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文主义教育?(三)

围炉话今朝 2024-10-20 09:46:31

1.现代大学教育的困境: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他给人文学界带来了最大的改变是什么?他让你越来越难区分文学与文学史的区别。 一些爱好文学的同学修了一个文学专业,他们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上不是在读简·奥斯汀或莎士比亚,而是在读简·奥斯汀理论和莎士比亚理论。同样,一个爱好艺术的同学去美国修了一个艺术史学位,完成学业后,却不一定真正理解艺术史,不一定知道西方艺术、伊斯兰艺术、印度艺术以及中国艺术的来龙去脉。这些主要成了课上的理论,而不是实际的必修内容。

也就是说,德国研究型大学对于大学教育的入侵带来了一个荒谬的结果。一个艺术史专业的同学可能是艺术史的文盲,一个文学专业的同学可能连莎士比亚都没读过。五年前,普林斯顿的古典学系刚刚取消了他们对于古典语言必修的要求,这意味着你拿了一堆学位,在这种德式教育的影响下,你可能只是掌握了一大堆研究领域的理论,却缺乏真正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素养。

换句话说,现在很多大学生他们一上学,目的不再是去研究一些广泛的问题。很多积极上进、焦虑的大学生一上大学就立刻开始做课题。他们上的不是大学,他们不是大学生,而是预备研究生和预备博士生。他们立刻想着如何扩展自己的领域,而不是博览群书,成为思想成熟的人。 白彼德在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一个18岁来哈佛的大一学生在决定成为一个昆虫学家之前,应该先决定成为一个人。”这句话描述了研究生教育和德国学派对于大学教育的入侵。德国学派的问题在于,他们假设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学者:接受型的学者和独创型的学者。接受型学者接受权威,通过吸收权威知识来传递权威知识;而独创型学者需要通过独立研究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智力成熟的人。

2.人文主义教育的本质:平衡接受与创新

大学教育真正需要的人文主义教育,需要的不只是研究型或接受型学者,而是在接受和独创之间保持平衡的人。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在寻找这种平衡。

白彼德提到,古希腊文学的巅峰时期生产的是创意型的模仿。这些作品既不是完全不反映文化传统,也不是完全继承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如果过于强调德式的幼儿园式教育或德式的研究生教育,我们可能会培养出两种极端:一方面,认为自己独一无二、主观发掘自我表达的“天才”艺术家,与幼儿园小孩无异;另一方面,会培养一群兢兢业业的研究人员,他们把追求真理当作一份工作。

3.现代学术界的困境:工具理性vs人文精神

现代学术界的英雄不是我们讨论的人文主义者,而是那些勤勤恳恳的工人。他们可能在发霉的档案里挖出某些未发表的文件,或者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来获取成功。

在这样环境下,人文学科将不再吸引年轻人,让他们感到迷茫和失望。 如果这是大学和人文教育的未来,那么我们将看到人文学科的年轻人,不再理解维护该领域的重要性。人文教育表达的最高目的是为了防止堕落,让你的情感充满克制和纪律。

让你拥有分寸,和谐地平衡各种相悖的美德。然而,现在的人文教育却在做完全相反的事情。它既缺乏真正虔诚的临摹,也缺乏真正独特的创新。 我最后想再说一点: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崇尚自我主张的时代。如今的年轻人都在自我觉醒。自我觉醒意味着你在某种程度上发现自己是一个具有独创性、无法与他人比较的人。

4.反思的价值:追求教育的最高可能性

但是为什么自我觉醒后的年轻人很少能真正获得他们渴望的自信或精神上的满足,反而越来越感到失望和迷茫呢? 因为绝大多数的自我觉醒只是毫无纪律的感情流露。我在12岁时,读了我的第一本哲学书——《苏菲的世界》。然后,我把我的父母召唤到出租屋里,对他们说:“我鄙视你们,因为我渴望深刻,而你们两个人都安心于打工赚工资,内心没有我这种痛苦的失意和挣扎,所以我鄙视你们。”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非常独一无二,但实际上,这种独一无二的表达只是一种无纪律的情感流露。

那么,一个渴望深刻的年轻人,如何通过教育,让他们的自我表达从无纪律的情感流露变成真正有深度、具有某种原创性的反思呢?白必德会说:这是人文主义教育需要思考的核心。这不仅需要我们培养对人性普遍的同情,也需要我们培养对纪律和规则的遵守,并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以上就是今天关于什么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探讨。首先,我想说,我描绘的这个情况对于当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处境都非常遥远。其次,我觉得,除非你自动放弃思考这些遥远的问题,否则没有一个灵魂落后到不能去思考问题的最高范式、最高可能性。哪怕这个最高可能性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实现,但反思的过程,也能够给予我们在萎靡不振的生活中一些新的方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