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怀仁堂授衔,毛泽东亲授元帅令,为何仍有三位元帅缺席?

戏志才评历史 2023-01-15 20:38:00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比往日热闹许多。许多人怀着激动的心情,眼中闪着喜悦的光芒,等待着见证接下来这历史性的一刻。

军乐队奏响国歌,所有人翘首以盼,在国务院礼堂庄重朴素的环境下,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们走上主席台,准备正式授予十位开国将领元帅军衔,一时间掌声雷动。

这一天,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元帅授衔仪式,这意味着中国终于有了系统的军衔制度,军队建制逐渐完善,军队现代化改编也正式启动。

中国的军队发展即将打开新的篇章。

十位开国元帅在此时被评出,个个均是战功赫赫,都为祖国鞠躬尽瘁,鞍前马后。

元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的最高军衔,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对一位共产主义战士最好的认可,是中国军人的最高境界!

然而,在这一天却只有七位元帅到场,接受了毛泽东同志的亲授元帅令的仪式,还有三位为何缺席呢?

01 筚路蓝缕,军衔难定

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城里,周恩来同志向天打出了命运的一枪——自从四一二政变后,中国共产党打出最坚定的第一枪,从起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建立史。

“枪杆子里出政权。”在经历了北伐战争以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无耻的背叛后,青年志士们的鲜血触目惊心地震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心世界。

暴力是那么不讲道理的残忍,摧毁理性和鲜活的生命。每一个不愿绥靖的共产党人都不约而同地明白了,唯有把军队的力量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切的理论和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

于是,由周恩来、朱德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武装反抗斗争的新篇,也让新型的中国人民军队开始得以建立。

一路上,国民党展开了猛烈追捕,敌我人数和装备的差距让红军举步维艰,在夹缝中生存喘息,在农村包围城市的设想中积蓄力量。

上至指挥将领,下至新加入的大头兵,几乎所有人都在为了生存和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去构想一套等级森严而明确的军衔制度。

比起为自己标榜荣誉的虚名,大家更多希望能够实际打赢几场战争,扩充军队的人数,更新军队的装备。

而未来的开国元帅们此刻更是筚路蓝缕。刘伯承从伏龙芝毕业后便投入到中国革命的滚滚浪潮中,从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一路跟随,看遍了神州大地百姓疾苦,更是认定共产主义不动摇,在南昌起义中也义无反顾站出来支援。

叶剑英的支援让南昌起义得以顺利展开,南昌起义后,他敏锐的判断和精彩的斡旋,保存了起义军的有生力量,使得后来得以参与到广州起义中去。

而林彪同样一路跟随他们,从南昌到广州,从广州到湖南,带领着军队保存了共产党的有生力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经过红军时期被各路军阀和国民党的围堵,抗日时期与侵略者血泪抗争又谨防蒋介石背刺,解放战争时期终于有实力与国民党正面对抗。

1949年,刘伯承率领着早已今非昔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跨过长江,抵达南京,统一了全中国。从此以后,攻守易形。

尽管人民军队制造了一个个战无不胜的神话,却仍然没有人将军衔的评定工作提上日程。当时国内局势瞬息万变,这种事根本无暇顾及。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军队又一次创造了以弱胜强的伟大奇迹。

那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军衔应该怎么来定呢?这又成了一个大问题。

02 天下谁人配此勋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也不是完全没有尝试过评定军衔的制度。

军衔评定不仅关乎荣誉,更关乎军队协同的问题,早在淮海战役时,由于军衔没有确定,部队协同作战时常常出现不知道听谁的现象,导致频繁扯皮,不知道自己指挥官是谁。

然而,谁能授衔,授什么等级的勋章合适,这却是个老大难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有过几次授衔经历。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总部就曾颁发训令,规定全军实行军官军衔制,贺龙和叶挺就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但由于评定标准不统一,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只有很小一部分区域推行了这个制度。

而国共谈判时期,我党也曾经为了共建一个和平的中国,而妥协称可以改编两党军队,按照国民党的军队制度来改制我党军队衔级。

不过,这也因为蒋介石的叛变而自然停止了。

抗美援朝战争后,终于能够将美国打回谈判桌上以后,却因为谈判过程中美军要求“军衔对等”而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军衔制度制定已经刻不容缓,经过慎重地研究,结合我军具体情况,将军衔分为了6等19级。

对于最高级别的大元帅、元帅具体人选就成了大问题。

毛泽东同志理应接过大元帅的勋章,可他却断然拒绝了。

他说:“你们搞评衔,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呀!到群众中去讲话多不方便呀!”

