于同一中轴线上,运用了三进三出、东高西低的传统修造方法,层次分明,显得凝重肃穆、庄严巍峨。
(榆次老城)
衙内塑有大量蜡像,模仿当年衙内的情景。西花园位于城隍庙之西,与庙前和衙前广场共为一个整体。园内亭、台、湖、桥的分布借助游廊、拱桥、花径、假山、围墙和绿荫如盖的林木,形成起伏曲折、回环幽深、隐小若大的庭园结构。
榆次老街是一条全长1200米、宽8米的商业街,街道均用大块条石辅成,保存完好,现已成为明清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老街上古风犹存,店铺鳞次栉比。榆次老街上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保留了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辅后户”的特色和经营格局。
晋商博物馆为一座四合院,坐落在东大街南侧的桑芸故居东边。此四合院在清光绪年间是榆次会政公局的公廨,民国以后榆次商会在这里办公。博物馆的陈列内容共分“输运九边”、“行商四海”、“汇通天下”、“衰倾动国”,“晋商遗物”五部分,揭示了晋商经济活动上的超前理念、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上的缺陷,全方位反映了晋商从明代崛起到清末衰落的历史过程。
(桃坪羌寨)
074:桃坪羌寨一走进天高云淡的桃坪羌寨,你的视线就会落在那此有着上千年历史、参差交错、古朴神秘的羌族古民居间。远远望去,一片黄褐色的石屋皆顺陡峭的山势逐次上走,或高或低,深深浅浅,迂回于这片建筑中,总有找不到出口的错觉。
桃坪羌寨是最典型的羌族建筑,多“依山而居,垒石为室”。桃坪羌寨的著名就是因为这里的泥石建筑,除去“奇妙”两个字,没有其他的词语可以形容。这些坚韧古朴的建筑,不绘图,不吊墨,不画线,全用眼力砌石垒木,工艺精湛,构思独特。
(桃坪羌寨)
寨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碉楼,座座古碉如宝剑直插云霄,有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站在9层30米高的羌碉顶楼的平台上,极目远眺,全寨尽收眼底。桃坪羌寨的碉楼,目前仅存两座,一座是陈仕明家的住宅,另一座雄踞在寨子对面的河岸上。为便于射击,高大的碉楼每层的四面都有窗口。顶楼设有钟孔,其功能与烽火台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在需要时传递消息。
世界上大多数传统的古堡都是设东南西北城门或出口的建筑,而桃坪羌寨以古堡为中心筑成了放射状的8个出口。更不可思议的是,小小的寨子里竟然有31条通道,数目之多,真是让人称叹,而且通道四通八达,沿着通道向前,就能走到自己或他人家里。通道各处都有对外射击的暗孔,一旦战争发生,在通道里既可互相支援,又可埋伏士兵。
(桃坪羌寨)
自有人类以来,水便是生命之源。走在寨子里,如音乐一样叮咚的流水声总是于不经意间响起,但蓦然寻水,却不见水在何处。寨子的水源自寨内设施完善的地下供水系统,水源引自远处的雪山,经古堡下的暗沟,在寨内形成纵横交钳的地下水网。由于寨内的主要通道下面和部分人家房内都筑有暗水道,所以,寨子里的人家用水十分方便,揭开石板就能就地取水。水道不仅方便了生活,也起了其他的作用:消防,调节寨内温度、湿度等。另外,水道宽敝可以通人,战时可做防御之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碉楼已丧失了作为传递战争信息和御敌的用途但那一面面千年古石墙,30多条迷宫般的巷道,幽暗的暗道,可咚作响的地下水网,让人感到了一份厚重。高居在高山里的羌寨人家,却如神仙一般悠闲。
(桃坪羌寨)
走进羌寨人家,屋内的布置古朴而随意,从一楼沿梯而上,二楼的堂屋都为木板铺成,几根柱头支撑着屋顶的重量,周围用木板隔开,成了一间间卧室。在堂屋的上方立着神缸,那是全家人祭祀的地方。堂屋中最重要的地方是火塘,那是温暖的居所。火塘由几块长条的石头组合而成,里面生着万年火,火上架着铁三角,旁边放着几只铁锅、铜壶。
只要空闲,一家人就围火而坐,三角上的铁锅吐着热气,火灰里烧着青稞馍,坛里是清香的咂酒,男人们坐于木凳上把酒话桑麻,女人则在一边绣花在桃坪羌寨里,你还可以品尝风味别致的羌族餐饮。如果是节日或者是举行婚礼等大型的活动,全村人都会聚在有威望的族人家里,以火塘为中心,饮咂酒,唱山歌,一圈又一圈地跳着莎朗。
