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柳色黄
插画师 | 呼葱觅蒜
雍正名臣刘统勋曾言:“士亦视有益于世否耳!即试成进士,何足贵?”
意思是,大丈夫立身处世,贵在能够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而不是只会高谈阔论,无事研习琴书,这是在虚耗君主给他的俸禄官位。
在古代,对于士大夫来说诗词歌赋不过是小道,而治国平天下才是大道。但其中不乏精通诗词,更于政治上励精图治,造福百姓的能臣,例如苏武、韩愈、苏轼、王安石等等。
此间有一人,是为南宋状元,才华卓绝,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更有经世之才,怀着“恻袒爱民之诚心”,政绩卓著,他便是今日的主人公——
“冰雪肝胆”张孝祥。
壹
直言不讳的状元郎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耻”。
同年宋高宗赵构在商丘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
张孝祥之父张祁携家眷避难移居至明州鄞县(今浙江鄞县)。
1132年,张孝祥出生在鄞县的方广寺的僧房中,并在鄞县生活到十三岁。
他自幼聪颖,过目不忘,文思敏捷,素有神童之称,《宣城张氏信谱传》记载“幼敏悟,书再阅成诵,文章俊逸,顷刻千言,出人意表”。
公元1147年,年仅十六岁的他已通乡试,二十二岁便又中举,次年,更是因书法出众,得高宗青眼,越过秦桧之孙,钦点为状元。
二十三岁的状元郎可谓得天独厚,又受皇帝喜爱,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人生可说的上从此稳拿龙傲天剧本。
以苏轼为偶像的他,为人处世更是朝苏轼看齐,时人对他的评价“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王十朋),“谈笑翰墨,如风无踪”(张拭),“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杨万里)。可见他青春年少便功成名就,意气风发,行事豪迈不羁,具有潇洒倜傥的气质。
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初入仕途的张孝祥刚正不阿,忠直耿介,刚崭露头角便得罪了当时的大权臣秦桧。一则他方第不久便为岳飞鸣冤,是第一个在朝堂上为岳飞鸣不平的人;二则不与秦桧同流合污,是积极的主战派;三则张孝祥拒绝秦桧党羽曹泳的联姻,与秦党撕破脸皮,彻底得罪秦桧一党。
而秦桧一党的报复来得迅猛且激烈,差人组织诬告张父杀嫂谋反,将他投入狱中百般折磨,张孝祥因此受牵连,直到不久后秦桧身死,秦党倒台,才结束这一苦难。
没有秦桧的阻挠,张孝祥的仕途是否会一帆风顺呢?
由此,来到他人生的第二阶段,命运多舛的仕途。
贰
一身风骨实干家
1154年至1159年仕途之初,因得皇帝喜爱,张孝祥官居临安,屡获升迁,从八品小官擢升为权中书舍人。
为皇帝执笔代言,成为天子近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当朝红人。此时的他踌躇满志,直抒弊政,力主抗金。
期间,他先后上《论先备札子》、《论治体札子》、《论涵养人才札子》等奏议,提出加强边防、抵御金人、扫除积弊、广纳人才等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烈火烹油之下,危机已悄然来临,张孝祥深受高宗喜爱,为人所嫉妒,遭御史汪澈一纸弹劾,使其丢官外任,遂回芜湖赋闲。
但1162年始张孝祥又被起复,前后任知抚州、知平江府、静江府、知潭州和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等,直到1169年三月,他绝意仕途,回乡归隐。
七年间曾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着“恻袒爱民之诚心”,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需要,为治下百姓带来实惠,使其治下“狱事清静,庭无留滞”(《敬简堂记》)。
在抚州时,身先士卒,平定兵乱;在平江时,惩治奸商,收缴米仓,为遭受饥荒的百姓开仓放粮;于浙东大水时,州县不顾百姓死活催讨租税,又两次上疏请不催两浙积欠,由于他的努力,朝廷从其所请,使得万千灾民得以生存,如此种种,故而广受百姓敬仰与爱戴。
私以为,为官者,不因以官职大小而论高低,官职不论大小高低,若是各司其能,严明治下,惠及其民,不说千古流芳,亦该记在县志或立碑立传,不使后人忘记及功绩。
1159年第一次被罢官之后,张孝祥在芜湖赋闲两年半,在此期间,金主完颜亮挥兵南下,他密切关注战事,并提出抗金计策,致书李显宗,王权等军事将领,据陈战略。
他的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金兵,完颜亮败走扬州,被部下叛将所杀,南宋朝廷由此获得短暂的安宁,张孝祥闻言大喜,心情激荡之下,挥笔写下慷慨激越的《水调歌头· 闻采石矶战胜》: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虞允文以一万多的兵力对战完颜亮二十多万大军,取得罕见的大捷,闻者无不欢喜鼓舞,词人更是提笔便直抒胸臆“雪洗虏尘静”,一洗前耻,充满着胜利的痛快与喜悦。而后更是载歌载舞,欢庆胜利,同时“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表达了词人对于收复大好河山的壮志豪情,亟欲一展平生抱负,但激烈的情绪点到而止更多的是为好友获得大捷心潮难平,激动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而下片则引经据典,以破曹的周瑜和击溃苻坚的谢玄以喻虞允文,而借宗悫乘风破浪和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
全词以激昂奋发的情绪振起全篇,又在慷慨悲壮的激情之中结束,闪耀着时代的光芒,让人窥见千年前宋朝的一角。
只可惜此役之后,宋朝故态萌发,采取怀柔政策,并未剩胜追击,以致延误战机,1163年高宗去世,孝宗继位,宋军时值符离之败,损失惨重。
张孝祥为此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并为此拜谒抗金将领张浚,于席中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其中“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等句,字字锥心,句句泣血,令人不忍听闻,张浚遂罢席不再宴饮。
此后,张浚罢黜后四个月后逝世,张孝祥被罢免,主战派全面败退,张孝祥受到政治上最大的打击和排斥,不免有些心灰意冷,在生命的最后四年或许对于宋朝的妥协求和的气氛感到深痛恶极,不愿与之为伍,遂有了归隐之心。
