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萎,这一难困扰男性同胞的难题,不仅让现代人焦虑,在古代同样受关注。在中医发展的历程中,明代医学家张仲景对阳萎的论治同样有着卓越的经验。
张景岳,明代医学领域的杰出人物,素有 “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 的美誉。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他享年近 80 岁,这无疑彰显了其深厚的医学造诣和养生智慧。
张景岳对于阳萎的见解独树一帜,他创制的一张古方,在临床实践中对以阳萎的调理效果显著,该方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杜仲、肉桂、制附子等药物组成。其治疗阳萎的核心在于补肾阳。在导致阳萎的众多病机中,肾阳虚是关键因素之一。肾阳虚的患者会伴有,畏寒怕冷,精神萎靡,且肢体怠倦,宗筋无法举起或举起不坚,伴有滑清的现象,小便频数,腰膝酸软,舌象表现为舌淡苔白。
从中医来讲,阳气主温煦、推动。肾阳不足则命门火衰,无法温养宗筋,进而导致阳萎,肾阳作为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根本动力,肾阳亏虚会使全身机能衰退,所以患者会感到怕冷、神疲乏力,甚至影响脾胃功能,出现食欲不振,多尿等症状,同样是肾阳不足的常见表现。
张景岳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温补肾阳,他选用附子、肉桂等大辛大热之品,以壮肾阳之虚;同时配伍杜仲,增强补肝肾、强腰膝的功效。鉴于阴阳互根的理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因此张景岳还注重滋阴补肾,方中运用熟地黄、山药滋补肾阴,枸杞子填补肾精,山茱萸固涩肾精,如此阴阳双补,使肾阳得补,肾精得固,从而缓解阳萎。
实际上,张景岳创制该方的初衷并非单纯针对阳萎,而是用于改善肾阳不足引发的多种病症。但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此方对于肾阳不足型阳痿的治疗效果极佳,不过在应用时通常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
举个例子:
上个月门诊上来了一位 35 岁的患者,在就医前三个月出现宗筋举起功能障碍,起初他认为是白天过度劳累所致,并未重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症状不但未缓解,反而逐渐加重,出现了腰酸腿软、精神疲惫、食欲不振以及滑精等情况,同时伴有四肢发凉、小便频数,与之前的身体状态形成鲜明反差。无奈之下,患者前来就医。
经诊断,患者语音低微,脉象沉细,手足欠温,舌淡苔薄白,面色淡白。综合判断,辩证为肾阳不足、心脾亏虚。
拟定的方剂为: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肉桂,黄芪,炙甘草。
该方与张景岳创制的方剂有诸多相似之处,以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三味补阳固精之药替代了附子,同时加入了健脾益气的黄芪,以增强补脾益肺、固表止汗的作用。整个方剂的基本思路与张景岳的原方一致,旨在温补肾阳、健脾益气。
患者服用该方 10 剂后,症状有所好转,服用 20 剂后,病症基本消失。这充分体现了中医方剂在治疗阳痿等男科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显著疗效,同时也展示了张景岳古方在临床应用中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中医治疗阳萎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文中用药仅作参考,切勿自行盲目用药。请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