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
安静的病房里
一声又一声哭喊
“我不要插这么多管子
放开我……”
21岁的女孩
已经这样哭喊了3天
【一、夜间惊恐 反复自残】
每当哭喊声响起
不明情况的人
总会担忧地走过去查看
但现场看到的情景令人诧异
女孩身上除输液管外再无其他
身体也没有被捆绑
那她为何要哭喊呢?
这要从半个月前说起
女孩名叫小梨(化名)
半个月前
因与母亲发生争执
从10楼跳下
被紧急送往
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
多发性腰椎骨折
躯干多发性骨折
头部损伤
颌面部多发骨折严重
……
经过抢救
小梨渡过了危险
但因为她本身就患有抑郁症
加上此次创伤
导致惊恐频发
自残倾向明显
【二、“新生” ,从一次偶遇开始】
这一幕幕被经五路院区
心理咨询师朱继萍看到
她拥有34年临床经验
8年专业心理咨询经验
她与小梨的主管医生
骨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范磊一起
想要为母女俩提供专业帮助
多次交谈间
朱继萍观察到母亲虽十分疼爱女儿
但话语里却充满“指责”的味道
她了解到
小梨家庭关系较为复杂
性格内向
后因学习成绩下滑和恋爱
备受家人埋怨
长期缺乏关爱
生活中充满了压抑感
逐渐消沉忧郁
将家庭中很多矛盾归结为自身
渐渐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母亲的情绪和状态对女儿的康复起着关键作用,只有无条件地接受女儿、关爱女儿,才能让她重新面对生活。”朱继萍耐心为小梨的母亲分析。
面对小梨
朱继萍以双重聆听的叙事思维
了解她的成长历程
小梨回忆初中时
学习成绩非常好
还多次救助流浪动物
与周围的人相处十分开心
说到动情处
情绪有明显起伏
朱继萍看到
小梨具备善良、坚韧、隐忍、乖巧等
诸多优秀品质
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也正因此才背负过大压力
朱继萍协助她梳理、外化、迁移
重新建构新的自我认同感
将低自我认同感转化为
对生命的渴望与美好
看见自己可以、努力、坚韧的一面
并给予赞赏与肯定
像这样深入的心理疏导
朱继萍和母女俩进行了7次
【三、21岁,重获“新生”】
“阿姨,我这次没有死
是不是老天想让我重生?
后天是我的生日
我想过生日!”
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朱继萍敏锐察觉到
帮助小黎“修复”内心
或许就在这一天
生日当天
朱继萍给小梨特意准备了
象征“生命绽放”的手环
希望她能继续发扬坚强和善良的品质
在今后的生活中开朗自信
又过了两天
小梨妈妈向医护人员反馈
女儿近两晚能睡、能吃
不再反复惊醒
如今
小梨已经出院
身体逐渐康复
心灵也逐渐“重启”
朱继萍说
虽然心灵康复比身体康复
时间更长、难度更高
但是只要在家人和医生的帮助下
定能拨云见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自杀已成为
15-29岁人群的第四大死因
河南省人民医院经五路院区
开设心理咨询与治疗门诊
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生命周期
的健康服务模式
用关心、理解和支持
守护每一位来访者的心灵
(供稿:崔冰心 付文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