1169年三月,张孝祥绝意仕途,回乡归隐,返回芜湖,奈何七月份得疾病骤然离世。其病因,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以当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饮芜湖舟中,中暑卒。
张孝祥死后葬于建康上元县钟山之清国寺。今墓存于南京江浦老山。史上第一位状元词人就此谢幕。
叁
豪放派的中坚力量
张孝祥作为南宋初期的词人,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词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故而也有好事者将其称为“苏轼之后第一词人”。
纵观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一不表达了他对故国的哀思长怀,对北伐中原的讴歌颂扬和对萎靡国事的感愤悲慨。
除却立意鲜明的爱国词作,张孝祥的咏怀词因其英姿奇气的高雅格调而为人称颂,此类词作多受苏轼的影响,故而在其词作中流露出放旷、豁达的人生态度,如《西江月·洞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浣溪沙》的“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等,在清疏淡远的韵调中隐含作者被打击后的消极的归隐心理。
而他的情词更是深婉清丽,情切意深,佳作尤推思念情人李氏的几首作品。传言他与李氏年少情深,却不能白头偕老,更无夫妻之名,大抵是李氏出身不足,家里不允许李氏入门,但二人有一子名张同之,直到1156年张孝祥与表妹时氏定下婚约,李氏于同年重阳节前夕辞别,以修道之名带着9岁的孩子回到故乡,张为母子二人送行,留下情意绵绵的《木兰花慢》,但最为人动容的却是离别多年之后的思念之作《念奴娇·风帆更起》,词中“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这句,可见当年与爱人亲子分别的痛苦与自责。但李氏终身再未与其相见,但张同之在他知潭州任前来看望,日后更是科举及第,也算是为李氏挣得一点荣耀。至于其妻时氏表妹,并无只言片语流露,想必夫妻情感一般,他此生唯一的爱恋给予了那个只能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李氏。
张孝祥的才情更流露于写景的词作中,其作清雅流丽,令人见之忘俗,譬如《西江月》中描绘西湖春色的“十里轻红自笑,两山浓翠相呼”,或《鹧鸪天·春情》中描绘的“杏花未遇疏疏雨,杨柳初摇短短风”、“行行又入笙歌里,人在珠帘第几重?”读来仿佛入画境,生意盎然。其中《念奴娇·过洞庭》,便是他的代表作: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166年十月,此时的他再次被弹劾落职,从桂林回芜湖,途径洞庭时,见月下洞庭湖澄澈空灵,心中有感,一挥而就写下这首传世名篇。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明月之下的洞庭湖如同明镜一般,却在月色下笼罩着一片仙气,此刻的词人心境与洞庭湖美景相连,进入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桌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展现“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极为高尚的思想境界。
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表里俱澄澈”的洞庭湖美景;下阕抒发“肝胆皆冰雪”的胸怀。通篇景中见情,通过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一种澄澈空灵的美的感受。
南宋学者魏了翁盛赞这首词,曰:“张于湖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
比之诗词,张孝祥的文章也极好,例如《念奴娇·过洞庭》一词后,他又写了一篇游记《观月记》,文字清隽,气质飘逸。
但对于他而言,更多的作品并不是游记、咏怀与叙事,而是公文。《于湖居士文集》,文集十六至二十卷是他的政论、奏议、内外制等,此类文章用词精炼,想法独到。并且曾两任中书舍人,因此其四六应制文,词翰爽美,虽是公文,却并不呆板,气质古雅,晓畅自然,为时所誉。
只可惜文人出名多以游记,叙事或咏怀之作,公文美则美矣,到底是应制文,更缺乏背诵赏析的用处,故而他的才名不显。
更何况张孝祥非文士,更像斗士。自入朝为官以来,一心为国为民,居高位时,位立君王之下,为君王代言,谨小慎微;位卑时,深入民情,为民解忧,沉于政务,不敢有丝毫松懈。故而文章才名不显,但从其词作来看,无案牍之劳形,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奈何英年早逝,失此大家。
比之诗词文章,张孝祥的书法,为宋人所推崇,高宗说他“必将名世”,因其书法之妙点为状元,孝宗亦在张孝祥去世后见到他遗墨“心实敬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
他的书法广纳百家之长,铸出自己的风格,既有颜真卿的风骨,又有米芾的秀拔清朗,为后人盛赞其:“笔力雄健,骨相奇伟,风格飘逸,气质清劲,并能自出新意”。
今日仅有六幅作品传世,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作品是《静安府帖》、《临存帖》、《关辙帖》、 《泾川帖》、《柴沟帖》、跋《黄庭坚书伏波神祠诗卷》。
每次读张孝祥的诗词都在想若他工于文学,即便诗词不显,游记文章必有其姓名,但他比之文学更爱国家百姓。我想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文学家会有很多个,而为他们做主的好官却只有这一个。
与其在乎身外之名,更应不愧于当下。纵然才名不显,也不能使一个好官泯然于茫茫岁月。我们要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为国为民者的光辉,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便是我写张孝祥的原因,但笔力粗浅,多有引用,且事例不够详细,但愿能抛砖引玉,让诗友多了解一些掩埋在苍茫时光中温暖百姓的好人。他们或许能文能武,或许精通诗词文章,或许才艺精绝,又或许只是微末小官……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张孝祥简介
2.唐丰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439-1443页
(声明: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南荒诗词馆,关注我,与我一起读诗。如果大家觉得写得还不错,对您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同样有需求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