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心的哥布林对抗

文化学者黎荔 2022-12-18 23:51:53

作者:黎荔

今年,《牛津英语词典》的创建者牛津语言公司将“哥布林模式”评为2022年年度词汇,意味着它最能反映过去12个月的风气和心情。

什么是“哥布林模式”?哥布林(Goblin),西方神话故事里的生物,是一种传说中的类人生物,一般都有长长的尖耳,有着暗绿色皮肤,要生活在黑暗深处的地下世界。哥布林由精灵或是人类异变而成,也被称为:陨落的人类或者精灵。由此引申出来的“哥布林模式”,指的是一种不加掩饰的自我放纵、懒惰、邋遢或贪婪的行为类型,通常以拒绝社会规范或期望的方式。比如,无意识地狂看电视而不担心时间,手指在社交媒体上无止尽地滑动,在床上吃零食,而不在乎床单上到处撒的饼干屑。在家工作时,一周都穿着同一件睡衣,即使偶尔外出去杂货店买瓶饮料,也松松垮垮穿着万年不洗的睡衣……

在大流行病肆虐全球的第三年和世界各地持续的动荡和衰退中,人们正在拥抱他们内心的哥布林,转译到中国语境中,“哥布林模式”就是“摆烂”和“躺平”。这个词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它准确地表达出了人们当下的情绪,那种既虚无、不安、无力、得地且过的精神状态。

不能说这个词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厌烦网络上不切实际的“完美人生标准”,不愿被社交媒体中十级滤镜的“伪精致生活”所绑架,更愿意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境况,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哥布林模式“的流行和疫情后的抑郁症有关。不考虑未来、不关心健康,只想要及时行乐,任由大脑的冲动来接管一切,这是人们被疫情折磨了三年后,想出的一种应对当下的逃避方法。在中国,这个月全国疫情高峰期汹汹到来,一切都变得不确定,病来如山倒,病如去抽丝,日子过得兵慌马乱,环顾四周,大家似乎都成了“哥布林”......不管是什么原因,全球范围内“哥布林模式“能流行起来,说明大部份的人压力都很大,怎么办呢?“能快乐一天是一天”似乎成了最好的选择。

记得尼采在他的晚期,不断用一个词——颓废。他认为,我们的生命,无论是心灵还是身体都处于一个颓废的状态。在他那个时代,尼采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人类的文明正在从自然人类文明转变为技术人类文明。在这样转变过程当中,自然人类的精神和身体都处于一个下降的、颓败的过程当中,不再具备那种原生态的、生蹦乱跳、屡败屡战的旺盛生命力。如果正如尼采所说,文明已经进入下降通道。我们的确需要重新考虑,由技术统治的生活世界,我们哪些要素是无可挽回的已经变化掉了?我们如何来重新建我们的生命力量?

当然倡导超人哲学的尼采,是提出过解决方案的,“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大”。环境越恶劣,超人的出现就越有可能,“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尼采说:“一棵参天大树如果昂首于天宇之间,能没有恶劣的气候和暴风雨之助吗?”在尼采心中,超人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我虽然不完全认同尼采的超人哲学,但是在如此低迷的历史时期,在尚未走出疫情的黎明前的黑暗中,大家还是各自努力支棱起来,与想消灭我们人类的哥布林式的“懈怠”去作斗争吧!如果懈怠未能消灭掉我们,我们会因为坚持前行而变得更强大。

我也不断告诫自己,女性是更容易懈怠的,因为社会文化默认对于女性,有回归家庭的退路在那里兜底。这个世界上,有20岁就死去的女人,也有年过半百依然生机勃勃的女人。原因在于前者年纪轻轻的,已停止了成长,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谁说女性可以优先呆在舒适区?永远呆在舒适区会造成人的社会职能下降——失去面对危险、困难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其他人。年轻时的性别红利,老了以后要连本带利结账。而敢于去活出自我的女性,她们不回避冒险,不回避困难,坚持不懈且并非只为赢得胜利,她们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专注与努力,也品尝更多的艰辛与苦涩,始终与性别带来的偏见和压力作战,只为有朝一日向世界证明,赢得属于自己应得的地位和应有的尊重。世俗的选择永远都会给努力的人以入口,也永远都会给想离开的人以出口,只是每个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逐渐走向多元化,并没有所谓的成功人生的标准,在集体意志退位的时代,我们要靠自己内心的力量来做人。我们不断地努力逼近,只为找到那个命运为自己划定的坐标,不断地追问我是谁、要到哪里去。在一遍遍不懈地探望来路与归途的过程中,走出了自己的路。不要奢望个人的进步能够立竿见影,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行了。让自己进步的方法很多,每天做点困难的事,就是“逼”自己进步的办法之一。

在诱惑的魔鬼前探问灵魂,面对困顿、疲惫、时间的挑战,消化有可能招来的批评,熬过痛不欲生的至暗时刻……不要懈怠,不要逃避,一个人总是先担负起自己的人生。在时世的艰难动荡中,在这片灵魂的贫瘠之地,艰难地掘进,找寻意义的矿脉,并把它作为一种终身制的努力──由此我们才能获得亮度,获得来自内心的光源。

1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