至今,大元帅的礼服仍然作为一件从未被穿戴过的藏品,随着唯一的人选的逝去,再也没有其他人有资格穿上他,而永远只能被珍藏、被纪念起来。

而他的态度则影响了其他领导人,意外带起了一阵谦让之风。

毛泽东同志推荐刘少奇做元帅,刘少奇却以早就不在军队中工作推拒了,同样,周恩来与邓小平的元帅资格,也被他们自己以“后勤人员”和“很久不带兵”的理由否决了。

不在军队工作就不评军衔——这也让中央带动了地方,上下达成了共识,已经到地方工作的部队干部就不再授予现役军衔了。几经排除下来,元帅的人选也基本有了眉目。

不过各位将领仍然抱着极为谦逊的态度:

罗荣桓得知自己被选为元帅,立刻提笔写了一封极为恳切的信给毛泽东,声称自己参加革命的时间较短,实在是受之有愧,希望改立他人。

叶剑英更是在提交的报告中强调希望只授予自己大将的军衔,而非元帅,并且声称“这是历史的评定”,认为元帅的荣誉他有些受之不安。

但周恩来作为最终审核人员,同样也不愿意劳苦功高的各位将领们过分自谦,而让本应属于他们的荣誉与他们擦肩而过。

他多给这些人做工作,带领着军衔评定小组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判,不让功臣们把荣誉推来推去,而使他们的功绩无法被客观地展现给世人。

再三坚持下,最终敲定了中国自开国以来的十大元帅。

十位元帅的赫赫战功,经过反复考证才最终敲定,不仅都对得起他们这身军装,更配得上即将佩戴上的这级军衔。

03 纵然未到现场,军心总似真金

授衔仪式庄重而肃穆。等到下午为元帅们授衔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回顾峥嵘岁月,感慨万分。

陈毅笑着问贺龙道:“贺老总,你想没想过今天能当元帅呀?” 贺龙不禁失笑地摇摇头,认真道:“别说想当元帅,那时连打的是第一枪也没想过呢!就是一心想把那一枪打好!”

而聂荣臻看着满堂故友,无不怀念地说道:“叶挺如果还健在,能看到今天该多好啊!”

其他人也纷纷迎合,以喜悦的姿态回忆着他们最忠诚的战友,最英勇的同志:“要是叶挺还在,你们新四军就会出两个元帅!”“如果新四军找那个有两个元帅,十大元帅就有两个叶帅了!”

在建国初期,为了军队的培养和现代化改制,刘伯承在南京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担任院长和政治委员,为了我国军队能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打造第一个中国高等军事学堂,他几乎是“三更灯火五更鸡”。

他亲自撰写和翻译材料,培养师资,宵衣旰食、呕心沥血地奉献自己,加之旧伤隐痛,曾穿过他颅顶又从右眼眶飞出的子弹留下的创伤仍在,尽管他以钢铁意志拒绝全麻而进行了治疗,但损伤仍然损害了他的身体。

授衔那天,他不得不在医院休养,无法亲自参加。

林彪也同样,多年打仗留下怕光怕水的毛病越发严重,之后一直脱离工作前往苏联治疗,在家休养,深居简出,也没能参加授衔仪式。

而叶剑英虽然还身体康健,却是在工作中无力抽身,建国以来,叶剑英一直全身心投入到周围各地区的全面解放工作中。

1950年,他参与了解放海南岛,随后又转战广州,领导土地革命,也根据具体情况保护了许多华侨和民族工商业者的利益。

此后回到北京,又接下了训练总监部代部长,全权主持全军的军事训练工作,可谓是马不停蹄地工作奔波着。

授衔仪式举行时,叶剑英正在为日后辽东半岛方面军抗登陆战役中,集团军海岸防御的军事演习做准备,认真探索着现代战争条件下训练和作战的经验,根本抽不开身参加。

1955年的大授衔背后不仅仅是对这些将军们的嘉奖,更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启动,授衔仪式、衔级制度也是为了更好地使军队能够令行禁止,纪律严明。

而叶剑英也正在为部队的现代化劳碌着,比起现场领取荣誉,实际工作更能让他感受到荣誉正在他的身上闪烁着。

从加入共产党的那天起,叶剑英就始终清醒地看到为了现代化的军队建制才能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石,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亦坚定不移地保证了军队的严明纪律和性质纯洁。

就像他所说的那样,一切荣誉自有“历史评定”,授衔不过是一块万里挑一的奖章,对于无产阶级战士们来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土地,用自己的实践得出真知,永远是更加重要的一环。

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解放,他们身在何处,被以什么样的荣誉装扮早已被他们轻轻放下。

周恩来在授衔后的宴会上,举杯向天,为这次的授衔做了最后的脚注。

“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胜利,为毛主席、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为元帅们、为将军们和所有荣获勋章的有功人员的健康而干杯!”

为了明天的胜利,为了人民的幸福,纵使有人缺席,有人早已倒在来路之上,一切都是值得。

0 阅读: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