在你观赏热情奔放的羌家歌舞时,好客的主人还会为你端上醇香的青稞酒。古朴浓郁的民风,甜甜的羌家祝酒歌,醇香的青稞酒,即使你不是李白,也会飘然若仙,醉意朦胧于这片古朴的土地,不复思返。
(和顺)
075:和顺细数你所知道的云南古镇:大理、丽江、束河...对于一个喜欢古镇的人来说,这些地方太过熟悉了。除了这些由白族、纳西族人建立的古镇外,在遥远的西南边陲,在火山和热海之间,还藏着一座美丽和谐的小镇一和顺侨乡。茶马古道,叮当铃声,别样的景色,让人难忘。
和顺离中国的极边第一城---腾冲不远。云南的山太多了,看久了有些疲乏。可在这里,你能瞬间放下所有的疲惫,就仿佛你从来不曾远行过。四周的火山是没有顶峰的,流水越过翠绿的田野,远远看到村子坐南朝北,排在山坡上,高低有致的房屋充满了祥和的生活气息,漫无目的地游走此刻也成为饶有情趣的一件事。
(和顺)
村口有一座古石拱桥,桥面的石缝不时窜出点点斑驳的青苔,很有“苔痕上阶绿”的感觉。桥体很秀气,但妖娆得很,颇有江南的味道。桥的那头,是一排排执着的石屋,那是用高黎贡山最坚硬的石头建造而成的,与柔弱的流水相对应,别有韵味。
因位于滇藏茶马古道沿线上,和顺的男子,无论贫富,都会跟随马蹄嗒嗒,踏上挑战生命极限的未知旅途,前路如何,没有人知道。很久以前这里曾流传这样一段歌谣:“有女莫嫁和顺乡,嫁去和顺守空房!”而现在,百年前游走古道的男人们的后代走得更远,足迹遍布欧、美、西亚等,和顺也因此成为有名的乡。
(和顺)
和顺的街巷都是赭黑色的石板路,坚实平整,三条或五条石宽要依海外游子捐款的多少而定。在和顺,很多建筑都是海外游子捐款建成的,这似乎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和顺图书馆,它是一座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1928年由该乡旅缅华侨集资创办,图书馆的门额上悬有胡适、李石曾等人的题愿。在这远离腹地的极边之地,文明的色彩依旧熠熠生辉。
走在和顺乡间,每一所宅院都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不经意间给你惊喜。这些茶马古道人的后代,秉承了祖先的热情好客,推开一扇吱呀的门,主人总会招呼你进去坐,端上一杯普洱茶,和你聊一聊茶马古道的故事。墙上的老钟嘀嘀嗒嗒,阁楼转角处的脚踏式缝纫机安静慈祥,裹着报纸的玻璃灯罩落满了灰尘,安静地立在窗台上.....一种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的感觉油然而生。
和顺,因缘她的特殊交通位,借助丝绸古道和世界各国进行贸易交流和文化交流,促就了和特有的性格:包容、谦和、和和顺顺。古朴的、现代的、徽派的、江南的,此外也不乏欧式的建筑,这些相貌各异的建筑亳无隔窗地结合在一起,和谐得让人惊叹。选一个飘雨的日子,看河边杨柳依依,岸边芳草姜善。碧波荡漾的池塘,含苞的荷花妖媚动人,徐风迎面送来荷花的清香,深呼吸,心情明净起来了,惬意得不知所以。
(西江苗寨)
076:西江苗寨游览贵州省西江苗寨给人的感觉像是一场梦游,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满眼所及皆是新鲜和陌生,却又在每一个细节中感到熟悉和亲切,这不是梦是什么?美丽的事物总是令人期待,初夏时节,邀上一两同伴,在遍布稻田的山间小路上疾驰,迎着随风而至的稻花清香,期待着与下一站的美丽邂逅。
稻田跌宕,水车吱呀,牛儿哞哞,转过了无数道弯后,站在山头便可远远地望见美丽的西江苗寨,那是山谷间的一块盆地,盆地的四壁和缓而温柔,整个凹陷的地段密密匝地布满了民房,满眼都是。一片黑顶的中间,间隔着一片黄绿的稻田,又有一片浓绿的树林,像一幅水彩画。西江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寨,一色的原木吊脚楼,确实有磅礴的气派,连缀的吊脚楼一层叠一层,炊烟袅袅,朦朦胧胧。
(西江苗寨)
想象着正午时分,所有的农户开始做饭,千户吊脚楼里同时飘出恍愧的炊烟,铺天盖地,该是何等的壮观!只是,这里的河水少了些。纤细的小河配不上这些层叠的吊脚楼。晴好的日子,阳光将半边天空映成红色,山顶上错落有致的木屋形成一幅剪影,阳光的亮与背光木屋的暗形成了鲜明对比,光线在清雾中破空而来,说不出的夺人心魄...
