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乌克兰急眼,他们自以为讽刺苏联

怀薇影影 2024-05-06 21:20:32

做坏事的时候,总是要找个理由,即使是这个理由并不冠冕堂皇也好过没有理由。俄乌冲突持续了这么久,很多人对于国际形势已经有了真实的判断以及更加透彻的认识。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一些事情发生之后,我们需要看到的不是表面现象,而是要多看看现象背后的东西,这些东西,或许才是事情的本质。

比如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立陶宛电影《邪恶一代》,这就是一部可以帮助观众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影片。《邪恶一代》讲述的是苏联时期的情报机构克格勃中的一部分人内讧的故事,这种内讧持续了好几十年,最终的结果表面上看是一帮人战胜了另一帮人,且给另一帮人定义成为了邪恶,实际上这两帮人本质上是一丘之貉。

苏联解体之后,原来的情报机构克格勃的很多人都分到了立陶宛的各个部门,他们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身份,然而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仇恨被彻底的剥离,原来的克格勃在处理一起泄密事件的时候,将泄密人秘密处死,但是却为自己留下了祸根,几十年后,原来的知情人长大了,而在立陶宛的一个小镇上,原来的克格勃情报人员正在以一种神秘的方式接连惨死。

《邪恶一代》是一部立陶宛电影,作为近年来的欧洲新贵,立陶宛这个国家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几乎是扮演了一个跳梁小丑的角色,不论是国际上有什么风吹草动总是能看到跟在北约集团后面亦步亦趋的立陶宛身影。而对于一直以来的反苏热潮,立陶宛终于在本片中给自己找到了注脚。

本片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复仇,为什么复仇,原本的仇恨是什么?原本的仇恨就是苏联时期的情报机构克格勃的存在,克格勃一边扮演者情报搜集者的角色,另一边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幕后交易,而掌握了一些信息的人便可通过这些信息大发横财,这一点在苏联解体前夕被一个小职员掌握了,于是,他想要通过这些信息来威胁克格勃的部分成员,于是,一场内讧产生了。

看得出来,本片的创作者实际上是想要将克格勃定义为邪恶的机构的,进而将苏联定义为邪恶的国家,这是西方世界普遍达成共识的看法,然而这一点就跟当今的俄乌冲突一样,当俄罗斯被定义为邪恶国家的时候,乌克兰一定不是一朵白莲花。而有趣的是本片的一些角色的设定与当今的俄乌冲突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

比如说完成复仇的青年人可以类比于泽连斯基,而那些一个个毙命的原来的克格勃成员可以一一对应北约成员国。法国的马克龙,美国的拜登,英国的苏纳克以及德国的舒尔茨等等。复仇青年人为什么要将这些人置于死地,原因在于他们想要通过出卖情报而获得收益的路被他们打断了。当这些人可以为青年人的成功之路完成闭环的时候,他们是青年人的好朋友,一旦他们没有帮助到青年人,或者说将青年人的成功之路折煞,那么他们就成了青年人不共戴天的敌人。

本片的结局已经告诉给了观众,然而俄乌冲突的结局却没有明确。时至今日,当我们看到本片的结局的时候,我们能想到的并不是大快人心,因为我们有了思考的能力,这种内讧的闹剧是无法给任何一个参与者定性的。非要将其中的参与一方定义为邪恶,那么就能说明你是正义的吗?好像不是。因为你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公平正义,而是想到了利益交换。然而这些结果不过是利益交换起了冲突的结局而已。

这样一来,所谓的定义邪恶就显得有些双标了,创作者无非是将“自己”的邪恶本质隐藏起来,然后展现给观众们他人的邪恶,并最终将他人的邪恶定义为天理昭昭报应不爽,这个时候,自己的邪恶就成功的隐身了。

这种春秋笔法在之前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赞同,因为在任何有关苏联的影视作品当中,苏联的存在本身都没有正面意义,而这些也是苏联解体后的常态化叙事,然而大家想想看,这样一个腐朽的,衰败的,邪恶的国家却可以让这个星球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寝食难安好几十年,这是不是说明美国也有问题呢?正常人是不会跟残疾人比较的,那些愿意跟残疾人比较,如果苏联是残疾人,而且这个残疾人给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带来了好几十年的威胁,那么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都是正常人吗?

因此,回到这部影片当中,回到现实世界当中,片面的斥责别人的时候,最好自己没有参与,如果有参与,那么定义别人为邪恶本身就不对,结合当下,《邪恶一代》就显得更加有趣。

……

你好,再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