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总是在拉屎的时候能看到段子?是W君的屎品不好吗?
刷抖音刷出这么一位:
自导自演自问自答,还有1200多个回复的。
后来发现哥们是一个依靠玄学预测股票走势的……
这事情闹的吧,着实吓了W君一跳啊。如果我们的弹道导弹的随机运动可以被预测,那么我们的所有弹道导弹就都该砸了去卖废铁。如果这个公式可以像这家伙说的一样可以预测随机运动,那么就应该用在美帝的股市上让我们去割一波韭菜,弹道导弹什么的就更应该砸了去卖废铁啦。
但事实上是这样吗?咱们具体说说:
首先,弹道导弹的轨迹并不是完全随机的,它的初始发射角度、速度、推力等参数可以通过精确计算进行预测。
但是,一旦导弹进入大气层或飞行到一定高度后,诸如空气阻力、风速变化、地球曲率、大气层扰动等因素都会对弹道产生极大的影响。
此外,现代导弹通常具有机动能力,特别是带有滑翔器或分导弹头的弹道导弹,能够在飞行过程中进行不规则的轨迹修正。这种复杂性导致无法使用简单的公式来准确预测它们的轨迹。
那位“UP主”提到的Pb公式,不好意思,在各种文献上是找不到的,很多自媒体营销号总会用这种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猛击观众的脸颊,让人摸不到头脑疯狂点赞。
在文献库里面最接近“Pb公式”的是Plackett-Burman设计的一个基于统计学的实验设计方法,主要用于优化实验过程,而不是物理轨迹预测。在文献中称为“生成非规则部分因子筛选设计的函数”,简称Pb公式。
除此之外就再无其他接近的内容了。
弹道导弹的不可预测性在军事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因为当导弹进入末段飞行阶段时,它的轨迹通常是不可预知的,这让防御方的拦截变得极其困难。尤其是像高超音速滑翔器(“钱学森弹道”)这样的技术,可以让导弹在极高速度下做出大范围的机动,使现有的反导系统难以有效拦截。
所谓的“钱学森弹道”或者可以称做“最优弹道理论”是由钱学森提出的,用来解决弹道导弹如何在飞行中获得最大射程和最优突防能力的问题。这个理论基于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复杂科学原理,考虑了导弹在高空飞行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空气阻力,并且在进入大气层时选择最有利的突防角度。目前,最切实的实现了“钱学森弹道”的飞行器是我们的东风17弹道导弹。
一般的观点认为:相比传统弹道,“钱学森弹道”通过精确计算导弹的飞行路径,使其既能延长射程,又能提高穿透敌方反导系统的能力。在现代导弹设计中,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洲际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的设计中。
不过,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现在在网络上流传的所有标注了“钱学森弹道”的所谓资料文献,都是中文的。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所谓的“Qian Xuesen ballistic theory”或者“Qian Xuesen ballistic trajectory”在国外的各种专业期刊文献中都不存在的。
“钱学森弹道”是在钱学森教授回国之后才看是研究并取得进展的吗?其实并不是,大家所津津乐道的钱学森在黑板上画出“钱学森弹道”的照片上很明显的标注了纽约和巴黎——注意是用英文!
这是1940年代钱老在讲解自己理论的时候的照片,地点是在美国。而钱老在讲的东西后来被美国实现了,这就是X-20 Dyna-Soar。
起初X-20被设计为侦察机,后来到1963年12月10日项目终止。在X-20计划终止的当天,美国空军公布了“载人轨道实验室”(MOL)计划。
后来这个计划在1969年结束。
给大家放一张当时的资料图:注意飞船上的姿态发动机。再结合X-20的形态,我们不难想到在美国197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的航天飞机计划的设计是从何而来的吧?——钱老是不仅仅是NASA前身喷气实验室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祖师爷。
钱学森在黑板上所绘制的弹道曲线实际上就是航天飞机再入飞行的轨迹。根本不是以弹道导弹设计为目的的飞行轨迹。在很久很久之前这个“弹道”设计的确吸引了一些中短程弹道导弹的设计师目光,认为可以在再入段为弹道导弹增程。但是随着洲际导弹的大量涌现,大家发现还是直接锤爆对方的方式更加简单有效。
所以,所谓的“钱学森弹道”大多数仅仅存在于军迷的想象中。直到东风17的出现让我们时隔半个世纪再一次见到了乘波体弹头。
严格意义上说,东风17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弹道导弹而是高超音速打击武器。它的设计目的和当初钱老的观点一样——增程、快速部署、快速打击尽量的用一枚小型的火箭发动机打击更远距离的目标。要注意这是一种1字头开头型号的导弹,它不是3也不是4更不是5。
再多说一嘴,弹道导弹再入段依靠速度就够了,射程越远的弹道导弹再入段速度越高,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虽然弹道导弹再入段有末短机动突防的手段,但这种随机运动仅仅是众多弹道导弹突防提高生存率的手段之一。考一个不存在的“Pb公式”来预测导弹的突防轨迹,有那个能力不如做空美国股市好了,退一万步说,即便能预测也是无法击中再入段的弹道导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