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补丁”——让带着生活气息的缺憾成为一种美

元白评文化 2024-09-30 03:13:22

小时候听过走街串巷的匠人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招揽生意:“磨剪子嘞-戗菜刀”、“修阳伞雨伞的,收拾伞”……九腔十八调。

也有不喊的,比如锔碗的匠人,他们用一条两头翘的扁担挑着箱子,箱子的抽屉里装着补盆补碗的工具和材料。锔匠边走边抖动着手里的一串铜片,接二连三地发出“铛,铛”声响来招揽生意。

小孩子们最喜欢看的除了爆米花,就是这锔盆碗的手艺了。锔匠取出一张形似长弓的用具在瓷上打洞眼,然后用各种融化的金属连接破裂的陶瓷,就像现在的钉书针。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手艺,围观的人期待、欣赏、赞叹……

后来街头就见不到锔瓷人了。大人们说碗坏了就新买一套吧,有锔那工夫可以换套新的使了。说这话的时间段,经济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修补不再是生活中的必须了。而锔补过的瓷器,却像一个烙印藏在很多人记忆中。

如今,当物质生活富足到对器物的着重不仅限于使用时,锔瓷从记忆中复苏,渐渐从当初的残破、节俭演变成为一种伤感与缺陷的美。近些年的拍卖会上,投资者开始认识到,残器不仅具有比对、研究功能,也有一种独特的美感。锔补过的瓷器整体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扬,甚至发生锔补过的瓷器拍卖价格超过同类完整品的例子。同时也有国内多家民间博物馆专门设立锔瓷的技艺和种类展,甚至一些破旧的民间瓷器也因为锔瓷技艺的独到而倍受关注。传承了千年的老技艺回到了大家的视野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瓷器的国家,瓷器经久耐用可以传承百世,但它也有个缺点,就是性脆怕摔,一旦摔坏了就没法使用。于是锔瓷这项手艺就随之诞生了,并且伴随着瓷器的发展走过至少近千年的历程。

千年来,锔与瓷相依相伴,锔瓷因瓷而生,因瓷而名,因瓷而长,因瓷而盛。山西大同北魏墓出土的长颈壶上能看到断裂后修复连接的穿孔;江苏南京仙鹤观东晋墓出土的鎏金异兽衔杯铜砚滴,兽的前腿部位残断上有以锔钉连接修补的痕迹;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玻璃方盘,盘面因有裂,以银片钉锔……甚至《清明上河图》也绘有清晰的锔瓷场景。

这是我们东方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有灵”,因而“敬天惜物”、“物尽其用”成为中国人朴素的生活准则。锔瓷文化与古老的文化传统自然而然地衔接在一起,是这种朴素价值观的最好体现。

锔器近年来受藏家的关注,也是这种审美价值观的回归。

首先,锔器的裂纹产生于使用中的不慎,所以锔器是无法复制、不可再生的。现实中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锔器,从这个角度说,每件锔器都堪称孤品。从现代美学的角度看,锔瓷的缺陷也可以产生美。锔器大多是历代日常生活用品,是千百年来百姓生活史的证物,因此锔器的缺陷美具有非常自然的亲和力。

其次,吸引藏家的或许不是锔器本身,而是锔器背后的故事。所有锔器都具有明显的长期使用痕迹,一件锔器在它伤残之前就有了许多经历,偶然间它被打破了,主人请锔匠锔补好以后,又经历了几百年一直保存至今,这其中一定有个让人动容的故事。它接地气的伤痕产生出让人无法抵御的诱惑力,也因此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收藏市场上,除了专项收藏锔器锔补种类的收藏者,其他收藏者更多考量的是锔器在收藏市场上的升值潜力。

有市场表现力的锔器为以下几种:陶器中名家制作的紫砂器,如紫砂壶、紫砂盆;彩陶中年代较早的壶罐;木、竹、石、玉、骨、琉璃、玻璃等器物则可遇不可求,特别是竹为器物中的雅品,玻璃器皿则属于锔补工艺难度很高的一类,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另外,目前所见锔瓷绝大多数是明代及以后的民窑产品,官窑及明代以前的极其少见,若有遇见年代更早的锔补器物,不容错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