小镇上许多人家都把自己的房子拿来做生意,这些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的,多么奢侈的享受。枫树楼顺着山势向四周展开,黄昏时分,暗红色的枫木板在夕阳照射下射出一片金黄,整座木屋就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好。深秋的时候,可以看到屋前屋后招摇着的片片红叶,令人陶醉不已。房子很精致,用途却不少,一栋房子集圈养、居住、仓储等多种用途,时尚一点的还可开辟来做商店。
(西江苗寨)
民族景区总有一些民族节目,苗舞是不能不看的。当看见一群群身着盛装的苗女一路说笑走过的时候,那是有演出了。苗女的服饰繁复非常,硕大的银头饰闪闪发光,在阳光下发出刺眼的光辉,满目银光,裙摆上的挂饰也是琳琅满目。这么一套衣服应是非常沉重的吧。苗舞的节奏非常欢快,起舞时,满身的银饰叮当作响,和着音乐的节奏,铿锵有声,款款地,尽是欢迎的情谊。
苗家姑娘跳过舞后便要求和游人对歌,这也是习俗。此时,初识的游客会不好意思,推三阻四,一时间人群四散。但是苗家妹子会洒脱地拿过话筒,给大家高歌一首,声音嘹亮得可以唤醒熟睡的小鸟。随即掌声响起,大家不再拘谨,都跳起来,形成一片欢腾气氛。清风微拂面,苗歌绕耳边,寨子的上空缭绕着欢快的气氛,久久不会散去。
(西江苗寨)
在古老的苗族流传着“放盅”的传说,据说,中了“盅”的人会变得神志不清,任人摆布,我们不去管它到底怎样,只是这样的氛围让人不得不陶醉其间,还真宁愿中它一会儿“盅”。村里的小河边时常有上山劳作归来的农民,他们或背着一捆柴,或提着一把菜,慢悠悠地,过红一片、绿一片的田地,走向小河尽头的家。
傍晚的西江,山风阵阵,灯光闪烁,远远望去如同坐落在山谷里的一座布达拉宫,只不过是木质的。清晨的西江,如新沐而出的女子,朦胧而美丽,新鲜的阳光带来新鲜的气息。人们挑水,打柴,吆喝着打招呼,站在门前伸懒腰,一切都像放慢了的镜头,一顿一挫,缓缓前进。
(洛带)
077:洛带曲曲折折的青石板街上,具有木门、木窗、木柱、木梁的古老吊脚楼林立,独具韵味的客家话时听时有,空气中似有似无地飘着叶子的味道。洛带,在空灵的烟雨里,湿漉漉地朦胧着,如换了空间的水墨周庄,令人神往。
洛带原名甑子场,据说甑子场内有一池塘,塘中有一八角井,因蜀国后主阿斗不小心把腰带掉入井底而得名。然而,实际上,洛带是以文化味很浓的会馆而声名在外的,精彩悬疑的历史传说是人们为洛带增添的一份颜色。
(洛带)
会馆,一般是旧时异乡客集资修建的,是为同乡人、学子、生意人等解决住宿、提供帮助的庭院会所。这样的建筑,传递的就是浓郁的亲情和温暖,之间又混杂着身在异乡的寂寞,简约婉转而意蕴深长。其中以广东会馆最为出名。
广东会馆坐落在街容繁华之地,最让人惊叹的是进入广东会馆的那一瞬间,历史的质感一下子就包围了所有感官,使人在时空逆流的错觉中且行且看。整个会馆坐北向南,气势巍峨。主体建筑由戏台、乐楼、耳楼及前中后殿组成,呈中轴线对称排列,复四合院结构,规模宏大,优雅完美。
(洛带)
其封火墙建筑风格在四川绝无仅有。穿过窄窄的门庭,人内则豁然开朗,中堂两旁书有“耕读传家”之客家家训,高大的门槛和厚重的两扇门给人以庄重威严之感,越过门槛,屏墙挡住了堂内风景,屏上的刻画彰显客家人重耕重读之精神,传承“重内涵弃张扬”之家训。绕过屏墙,天井巨大,院内植物众多,人与自然和谐包容体现无遗。但其中最引人人胜的是大殿石柱上的楹联,不仅反映了客家移民异乡艰苦创业的历程,更彰显了其对故土的无限思念之情。
不需迈出庄重的前殿,高低错落的四方斜坡屋顶隔出的狭长天际就会扑进眼帘。如果是雨季,微微细雨中的雕花屋顶和细格木窗、天井的青石板,就会在水光之间,浸映出浓郁的古韵,那种内敛、含蓄,却又深深让人震撼的意境,是现代建筑所无法相比的。
除了会馆外,老街上还有洛带客家民居。洛带客家民居一般分为祖屋和普通民居两大类。大夫第是巫氏家族的祖屋,是洛带镇建筑最早而又保存最完好的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洛带镇普通客家民居没有大夫第的规模宏大,但清新素雅,为单四合院式,“二堂屋”结构,门外为小晒坝,门内为天井,天井上正中为堂屋。
