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一种怎样的胸怀?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的名字里既被赋予了海纳百川的胸怀,又被寄予了水波不兴的心境。她就是王海容,是新中国第一代女外交官。
她的一生都与毛主席有着不解之缘,自小就多次出入中南海,是毛主席私人宴会的座上宾。
长大后的她也不负众望,经历坎坷后弯道超车,在新中国最需要人才之时,为祖国添砖加瓦,为外交事业增光添彩。
特殊的祖孙感情王海容的一生,对其影响最大的不是她的父母,而是她的祖父王季范。
说起王季范这个名字,可能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然而他却是我国不得不提的著名教育家。
王季范老先生出生于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这让他有条件饱读诗书,借以拥有先进的思想和开阔的眼界。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动荡年代,他便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毕业于师范大学并且立志于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他早年间任教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后来做过中学校长,还创办过女子学校。抗日战争期间,他用自己强烈的爱国思想影响着一批一批的中华学子。
解放战争期间,他又用正确的革命思想指导着一批批进步青年。晚年他受邀进入中央,任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
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都对他十分敬重,一生感谢他的恩情。
据悉,王季范老先生任教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正是毛主席的母校,毛主席便是他的学生之一。
毛主席就读师范学院期间,学院的校长以不正之名加收所谓的“学费”。学生时代的毛主席便难掩正直的豪情,一纸文书领导同学们揭发校长的不正当行为。
恼羞成怒的校长欲开除以毛主席为首的一干学生,身为学院老师的王季范老先生对此事看在眼里,是非黑白他是心知肚明的。
正直的老先生义愤填膺,义正言辞的站出来反对校长对学生们的处罚。
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教书育人大过个人前途,特别是对于毛泽东这样优秀的学生,断送他们的学业就是断送未来中国的脊梁。
在老师的帮助下,校长最终没有开除这些学生们。也正是因为王季范老先生这一行为,在学生中更加的深受爱戴。
为人师表的王季范老先生不仅在教育上诲人不倦,对凑不齐学费的学生也经常倾囊相助。
无论是学识、人品还是思想,王季范老先生都堪称典范,真正的为人师表,不愧对教育家的称号。
而这位平凡又伟大的老先生,就是王海容的祖父。
在王季范老先生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的儿子王德恒也是早早投身革命事业,最终舍身取义。作为革命地下党的王德恒年仅30岁,便被特务残忍杀害。
年仅四岁的小海容,就这样没有了父亲。
一生没有得到过父爱的王海容,却在祖父王季范老先生的疼爱之下,健康成长。
年幼的小海容性格活泼,敢说敢为。
在爷爷的影响下,从小便将家国天下的种子深深的种植在了心里。日后的王海容能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外交官,爷爷可以说是最大的功臣。
与毛主席的渊源其实王季范老先生不光是毛主席的恩师,还是毛主席的“九哥”。
王季范老先生与毛主席是表亲兄弟,因为王老先生在自家同族兄弟中排行第九,所以毛主席就亲切的称他“九哥”。
有了这层亲戚关系,王海容与毛主席也是有了更深的渊源。
但是对于王季范老先生和伟大的毛主席来说,儿女私情和亲戚里道在家国天下的大事面前微不足道,革命的道路和国家的前途是不允许任人唯亲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时常接待名家名士,交流思想,谈论国事。
以王季范老先生的威望和德行,自然也是毛主席的座上宾客。
有时候毛主席会请宾客们带一位家属一同出席,疼爱孙女的王季范老先生便把这难得的机会给了年幼的小海容。
为人正直的王季范老先生并没有借此让王海容与毛主席攀上亲戚,只叫小海容称毛主席为“主席公公”。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王季范老先是将个人私情与公事国事区分得很清楚的。
可是聪明伶俐的小海容,还是凭借自己的过人的胆识获得了毛主席的关注和喜爱。
也是因为小海容的父亲年纪轻轻就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面对这样懂事的孩子,主席怎会不对她多一份怜爱呢。
小海容的童年常常陪同爷爷王季范老先生出席中南海,与此同时,毛主席的二女儿李讷也常常陪同父亲招待来宾。
年纪相仿的两个女孩一来二去熟络起来,虽然性格迥异,但是却志趣相投,二人渐渐成了朋友。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毛主席看着小海容成长起来,对她的前途寄予厚望。
看到自己的后辈们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主席感到非常欣慰。甚至对王海容许诺:“只要你想来,我这里随时欢迎。”
得到主席的这般邀请,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殊荣啊!
