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最后会怎么解决?这应该是答案!

藏剑游侠儿 2024-10-15 11:16:17

台湾已经和大陆分离多年,近年来,随着解放军的实力不断增长,“台独”的气焰越来越嚣张,关于武统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按照目前两岸的各方面实力,如果大陆想要武统,根本不在话下,风卷残云一样就能解决,就像当初俄罗斯解决克里米亚问题一样。

但是,台湾问题何时才能解决,要用什么方式解决,一直是大家关注和讨论的重点,其实,从大陆的行动来看,这个答案已经在明面上了,只是很多人没有看懂而已。

首先,要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应该明白台湾问题的本质,有两方面。

回想一下,建国后的50年代,如果没有美国的插手,台湾问题在当时就能解决,但正因为美国的干预,才让这个问题一直拖到今天。

针对这两个本质,有两个最直接的解决办法,针对台湾问题的第一个本质,我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在6月26日中法建交60周年上做出了相同的表述。

他表示,台湾和大陆分治状态是上世纪中国内战遗留问题,一定意义上,中国内战还未结束,台湾当局是中国版图中的一个叛乱政权。

注意,上文中我提到的是“割据政权”,而卢沙野大使说是“叛乱政权”,很明显后者的定义更为严厉。

自古以来政府对“割据政权”的处理都有两个选择,平叛或者诏安,而如果被定义为“叛乱政权”,那么它的命运就只有被平叛这一条路可走。

但是为什么现在国家有实力平叛,却还在不断争取“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呢?

这就是第二个本质的问题了,中美关系是如今国际社会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种复杂且微妙的关系让很多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

美国一直在炒作台海冲突问题,颇有要亲自下场阻止解放军武统的意思。

而不管美国下场与否,解放军是否能顺利武统台湾,只要大陆方面动武,就会掉进“修昔底德陷阱”。

这个陷阱的意思就是,崛起国和守成国之间的矛盾最后都会以战争结尾,带入到中美关系,一目了然。

而为什么说这是个陷阱呢?

首先是因为,战争并非不可避免的事情。

其次,美国一直在用这个“修昔底德陷阱”美化自己对中国的遏制行为,企图用这种“历史规律”来解释自己为维护霸权而做出的错误行径。

解放军一旦在台海有动作,届时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一定会借机做出一些对我国不利的事情。

如果深入问题背后想一下,周边国家和我国争端,还是美国在背后挑起的,这是不是和新世纪美国在中东的布局如出一辙。

先在地区挑起多方的争端,让地区变成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炸,然后美国在背后坐收渔利。

纵观整个美国发展史,这个策略屡试不爽,一战、二战、中东局势、俄乌冲突,都是都是如此。

所以,武统一定会给这些国家找到借口侵犯我国利益,甚至有可能将我国拖向战争泥潭。

可是,现在的形势看来和平统一希望渺茫,武统又有这么多的限制因素,祖国统一大业又势在必行,我们应该以哪种方式进行统一呢?

其实答案已经出现了,只是大家都没有看懂而已!

政权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权,有权就有政,无权就无政可施。

之前的很多年时间里,大陆为了能一步步促进和平统一,对于台湾当局划定的所谓“海峡中线”、“禁限水域”以及所谓的“防空识别区”,虽然不承认但是也都心照不宣的遵守。

而今年年初的“2·14恶性撞船事件”,打破了这个心照不宣,是推动祖国统一进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自这个事件发生后,大陆就开始了“收权”动作。

首先就是出事的水域,没有什么所谓的“禁限水域”,都是中国海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绝对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依法在此水域展开正常执法以及保障渔民安全。

其次是所谓的“海峡中线”,在今年1月底,中国民航局宣布自2月1日起,取消“M503航线自北向南飞行偏置”,这引起了台湾地区的不满。

看图就知道了,对此国台办也进行了回应,不存在所谓的“海峡中线”,意思很明显,现在是一点面子也不给了,进入今年至今,大陆军机也不断穿越所谓的“海峡中线”。

最后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那就是跟中国建交的根本就是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利用国家影响力,争取到更多的统一支持和理解,打破“台独”分裂的幻想。

没有权利,在这一亩三分地没有话语权,在国际上得不到承认,“台独”就毫无意义,这就所谓的“行政锁台”。

同时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延伸进一步将大陆的行政管理权延伸至岛内,届时台当局就是一个被架空的“伪证权”,就是一帮“乱台”分子,处理起来更不费力气了。

祖国统一是肯定的,只是统一之后,我们还有很多工作也要做,首先就是关于文化和教育,文字要统一吧。

教育方面,自甲午海战之后,日本、国民党和如今的民进党都再教育方面对台湾民众进行了不同的教育。

特别是民进党当局的教育,一直推行“去中国化”,还有一些“反中”和“台独”的思想。

所以教育是主要的问题所在,在求同存异的方针之下,认同中华文化,认同自己中华儿女的身份很重要,这也是统一的意义。

祖国统一势在必行,希望台当局能够看清形势,不要逆势而为做历史的罪人。

1 阅读: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