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土耳其新任外长到访中国的消息再次掀起舆论波澜,这位外长此行不仅停留在北京,还特意绕道去了新疆,造访了乌鲁木齐、喀什等地,并在访问中把这些城市称为“古老的突厥和伊斯兰”城市。
遥隔数千公里,为何土耳其人对新疆怀有如此深厚的“情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情结到底从何而来?而在现今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土耳其的关注是否仅仅是一种文化认同,还是有更多深层的地缘政治考量?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不妨细数一下新疆和土耳其之间的关系,从历史渊源到现代博弈,解开这段跨越时空的复杂联系。
历史的追溯:突厥的迁徙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若要弄清土耳其对新疆“情有独钟”的缘由,首先得从突厥人的迁徙说起。上千年前,突厥部落以游牧为生,活跃于北方草原。然而在公元11世纪左右,一部分突厥人向西迁徙,最终扎根于西亚,并在14世纪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即今天土耳其的前身。
奥斯曼帝国不仅成为中东、巴尔干等地的霸主,也使突厥人文化在西亚生根发芽。自此,土耳其对突厥民族的认同和对其传统文化的追溯便成为一种文化共识,代代相传。
虽然突厥人远离了故土,但这种共同文化的记忆却深埋在土耳其民族心中。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使用突厥语的少数民族,正是突厥文化在东亚的延续。
对土耳其来说,新疆似乎成了遥远的“兄弟家园”。而突厥部落的这一段迁徙故事,也成了土耳其后来关注新疆、强调突厥文化联系的基础。
在历史上,土耳其对新疆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文化层面,19世纪中期新疆的复杂局势也曾使土耳其直接介入这片土地的命运。彼时的新疆正经历动荡,而中亚浩罕汗国的军官阿古柏趁乱率领军队入侵新疆,占据了约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
阿古柏并非新疆本地人,他的政权缺乏民意支持,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阿古柏很快将目光投向当时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帝国,寻求苏丹的认可和援助。
为了获得奥斯曼帝国的“背书”,阿古柏采取了极为夸张的“效忠”方式,不仅让部队悬挂奥斯曼帝国的国旗,还多次派出使者向奥斯曼帝国传达自己的“忠诚”。
在这一背景下,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向阿古柏提供了6门火炮、上千支枪支,并派遣军官进行军事指导。这一援助不仅让阿古柏的“王国”获得外界支持,还成为日后土耳其民族主义者津津乐道的“历史纽带”。
阿古柏的政权短暂而暴力。在他的控制下,新疆百姓的生活被彻底颠覆,数万人因拒绝接受伊斯兰教而惨遭杀害,甚至无数孤儿被贩卖至土耳其、突厥斯坦等地。阿古柏的残暴统治令新疆百姓怨声载道,也让清政府最终痛下决心解决新疆的动乱。
19世纪末,左宗棠率清军出兵平定阿古柏叛乱,新疆重新回到中国的掌控之下,阿古柏也在新疆历史上留下了血腥的一笔。然而,这段历史成了土耳其与新疆间的一道印记,滋生了土耳其对新疆情结的一部分。
泛突厥主义的兴起:土耳其对新疆的另一重影响阿古柏事件后的新疆并未从国际政治的关注中淡出,反而因新的民族主义思潮而更加被土耳其乃至整个西亚地区所重视。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落,土耳其内部开始兴起一种名为“泛突厥主义”的意识形态,旨在将全球范围内的突厥语系民族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突厥家族”。这种意识形态强调突厥民族的团结与共同认同,成了土耳其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泛突厥主义的推动下,土耳其人加深了对新疆的关注。一些支持者甚至派遣间谍潜入新疆,在当地建立学校,传播突厥文化和泛突厥主义思想。
新疆的年轻人被教育要认同突厥文化,尊崇“兄弟般”的土耳其,而一些新疆学生则被送到土耳其或埃及学习。这些留学生归国后,成为泛突厥主义思想的拥护者,进一步推动土耳其与新疆之间的“文化纽带”。
