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年正月,张绣宛城之战一退曹操后,曹操自舞阴(今河南省泌阳县羊册镇古城村)撤回许都。
然后,曹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拉拢徐州的吕布,攻占袁术的豫州之地。(《三国志·武帝纪》)
张绣重获南阳诸县公(曹操)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张)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曹洪)还屯叶(县),数为(张)绣、(刘)表所侵。--《三国志·武帝纪》
当时在南阳郡的东南部,已分南阳设立了章陵郡。(《三国志·刘表传》)
因章陵郡具体辖县不完整,我们不在地图上标注。
199年孙策与黄祖的沙羡之战前,黄祖之子黄射担任章陵太守。这在笔者之前的一文有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移步一看。
在曹操北退后,被其占领的南阳、章陵那些县,都脱离了曹操,投向了代表刘表的张绣。
(张绣刘表多次攻打叶县)
曹操失去了与刘表、张绣的缓冲区,许都再次受到威胁,便命曹洪南下攻打南阳。
张绣率领西凉铁骑,联合诸县打败了曹洪军,曹洪撤到南阳盆地的隘口叶县城(今河南省叶县西南旧县)坚守。
张绣、刘表的联军多次向叶城发起进攻,威胁许都。
曹操二征张绣袁术已被再次打得龟缩到淮南,徐州的吕布和袁术一样,都遭受到了严重的饥荒,本来此时正是解决首要对手吕布的好时机。
但南阳张绣的威胁,已成为了燃眉之急。
曹操只得先舍吕布,而计划彻底解决张绣,以保障征讨吕布时,后方的安全。
197年十一月,曹操亲率大军二征南阳,一路南下,攻陷宛城(今南阳市)。(《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占领宛城)
在淯水边,他祭奠了前次宛城之战死亡的将士,声泪俱下,将士感动。(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
刘表张绣的三角防御体系为阻挡曹操大军南攻荆州,刘表、张绣在襄阳、穰城、湖阳三城,建立了一个近乎等边三角形的防守体系。
刘表在南面的襄阳,张绣驻守穰城(今河南省邓州市),刘表大将邓济防守于湖阳(今河南省唐河县以南的湖阳镇)。
三座城距离都不远,互为犄角,水陆交通都便捷。
穰城、湖阳前置,依托于后方强大的襄阳的补给、支援,并且两城之间也便于协防。
(刘张三角防御体系)
湖阳之战(刘)表将邓济据湖阳。(曹操)攻拔之,生擒(邓)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三国志·武帝纪》
宛城的曹操面对这个防守体系,选择了先啃力量较薄弱的湖阳城。
战斗过程很简略,生擒了邓济,湖阳城投降。
但奇怪的是,战后曹操往北撤退了,然后于198年正月回到许都,三月再南下包围了张绣所在的穰城。
三年(198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得到湖阳后,为什么不立即攻打穰城,而要放弃顺局回去一趟,耗粮耗时,大老远再来?
(兵无常胜,不会放弃顺风局)
这必然是攻下湖阳后,已不具备继续攻打穰城的条件。
那么可知,曹军对湖阳城的进攻,并不像字面上看到的这么顺利,让他蒙受了无力再打穰城的损失。
刘表、张绣的三角防御体系,一定是发挥了作用。
当湖阳城受到攻击后,很快能得到来自于襄阳刘表、穰城张绣的支援。在湖阳城外,曹操与张绣的西凉铁骑,刘表的荆襄军队发生了大规模战斗。
山南水北为阳。当时湖阳城的南边有个不小的徽子湖(今七个堰一带),刘表的荆州水军能在徽子湖发挥所长。
而张绣的西凉铁骑能在陆地上,对曹军驰骋冲击。
当然曹操的部队战斗力也不差,必然是顶住了两股援军的援救,让湖阳城守军陷入了绝望。
因此才有邓济被擒,然后湖阳投降。
但这个过程中,刘表、张绣联军的确是可以给曹军带来很大的伤亡代价的。
曹操撤退经过湖阳一役,虽然得到了湖阳城,但让曹操明白了已无力再攻张绣的穰城,于是撤军北返。
只有巩固占领的南阳北部各县,回去重新拉支队伍再来了,这次已是强弩之末!
于是曹军北撤,再次攻下宛城东边的舞阴城,巩固这次南征的成果,为很快的下次南下,长驱直入包围穰城做好准备。
(曹操打完湖阳北撤)
总结这次曹操南下,张绣汲取了上次在舞阴,西凉铁骑败给曹军的教训,不再谋求硬攻曹军,故前期丢失了南阳北部大片土地。
转而依托与刘表联盟的力量,主要采取了与刘表军组成的三角防御战略退敌。
张绣二退曹操的战略是清晰的,而且很务实。对抗强大的曹操,一定要利用好与刘表的联盟。
正因为利用好了联盟的力量,张绣第三次退曹操更精彩,让曹操陷入了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