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普照在红色大地时,天安门广场上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聚集到这面旗帜下,看着红旗映衬着繁华巍峨的城楼,胸腔中油然升起自豪之情。
这座在风雨中矗立600年的城楼风貌不改,依旧彰显出一个大国应有的气量。
但鲜有人知的是,这座城楼的设计师只是一个18岁的少年,后来凭借着精湛的手艺成为朝廷的二品大员。
这个年轻人是谁呢?天安门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故宫:皇帝与大臣博弈的产物公元1402年,皇宫紧闭的大门缓缓打开,成千上万的士兵高呼着万岁,冲了进去。
他们一路从正殿打到后宫,甚至把皇帝的住所围的水泄不通。
此时的皇宫大内早已经乱了方寸,宫女太监们偷盗财物,抱头逃窜,朱允炆坐在金龙宝座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发出长长的一句叹息。
不到半刻钟的时间,他所在的宫殿突然着火,士兵们甚至来不及提水,雕梁画栋的宫殿已经被烧成焦炭,而里面的人也早已经不见了踪影。
此时燕王朱棣来到金銮殿上,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他称帝的步伐,在士兵们山呼万岁的喊声中,他终于坐上了那个梦寐以求的位置。
人人都羡慕皇帝,可真正成为皇帝才知道这个位置到底有多么艰难。
因为朱棣早就到北平就藩,和南京的这些大臣们都不熟悉,而这些人大多都跟随太祖甚至建文帝。
当皇帝的政令下达时,这些人很难做到一致顺从。
为了削减这些阻碍,皇帝打算把帝都迁到自己熟悉的北平去,那里都是他现任的文臣武将,以后执政也会方便许多。
但这个决定触动了南方集团的利益,毕竟让人家背井离乡,携家带口并不容易。
这个计划一直拖延到皇帝羽翼丰满,再也没有人敢在朝廷上和他唱反调,终于由工部牵头,打算在北平建造一座庞大的宫殿。
北平不是第一次成为首都,之前金朝和元朝都在这里修建过皇家园林,所以工部的官员其实有图纸和遗址可以参考。
他们从全天下选拔工匠好手,要求精通木质榫卯结构和泥瓦打磨,最终选择以蔡信和杨青为主要的负责人。
蔡,杨二人都是名动天下的建筑好手,曾经参与修建过多处皇家园林,只不过当时他们二人已经老迈,根本没办法上梁上柱,所以只负责规划图纸,具体的事情还要请年轻的工匠负责。
但因为自开国以来已经长时间没有修建过宫殿,除了这些老将之外,根本找不到一个年轻人。
此时主要的宫殿已经大面积动工,工部的官员开始急的汗流浃背,就在他们为这个人选头疼时,年轻的建筑师蒯祥出现了。
蒯祥:肩挑大任的年轻工匠蒯祥出生于建筑世家,按照朝廷的制度规定,士农工商各阶级间有严格的限制,如果父亲是军人的话,他们一家都是军户,子子孙孙都要从军。
换言之,如果父亲是工匠的话,儿子也必须子承父业。
小的时候他就跟随父亲在工地上忙碌,甚至亲力亲为建设过不少的苏式园林,尤其善于利用榫卯,他做的木塔不用一根钉子也不会塌陷。
蒯祥的到来,弥补了这个团队的年龄,他主要负责一门两宫的建设。
一门指的就是承天门,两宫指的就是乾清宫和坤宁宫。
皇宫的大门很有讲究,要能够体现出这个皇朝的兴盛,让人在城楼下一站,从心里生出对黄泉的恐惧。
毕竟当时能够站在这个门上的也就只有皇帝,而且大多数都在登基,献俘这样的大场合。
所以在建造的时候,蒯祥要求图纸规划一改再改。
承天门整体采用木质结构,前后共架设五座木牌坊,主楼高三层,屋顶均采用飞檐黄瓦,大门则用上好木材涂朱漆,镶嵌金钉。
这座门楼的结构和背后的宫殿交相辉映,尽量做到统一材质,统一颜色。
这样的建筑看似简单,但每一块材料都造价非凡。
据说宫殿和门楼所用的木材都是从南方甚至是海外购买的,木材本身的价格甚至比运货的船还要昂贵,这些木材千里迢迢进京之后,还要经过防潮,防腐蚀的特殊处理,最终在工匠的精细打磨下成为立柱。
当这座城楼修建完成时,朱棣亲自前来查看,夏日的阳光照射在红墙黄瓦上,将皇家内敛沉稳的气质显露无遗。
朱棣看了之后非常高兴,连续三次拍手称赞,他亲自走上城楼看了内部的构造,然后对身边的人询问:“这项工程是谁负责的呀?”