清朝覆灭后,中国进入民国时期,但新疆的局势依然不稳定。在这一时期,土耳其的泛突厥主义支持者继续向新疆渗透。
尤其是二战时期,日本为了扩展其对东亚的影响,也加入了泛突厥主义的支持行列,试图通过新疆对中国施加影响。泛突厥主义在此期间找到了新的支持者,借机在新疆宣传“大突厥”概念。
新疆籍人物麦斯武德便是当时的典型例子。他在土耳其留学归来后公然宣称“新疆人的祖先是突厥,新疆人的祖国是土耳其”。
在泛突厥主义的影响下,新疆部分地区弥漫着“土耳其情结”。直至1949年新疆解放,新中国彻底肃清了泛突厥主义残余势力,才使得这种民族主义逐渐被遏制。
虽然泛突厥主义在中国国内基本被清除,但在土耳其,这种情结一直延续至今。土耳其国内有一部分人始终将新疆视为“东突厥斯坦”,并认为该地应该是突厥民族的“兄弟领地”。
当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突厥语系民族移居土耳其时,他们往往被视作“回归故土”的人,而非普通移民。部分土耳其政客和极端民族主义者利用这一“兄弟情结”在选举中煽动民意,借此争取选票。
一些土耳其媒体甚至指责中国在新疆实行“文化灭绝”,称中国的政策“压制维吾尔族的文化和宗教”,这些言论缺乏事实依据,却在国际舆论场上掀起波澜,加剧了土耳其与中国之间的误解。
这些虚假信息成为土耳其涉疆言论的一部分,对国际社会的新疆认知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新的开端?土耳其外长的新疆行与媒体实地报道就在2024年6月,土耳其外长访华并亲自前往新疆,引发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尽管土耳其方面一直对新疆事务表现出浓厚兴趣,但这是时隔12年后土耳其高层再次踏足新疆。
土耳其外长在乌鲁木齐和喀什一带,将这些城市称为“古老的突厥和伊斯兰”城市,进一步点燃了外界对土耳其在新疆问题上动机的猜测。
与此同时,近几年,土耳其的多家媒体派出记者前往新疆实地考察,访问当地的清真寺、学校、医院等场所,亲眼目睹了当地民族和谐共处、文化丰富多元的现状。
土耳其媒体的报道与部分西方媒体的负面叙述形成了鲜明对比。土耳其民众通过这些报道看到一个真实的新疆,逐渐意识到泛突厥主义的偏激与错误。
这种直接的、真实的报道开始让土耳其的部分民众放下成见,更客观地看待新疆和中国政府的政策。
在当代,中土关系已逐渐跨越了历史的阴影,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成了连接中土经济的桥梁。
中欧班列的开通促进了中土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土耳其投资设厂,为土耳其带来了经济活力。可以说,新疆在经济上为两国合作提供了稳定支点,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虽然经济合作逐步增强,但在国际关系的复杂棋局中,土耳其的立场并不总是与中国一致。土耳其在地缘政治中扮演着“骑墙”的角色,一方面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另一方面受西方国家影响,令中土关系不时充满挑战。
双方在一些国际问题上有分歧,但也在寻求通过对话达成谅解,避免这些分歧影响到双边合作的大局。
在此背景下,文化交流便成了消除误解的重要手段。通过两国互派文化代表团、举办文化展览、促进学术研究等,双方民众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彼此。
特别是通过土耳其媒体在新疆的实地采访,土耳其民众对新疆的了解加深,有助于削弱泛突厥主义的影响。
结语土耳其对新疆问题的关注源自悠久的历史和突厥文化的纽带,这种“历史情结”至今未能消散。而在当代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土关系却迈向了新的高度。
要进一步推动中土关系的深化,这种情结需要被逐步消解。通过对话、学术研究、文化合作等方式,两国可以逐步建立更多共识,使土耳其的泛突厥主义影响在新疆问题上逐渐减弱。
新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作为通往中亚、西亚的重要枢纽,发挥着联结区域经济、促进地区稳定的重要作用。新疆的繁荣和稳定不仅是中国的利益所在,也是土耳其及周边国家的福祉。
双方携手努力,推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仅将使新疆成为中土关系的纽带,也能为两国关系开启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