民居的通风和采光都很好,并且冬暖夏凉。门前则大多挖有荷塘,再远处,是竹林和菜地。“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果你想远离城市的喧哗,想体验一下自得其乐的客家生活,那就不要错过洛带,在高亢嘹亮的山歌中尽情享受宁静淡泊的现实生活。
(肇兴)
078:肇兴关于侗族的起源,有一个很遥远的传说。很久以前,侗族人不会唱歌,是雄鹰、喜鹊和画眉陪同侗族的先人从神仙那里学会了唱歌,从那以后侗族的山寨里就遍地歌声了。来肇兴你就可以真正体会一下这个酷爱唱歌的民族的歌唱情节。
2005年10月出版的《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中对肇兴侗寨的描述是:“白云生处有人家。"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也时常从电视里听到如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从贵州省黎平县城出发,经中潮、永从、皮林等乡镇,路途虽然有点颠簸,但兴奋的心情一时难以抑制。
(肇兴)
肇兴躲在两座大山夹缝里,很不容易被人发现,只有这一条窄窄的公路与外界相连,公路两旁是密密的树林。远远望去,侗家的吊脚木楼时隐时现地映在眼前,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进入侗寨,先得走过风雨桥,它还有一个可爱的名字:花桥。
与现代的桥相比,它最大的特色是有瓦盖成的顶,能让人们避雨、躲冰雹。而且,桥两边各有一条长凳,供人们休憩。到了晚上你就会醒悟自己的推断还有些偏差:侗族是一个爱歌唱的民族,这种特别的花桥是与歌唱有关的。
(肇兴)
夜幕降临后,一对对青年男女在桥上对歌,唱得人情意荡漾。与花桥相映成趣的是鼓楼,鼓楼是伺族人的标志性建筑,主要用来举行集体活动,比如祭祀、开会等。每当寨中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议时便击鼓召集村民,由族长主持,在鼓楼下开会议事,平时这里就是一个供人们休息的地方。
肇兴一共有五座鼓楼,有人说,肇兴有五个姓,一个姓一座鼓楼。这五座鼓楼的名字很有意思,分别是:仁寨鼓楼、义寨鼓楼、礼寨鼓楼、智寨鼓楼、信寨鼓楼。从名字看,教化作用占的成分更大一些,也可看出这里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当然,这里也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这就是踩歌堂活动。
(肇兴)
踩歌堂是何族最隆重的活动,未婚的男女个个打扮得像过节似的,都穿着传统的侗族服装。男子用黑土布包住头,女子要戴银饰品,如银项圈、银耳环等,戴得越多表示家庭越富有。女子的服饰很繁杂,穿衣的任务一个人是不能解决的,必须要亲戚朋友帮忙。如果游客愿意,可以让当地的佩族人给自己也来一身这样的行头。
活动开始之前,要放很长一段时间的鞭炮,然后寨中的长者们围坐在摆满祭品的圆桌前,一群年轻的女孩子就围着他们唱歌,外面是一群男子,也要唱歌,各自唱完之后,两组开始对歌,歌词内容大多是表达对土地的感谢、对丰收的渴望、驱逐邪恶、幸福安康等等。
(肇兴)
活动中间还有一些固定的表演,如果没有专人讲解,外人很难听懂其中的意思。歌声在整个活动中是不间断的,侗族人用嘹亮的歌喉表达着一切可以表达的情感:感激、爱恋、愤怒和悲伤,这个可爱的民族,选择了这样一种荡气回肠的方式来与自然交流。
人们说,侗族人天生会唱歌。侗大歌为多人分声部无伴奏大合唱,相传最初的唱者均未经任何专业训练,只凭天生对音乐的敏感,表达出对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当数十人合唱时,可以将各种声部和唱法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如今的佩歌已经走出中国,走向了世界。