女外交官的成长之路作为教育家的孙女,从小被爷爷带在身边耳濡目染,加之天资聪颖,学业本该一帆风顺,但是王海容的求学之路却并没有那么顺利。
她第一次高考失利,甚至没有资格进入到大学深造。教育家的孙女,没有考上大学,这实在有点落差。
隔辈亲的宠爱之情,在平凡人中是那么常见,也许王老先生也不能免俗。
高考的失利让王海容感到很是挫败,家里人也纷纷劝她再复习一年,来年再考一次。毕竟在王季范老先生这样的书香家庭里,很难接受自己的孙女高中毕业的现实。
是就业还是复习?王海容的内心是挣扎的。在她的小家庭里,风向一边倒的吹向复习、考学。然而外界的大环境却都在鼓励生产建设,吸纳工人阶级。
思想还不成熟的王海容背着家里人偷偷做出了决定,选择在一家化工厂当工人。
未曾涉世的王海容单纯的相信自己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只要足够努力,在化工厂做工人也能出人头地。
况且当时做工人的福利待遇尚可,特别是化工厂,对健康的补偿体现在了每日的伙食和劳保用品上。这对初入社会的王海容足够有诱惑力。
汗水湿透衣襟,工作日复一日,这样枯燥又乏味的化工厂车间工作一干就是两年。
与很多初入社会的学生一样,都曾幻想过从基层做起,成为行业里的状元,王海容也不例外。
已在化工厂摸爬滚打了两年的王海容,吃了文化受限的苦头,感受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她的思想在发生变化。
两年前的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坚定的进厂当工人,如今的她却想要重返校园继续读书,如今这想法也同样坚定。
白天王海容忙于化工厂的工作,晚上下了班就立马投身到紧张的备考复习中,拼命的学习成了她的心中的一束光亮,让她看到希望,支持她走过一个个疲惫不堪的时刻。
时光不负苦辛人,经过一年的半工半读,王海容以优异的成绩的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当时中俄关系空前友好,学习俄语成为热潮,王海容也选择了热门的俄语专业。
二次求学的王海容十分珍惜自己拼命换来的求学机会,上了大学的她甚至比备考期间更加用功。
她珍惜可以全身心学习的每一天,不浪费可以学习的每一秒。别的同学逛街,她泡在图书馆看书学习;别的同学聚餐,她仍然泡在图书馆里。
人生其实有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次是高考,一次是大学。
有太多的人努力备战高考,考上大学就以为到达了顶峰,从此懈怠,毕业后空有一纸文凭,却腹中无物。这样的人即使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走入社会以后也很难有用武之地。
王海容的四年大学生活,怕是比别人的八年都来得更加充实。她不但努力学好本专业-俄语,还自学的英语、德语等其他语言。
她广泛涉猎,不但学习语言,对数学、哲学、军事等理科也都有研究。图书馆的书籍就是她随叫随到的老师,图书馆的书籍就是她望向世界的窗口。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王海容的同学们都在为工作发愁,而她却获得了外交部递来的橄榄枝。
这个意外的大好消息,让王海容又惊又喜,一拿到毕业证就迫不及待的去外交部上岗工作了。
没想到在外交部的工作期间,王海容再次得到了进修机会。
由于她大学主修的是俄语,自学的英语毕竟不够专业,而此时的国情需要英语方面的外交人才。
王海容又有幸进入北京外语学院系统的学习英语,侧重提升口语。
王海容从外交部里最基层的岗位做起,即使是简单的整理文件的工作,王海容也拿出十二分的勤奋和认真,以最快的速度积累经验,学习外交工作技能。
这一次拥有真才实学的王海容真的是一枚金子了,在外交部基层的岗位上发着光。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国家提供的机会,短短的五年时间,王海容就从最初的文秘工作调岗到礼宾司,负责对外接待,这可是代表着国家脸面的重要岗位,举足轻重可想而知。
王海容在礼宾司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就连国家领导人也很是器重这位英姿飒爽的女外交官。
很快,王海容就被提拔为礼宾司的副司长了,在这段任职期间,她曾先后参与接待了美国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和美国尼克松总统,为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作出了不可或缺的努力。
王海容优秀的外交工作能力和自身的素养,再次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等领导人的认可。
一年以后,王海容出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一职,事业上节节攀升。直到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外交部副部长,成长速度之快堪称中国外交史上的传奇。
突如其来的变故这位女外交官的飞速成长,离不开自小出入中南海打开的眼界,离不开亦师亦友的毛主席的引领。
就在王海容任外交部副部长期间,一代伟人毛主席与世长辞,举国上下悲痛不已。与毛主席有着很深渊源的王海容更加的痛不欲生。
后来,她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的副主任,这一年她46岁。尽管事业上辉煌的时代已经翻篇,王海容对待工作也仍然兢兢业业。
这个副主任一干就是19年,直到退休。不知是时代的影响还是个人的意愿,王海容终身未嫁,无儿无女,不知她晚年生活是否会感到孤单?
2017年9月9日的这一天,王海容因病离世。她自小便与毛主席有很深的缘分,就连离世都与毛主席同月同日,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天意。
她的人生已然足够精彩,她的故事已然足够传奇。
人这一生真的很难预料,个人的命运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卑微得像一粒尘。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正向的回报,不是所有的期待都能梦想成真。
但是站在个人的扁舟中,我们就是自己人生的掌舵手,这叶舟会驶向哪里,我们自己仍然是最大的掌控者。
不愧于已,不负韶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