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单凭这二字,就能让人眼前映现出一幅水墨画:小桥流水人家,吴侬软语的江南女子。对生活在北方的汉子们来说,一生能去一趟江苏便是最大的愿望,漫步在黑白相间、河网密布的道路上,细细感受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关于江苏,它不单单有着令人心动的景色,在饮食方面也有着相当复杂的讲究,对早餐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地区。当普通人还只讲究能够填饱肚子、味道鲜美时,江苏人已经开始了色香味俱全的内卷。
徐州的早餐,在江苏中“特立独行”
印象中,江苏向来讲究清甜口味,保留食物本身的滋味,可徐州有着“重口味”习惯,这与临近山东、河南等北方省份有着密切关联。唤醒徐州人沉睡身心的,必然是一碗香气扑鼻的“辣汤”。
所谓辣汤,就是鸡肉、鸡骨熬制的醇香高汤,放入些许鳝鱼丝用来提鲜,给予爽滑绵密的口感。即将出锅时,再往里放入胡椒粉和姜末,根据顾客需要打入鸡蛋,辛辣的口感刺激人体的神经,一阵哆嗦过后便是暖意涌遍全身。
有了热汤,怎么少得了主食搭配?徐州人这点与北方尤为相似,不吃点什么包子、大饼之类,感觉一顿早饭不够完美。首选的搭配便是酥脆的火烧,用特质的烤炉烹制,塞入荤素不同的馅料,稍等片刻冒着油光的火烧便新鲜出炉。生煎包也是不错的选择,徐州人喜欢将它“淹死”在辣汤中,待吸满汤之后再食用,那美味直冲天灵盖。
南京的早餐,堪称豪放派
俗话说“没有一只鸭子,能够安全离开南京”,南京人对鸭子的喜爱超乎想象。清晨的第一碗碳水,必定是“鸭血粉丝汤”,由高汤、粉丝以及鸭各个部位等食材搭配而成,汤清澈见底,却不失咸香的味道,是嗦粉爱好者的首选美食。
吃了鸭血粉丝,剩下的食材可不能浪费一点,南京人会利用鸭油制作面点,“鸭油烧饼”则是代表作。与常见的烧饼不同,鸭油烧饼整体焦黄酥脆,每一口都能听到清脆的响声,最好是刚出炉的烧饼味道最佳,也可以掰下来泡在鸭血汤中,可谓“一石二鸟”。
除了热爱鸭肉,南京人第二个钟意的早餐,便是各式各样的汤面。皮肚面在大街小巷最为普遍,顾名思义,就是皮肚、西红柿、豆干等在一起炖煮,浇在煮好的汤面上,一道简简单单的皮肚面就做好了。
不过小小的皮肚,还不足以满足南京人的肠胃,店家也会贴心地准备好各式各样的配料,巴掌大的肉排是最受欢迎的选择。肉排往往呈现出酱色,这是经过长期卤制、浸泡的代表,已经充分吸收了肉汁的味道,在清淡的汤面中,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却又合乎情理。
不喜欢吃面?别急,南京早餐也有米饭做成的美食,“蒸饭”与前两者有着相等的地位。大米蒸熟后,店家会小心翼翼在容器内铺平,舀出铁罐里的配料,如酸豇豆、蛋黄、肉松等等,酸爽开胃。随着时代变化,配料选择也丰富起来,杂粮、火腿等成了年轻人的喜爱。
无锡的早餐,最颠覆常人思想
关于南北方口味不同的争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可像无锡这样的“奇葩”,竟靠一把把白糖让所有人哑口无言。
代表性的无锡早餐,莫过于“小馄饨”,在店家巧手之下,面皮变得薄如蝉翼,塞入细腻的肉馅,精致的馄饨就此诞生。不过别着急下嘴,您先看看店家配料里并不是盐,而是颗粒分明的白糖,这就是无锡馄饨的灵魂所在。不光在馅里加白糖,和面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注入“灵魂”,若是牙口不好的人,准被甜到掉牙。
作为锡帮菜的扛把子,无锡在烹饪时对食材的外观也是相当讲究,绝不破坏整体美感。譬如小笼包,被捏成大小均匀并整齐排放,放在精致的蒸笼中,整个过程完全不失美感。看着精雕细琢过的包子,不少顾客直呼下不去嘴,不忍破坏这美好的画面。
与徐州类似,碳水也是无锡餐桌的主角之一,并将精致发挥到了极致。玉兰饼在一众选手中,以绝对优势胜出,它主要由糯米、肉圆子组成,包成团后放入锅中小心烹炸,待膨胀成圆球,表面金黄后再捞出,咬开外皮后肉汁流入口中,糯米粘牙的口感增添些许趣味。
苏州:苏南的代表,清甜的巅峰
苏州人是出了名爱吃馄饨的,虽然紧邻嗜糖的无锡,二者味道却各有不同。苏州倾向于食物清爽利口,在馄饨馅中加入虾仁、榨菜等等,外皮尽量做到轻薄,最好可以达到入口即化的程度,让沁人心脾的气味弥漫开来。
除罢馄饨,还有种名为“汤团”的早餐,是老苏州人童年最深的回忆。汤团酷似常见的汤圆,不过在馅料上讲究不同,北方人爱好甜味的芝麻、花生,苏州人甜咸皆可,甚至还能拿来和馄饨搭配。
若是能来苏州旅游,绝不能错过当地特有的“苏式面”,主要分为清、红、白三种。清便是清澈见底的汤头,再撒入翠绿的葱花,颇有诗情画意。红代表着鲜甜的口味,白则通常是小鱼熬制的高汤,味道相较前两者更加醇厚。
还有种现已日渐稀少的早餐,因“碳水炸弹”而闻名四方,它便是“粢饭团”。传统的粢饭团有两种口味,要么是白糖黑芝麻,要么就是猪油炒制的咸菜,压紧裹实后蒸煮。为了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店家开始研究肉松、咸蛋黄等新口味,但地位不比汤汤水水的早餐,显得倍感落寞。
江苏对待早餐,不单单只是一顿饱腹的饭菜,更是发自内心对食材的尊重,精雕细琢的手法才能让食客感受到吴越文化的美感。若有闲暇不妨以徐州为起点向南进发,从北到南领略江苏的早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