回想着侗族的美丽传说,耳边还回荡着天籁般的曼妙歌声,肇兴留给人们的除了这萦绕的美妙歌声外,还有什么呢?还需要什么呢?已经不需要了。
(丹巴藏寨)
079:丹巴藏寨四川的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的美誉,岩巅上的城,其连绵起伏的山峦,星罗棋布的湖泊,无边无际的森林,都是浑然天成的,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像那绝色美女,不施粉黛,素面朴实。所以,这方净土,更让人倾情迷恋。
来丹巴之前,就听人说丹巴有“千碉之国”的美称,当站在碉楼近前,还是被突如其来的震撼击得哑口无言。这里的碉楼太多,太集中了,一座座高耸入穹,如神秘而又古老的感叹号,引人浮想联翩。
(丹巴藏寨)
丹巴境内现存古碉343座,其中以中路乡和梭坡乡最为集中。碉楼的建筑工艺精湛绝妙,堪称是世界建筑史的奇迹。丹巴的碉楼,多依山而建,高达30多米,甚至60米,这些古碉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外形美观,多分为四角、六角甚至十三角的高方柱状体,以泥土和石块建造而成,墙体坚实。从梭坡到中路,这些灰黑色巍然屹立的高大建筑排列有序,分明的棱角,下宽上窄的造型,让人眼花缭乱。
碉楼不远处是别具风情的藏寨民居,幢幢白色素装的寨楼,或星罗棋布地点缀在山峦起伏、绿荫葱郁的缓坡上,或掩映在青山绿树从中,远望树丛青翠欲滴,房屋洁白如玉,好像是一片绿毯上嵌着的一颗颗精致的珍珠。每一幢的藏楼建筑形式都会与其他的稍有不同,色彩艳丽,在高耸的石碉衬托下,远看美丽得如一个个童话故事里的城堡。
(丹巴藏寨)
藏寨民居一般为石木结构,以家碉为脊修筑成三至五层的碉楼式。底屋均为家畜圈,其上依次为锅庄室、储藏室、居室、经堂及角楼(家碉)其中二、三楼分别有天井和露天大阳台。民居多挑背山面水,向阳避风处而建,一般都是独立小院,宅前屋后遍种苹果、梨、桃、石榴、核桃、花椒等树木,疏密有致地自由散落于山谷间的坡地上。远一点平坦的坡地上,种的是青稞、油菜、土豆等农作物。春天时,油菜花、桃花、梨花会依次盛开,村庄在日光的浸染下,美得如一幅大师的丹青画卷。
生活环境和条件及藏传佛教的影形成了藏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原始崇拜。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着他们居住的藏楼的结构布局,藏楼顶楼四角砌的白石与嘛呢旗就是这种崇拜的产物。如今,飘动的经幡和嘛呢旗已成为藏楼上不可或缺的风景。
(丹巴藏寨)
更让人称奇的是,碉楼和寨房原本是风格迥异的两类建筑,但在这里它们却能错落有致地相融。居高举目远眺,只见远处青山如黛,而翡翠般的青草绿树,掩映在青草绿树丛中的田地和寨房,以及时隐时现的潺潺溪流,如一幅富有动感的绝妙山寨画卷,徐徐展现,美不胜收得让你窒息。
有人说,丹巴有“三绝”:甲居藏寨、碉楼群、美女,但最让人驻足的还是丹巴美女。传说,许多年前,一只凤凰飞到墨尔多神山,化作万千迷人的美女,从此之后,墨尔多神山下便成了美女如云的地方。丹巴,因此也有了“美人谷”之称。
丹巴美女的共同特点是轮廓分明,鼻梁挺而棱,嘴唇丰满,眼睛大而传神,黑黑的眸子里透着澄清与朴实。丹巴美女不施粉黛,天生的冰肌玉肤似乎永远含烟凝碧,丰腴的体态似乎永远婉转有致。
(丹巴藏寨)
丹巴出美女始于汉代的东女国时期。据史书记载,西夏王朝灭亡之时,大批皇亲国戚、后宫嫔妃从遥远的宁夏逃到气候温和、山美水秀,地处横断山脉深山峡谷里的丹巴。因此丹巴美女又多了一份高雅的气质。
这是一个如此神奇的地方,不管是水间嘉绒锅庄的悠悠长调、晒场里丹巴藏戏的古老神秘,还是古碉下成人仪式的庄重典雅、草甸上赛马盛会的粗阔豪放,都让人心动,还有那千万年来迎风而立的碉楼,在历史风云的沧桑变化中默默地守望......