工部的官员告诉他,主事的是一位18岁的年轻人,名叫蒯祥。
皇帝听到他的年龄之后非常震惊,称赞他一双妙手宛如少年鲁班。
后来皇帝让他修建了各种皇宫建筑,甚至还负责设计皇家陵寝。
公元1420年,蒯祥亲手安上最后一个门槛,这座庞大宏伟的宫殿终于拔地而起。
宫殿竣工后,皇帝亲自率领文武百官迁都。
当大臣们看到这座宫殿的时候也忍不住叹为观止。
不过古代的宫殿建筑虽然繁华,但有一点缺陷是无法避免的——木质结构容易起火。
最早是在英宗继位那年,好好的皇宫大门突然起了一场大火,直接把除了门楼框架以外的所有主体建筑烧成灰炭。
不过当时的皇帝只有9岁,负责处理朝政的是他的祖母和母亲,整个国家都处在政权交替的动荡阶段,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在权力上,也就没有人把城门放在心上。
再后来皇帝好不容易亲政了,可偏偏要学他的祖父到北边去打仗,结果非但没有重振朱家的雄风,“给蒙古一点颜色看看”,反而被他们请去吃了好几年的羊肉串。
蒙古人把皇帝明码标价,打算和朝廷做一笔买卖,结果朝廷有血性,不受他们的牵制,直接拥立了一个新皇帝。
后来英宗好不容易九死一生跑了回来,两个皇帝之间又爆发了激烈的矛盾。
所以几十年间整个北京城都是乱糟糟的,根本没有人在意那个被烧焦了的城楼。
一直到成化元年才有了转机。
天安门:历经600年风雨成化皇帝是一个立志改革的人,小的时候看透了父亲和叔叔之间的腥风血雨,打算自己开创一个新气象。
新皇帝登基总不能站在烧坏了的宫门上,于是他决定把承天门好好修缮一番。
古代想修缮一座建筑并不是推平重建那么简单,需要根据当时的图纸进行修复。
可是年轻的工匠们看了图纸都有些发愁,以他们的手艺根本没办法一比一复刻。
这时候太监在皇帝耳边提醒了一句:“当年主事的蒯大人还在世呢!”
皇帝立刻激动的两眼放光,随即下了一道圣旨。
67岁的蒯祥再次承担起建设宫门的大任。
由于当时那把大火烧的太过厉害,大多数结构框架都没办法再重复利用,蒯祥重新规划图纸建设。
如今的他比年轻时的技术更加先进,而且更加精通苏式的彩绘艺术,他把自己从陶瓷上获取的灵感画在城楼上,这才有了如今天安门的雏形。
建成之后,皇帝再一次给他加封官爵,但蒯祥从来没有居功自傲,他认为宫殿建筑是集体的功劳,那些付出劳动的工匠们也应当受到嘉奖。
当他被安排到工部做事的时候,面对文武官员非常低调,经常深居简出,很少与外人交际。
只要他的双腿还能走得动,除非意外情况,否则绝不做轿。
他的两个儿子受他的恩荫入朝为官,他每天都要告诫儿子们做事一定要谨慎小心,千万不能嚣张跋扈,更不能做违背国法的事。
除此之外,他还非常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把自己的绝活教给工部的工匠们。
而且为了让这些年轻的工匠们有更多参与建设的机会,老年的时候他基本上不再参与建设,除非皇帝有特殊的要求。
但年轻的工匠们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登门请教,他从来不会将人拒之门外。
正是因为有这样过人的技术和优秀的品德,他才能够实现从一个工匠变成工部侍郎的跨越,而且历经多朝依旧受到皇帝的器重。
1481年,83岁的他功德圆满,遇事长辞。
从他去世之后,承天门一直屹立在故宫的前方。
清朝入关之后对这座门楼和宫殿的建筑进行了改造,但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的主体结构。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登上了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城楼,为全国人民发出了一声掷地有声的呼唤。
如今的天安门依旧矗立着,已经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地标,是无数人信仰和梦开始的地方,代表着国家的繁荣昌盛。
参考信源:
天安门设计者蒯祥为人恭谨正直:出门从不坐轿——深圳特区报 2014-03-17 09:45:10
天安门设计者蒯祥:享有特权 获赞“蒯鲁班”——深圳特区报 2014-03-14 14: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