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吗?从信封上撕下的邮票,唯一价值就是你违法的物证

泡椒雪梨 2020-10-02 22:25:16

上世纪堪称全民参与的一项收藏活动要数集邮了,那时大到老人,小到少年,手里多少都会有一些邮票的影子。即使不懂集邮的外行人,也都听过一些关于邮票暴富的故事,尤其是猴票、山河一片红,早已被传得神乎其神。

当然,既然是全民参与,一些民间的无成本收藏方式,便很快得到人们的追捧——那就是寄信人深恶痛绝的“撕信上的邮票”行为。

撕掉邮票的信件

这种行为在上个世纪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只要你的信封上贴着一些漂亮邮票,稍不注意就会被人撕去。如果运气好,里面的信件还可以保留个全尸,如果遇到不道德的集邮人,信件轻则缺胳膊少腿,重则挫骨扬灰尸骨无存。

为什么这样的行为会大面积出现,首先与中国邮政的投递方式不无关系。中国邮政对于平信的丢失率规定不超过1‰,也就是说,如果寄信人的信件丢失或是损坏,邮政可以用这个规定给你解释。如果你想为信件提高安全系数,那就需要增加邮费升级为挂号信,或干脆选择邮政的特快专递。

挂号信

在这三种方式中,挂号信和特快专递需要送达至收件人手中,这也在根本上保证了信件的安全和完整。但邮费只有几分、几十分的普通信件,却没有这样的待遇。那个时期经常可以看到的,就是许多信件被堆放在一个地方供人们自取。而无人管理状态的普通信件,只有靠着周围人的良心才能保全其一二。

贴邮票的信封

那么从信封上撕下的邮票,真的有价值吗?

邮票价值的判断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存世量和品相。

存世量:

众所周知,存世量是一件藏品经济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明成化的斗彩鸡缸杯,还是清乾隆的陀罗尼经被,这些价值过亿的藏品不是孤品,就是存世量极少。

作为收藏品的邮票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新中国拍卖史上,成交额最高的单枚邮票是1968年计划发行的“全国山河一片红”(大),这枚邮票的现世量仅为10枚。因其数量稀少,且存在特殊的历史意义,2018年一枚全新的大“一片红”卖出了1380万元的价格。

山河一片红1380万截图

而一般的信件上,是很难出现这类珍贵邮票的,尤其是1980年之后,邮票的价值普遍不高,寄过的旧票就更是无人问津了。

品相:

信销票最大的问题就是品相差,从信封上取下邮票的方式一般就是两种,一是从信封上直接暴力撕下,二是泡在温水里软化胶水后再揭下。

两种方式中,暴力撕下对邮票的影响最为严重。因为邮票本身就是纸制,撕扯过程中很容易因受力不均造成纸张的断裂和揭薄。而水泡的方式虽然能较好的保留邮票原貌,但过水后邮票背胶溶解,纸张会变硬变皱,无论如何处理都不会还原新票的品相。何况还有邮戳的油墨痕迹,在经济价值上也会大打折扣。

揭薄的邮票

那新票和旧票的价值差距能有多大?

我们选择同一场拍卖会上,同一题材的邮票举例。

2018年6月,一场拍卖会上同时出现了“全国山河一片红”(小)新票和信销票的成交记录。新票(上中品)的成交价格为115万,信销票(上中品)的成交价格为31.05万,二者虽为同一邮票,但价格上却相差了3.7倍之多,这就是品相对邮票收藏价值的影响。

当然,这样的拍卖价格也仅限于非常珍贵的邮票。像是一般寄过信的邮票,尤其是1980年之后,如果是从信封上撕下来,那么在经济上可以说是毫无价值的。

一些二手平台上,这样的邮票经常以每百枚几块钱的价格在出售,如果购买的量比较大,甚至还可以按重量来计算价格,可见其价值之低。

其实撕邮票行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个世纪全民集邮的壮丽景象。如今时代聚变,收藏种类日渐丰富,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任何一类藏品可以复制八九十年代集邮创造的辉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不太道德的“集邮方式”也推动了集邮事业的发展。只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邮票,无论从经济价值还是收藏价值来说,都是极低的。且这种行为触犯《刑法》,情节恶劣者最高可以判处一年有期徒刑。所以对于这种方式得到的邮票,除了作为犯罪证据,完全没有任何价值。

现如今写信的时代已经远去,随着寄信人的消失,撕邮票的行为也会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当这些人看到自己撕下的邮票时,不知他们内心深处会不会产生一丝对信件主人的歉意。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