(街子)
080:街子这里有千亩原始森林,千年银杏,千年古楠,清代古塔,清末民初古建一条街,还有宋代民族英雄王小波起义遗址,唐代“一瓢诗人”唐求的故居。
街子古镇的街与众不同,是最适合怀旧的。至今,这里还保存着一楼一底的10多间清代古民居。青瓦、粉墙、朱檐是街子古镇静态的古韵,这里还水润天成,花香袭人。长久以来,居民们大多有在家门前挥放兰花的习惯,兰花几乎成了小镇的镇花,理所当然地,小镇也就有了“生花之乡”的美誉。
(街子)
街子也滋养了“一瓢诗人”唐求。唐求是唐代末期蜀州人,曾当过青城县令,后隐居街子场,过着诗酒文章的生活。他每成一诗,就将诗稿搓成纸团,投入人葫芦,故有“一瓢诗人”之称。到过街子的人,是不难体会到“诗礼故园、画境兰乡”的诗情画意的
位于凤栖山密林深处的光严禅院是不能不去的,这养在深闺的“美女”,不曾远行却声名远扬。据说光严禅院始建于晋代,自明代起,光严禅院就已声名在外。缅甸、印度的喇嘛都曾远道而来,竭诚膜拜。明代朝廷赠送光严禅院的《洪武南藏》是这部经典保留下来的唯一印本,重11吨,堪称中华佛门经典之最。古寺也因拥有此旷世珍宝而享“西川第一天”之誉。
(街子)
看过街子的街道与古寺,你可以选择在“天水归源”听戏,也可以在水木闲庭看山,或者去长春荣喝茶。闲看门前车马闹,坐听寺庙钟鼓声。坐在茶馆,吃着当地的风味名吃汤麻饼、叶儿粑、冻糕、豆腐帘子,品味着齿间留香的清茶,听着远山里的声声木鱼,沐浴着阵阵清风……
结束语世间纷繁复杂,扰乱心智,内心常渴望一股清流来洗涤心灵,以此来安抚自己的浮躁和不安。所以不由地想去那些充满底蕴的古村古镇,去那里体会不紧不慢的人生。
让自己随意地穿行于狭长绵延的古巷,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古老木屋前驻足观赏,在缓缓漂浮的乌篷船里听雨声,在吊脚楼里看远处的青山绿水……好像不安的心灵在这里才真正得到了抚慰。
也终于能体会周作人笔下“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样的精致和优雅,原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浪漫要在这样的地方才恰到好处。
请继续关注“星说旅游”,让我们在一个个带着温度的文字里,去感受时光的流淌,去领略更多古村小镇里时光雕琢的痕迹,请继续关注下一篇《国内最值得推荐去的100个古村小镇(81-90)》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旅行并不是急行军,有时要学会放慢脚步,细细体会这里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这种味道是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漫步在街头巷尾,去学习、去体悟。
旅行不仅仅是看景、释放压力,更多的是要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也许你还在为繁忙的工作而抱怨,也许还在为生活琐事、感情纠结而烦闷,此时,不妨想一想:生活中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吗?
生活中的每个人,不论是谁,如果想要获得就要付出努力,就像勤劳的石匠与其妻巧手绣娘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个人不想付出,那就不可能有收获。因此,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感恩,多一些理解,生活的路自然越走越宽阔,而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