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府城最后的进士,清正廉洁,去世时一贫如洗,没钱归家安葬

花梨岛说历史 2024-08-20 01:04:38

杨文熙

千年府城的最后进士

故居位处仁和坊

破敝陈旧,亟待保护

千年府城最后的进士杨文熙

海口府城镇有千年“第一古道”文庄路,路侧有府城最曲折的巷子仁和坊,因巷道小,不引人注目。时下不经意间闯入这条狭窄而曲折的古巷,深感坊中深藏着幽幽人文故事。

仁和坊壁画

幽深巷陌里,一堵古朴的墙壁上,绘制琼山先贤名人事迹,陈孚、丘濬、海瑞、许子伟等,众多名人的画像栩栩如生,隐含着深厚的人文意蕴。

井霞井口被打水的绳子勒出的80道沟痕

井霞井

节次鳞比的楼房中,有一丹霞古井,吸人眼球,水源不同寻常,滋润一方,饮用泉水可福禄长寿;其中令人传颂的是,由此哺育出了仁和坊明清两位进士。

夏升,明弘治年间进士,官至太常寺卿,金榜题名,官居正三品,名声显赫,仁和坊也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夏家坊。

至清道光年间,仁和坊的另一大户杨家也传来科举旌声,杨文熙高中进士。

时间由近及远,先来了解仁和坊名贤杨文熙进士。

仁和坊进士杨文熙的故居

文庄路仁和坊巷口处,熙来攘往,人流不息;谁人知,在高矮、疏密不等的楼房“围炉”中,“隐藏”着一座破敝陈旧的砖木结构的瓦房,这就是进士杨文熙的故居。

故居正屋前面

楼宇围堵中仅留一条20多米的窄巷,穿过小巷,杨家宅呈现在眼前。

目前仅存清代建筑风格的正屋一间,硬山顶,砖木结构。

石盆、水井

庭院中有硕大的石盆,门口留存有巨大的圆形石基。

正屋客厅

由于四周高楼挡光,屋内正厅显得暗黑无光,但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房屋的木制工艺美仑美奂,令人赞不绝口。

这是一间“十柱屋”,屋内十根大圆木柱支撑横梁,柱间镶嵌木板把厅与厢房隔开,横梁与木板采用浮雕与镂雕的手法,辅以花草纹饰,工艺精湛,也是整个厅堂最为出彩的地方。

望着木板中呈现的精美图案,依稀可见当时杨家的富贵繁华。

杨家于清代最为辉煌时期,共有七进形制相当的正屋,到杨文熙出生之时,已是家道落败了。

屋顶杂草蔓生,一批枯黄一批又起,百年磨砺,任凭时光变幻沧桑。

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时间久远,未曾修整,房子处于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况。

厢房、正厅、廊檐的主梁已受虫蚀严重,随时有断裂坍塌的危险,主人额外加上木桩顶立予以加固。这也是暂时的防范作用,如临狂风大雨,不确定性因素会让这座危房毁于旦夕。

门楣上可看到白蚁侵蛀的痕迹

广东雷琼兵备道探花苏敬衡收其为弟子

《民国琼山县志》记:

杨文熙,字敬亭,号乾庵,道前街人(今府城琼台福地对面)。

幼时家境清贫,勤奋好学。

每日午时总是早到私塾,塾师得知其家境困难,有时连午餐都没吃上,便在学堂读书,令塾师惊奇并加以勉励。

杨文熙天资聪明,援笔成章,名声逐渐传开。

当时安徽探花苏敬衡被派任广东雷琼道台,赏其文才,招杨文熙入道署,得以受苏敬衡的授教,杨文熙覃思研精,深造自得,文章更为深刻精妙。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杨文熙乡试中举,接下来进京参加三年一试的殿试,于道光二十七年(1844年)考中进士,名列三甲98名。

科举连捷,声名鹊起。仁和坊自明弘治年间夏升中进士后,时隔350多年,清末杨文熙再中进士,他也是府城科举史上最后一位进士。

故居正屋背面

病死任上,清正廉明,没有钱财运棺椁回乡安葬

杨文熙中进士后,朝廷授云南贡县知县。

在任期间,为官勤政廉明,政绩卓著,声名循良。

随后调任云南嶍峨县(今云南玉溪峨山县)知县,正当他在地方上准备整饬吏治时,令人痛心的是,同年瘟疫流行,杨文熙也不幸感染身亡,年仅45岁。

由于为官清廉,去世时身上没有什么钱财积蓄,棺椁无法运回家乡安葬;当地的乡绅士人凑钱将其安葬在云南昆明西郊,并每年前来祭祀。

走访杨文熙故居之时,目前房子虽为破旧,但其后人还居住其中正常生活;而主体结构的损伤,已形同危房,房屋去留如何?

希望有关部门能亲临考据,这可是古府城遗留下来的少有的进士故居,拯救名贤故居迫在眼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