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温度越来越高,让不少朋友已经开始想到三伏天了,如今白天最高温度已经超过了30度,进入三伏天后,岂不是更热了。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今年三伏天还是40天,如果在三伏天内,降雨天气多一些,相对还会感到比较凉爽,如果三伏天内,降雨少,温度又高,着实有点难受。对于田间农作物来说,也会由于干旱而影响正常生长。
今年是“早入伏”还是“晚入伏”?按照传统历法,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定为入伏的开始,并且根据入伏时间的早晚,古人们将其分为“早入伏”和“晚入伏”。
区分早晚的方式有多种,说一个最常见的办法,就是看入伏当天农历日期的时间。如果入伏当天农历日期在农历五月份,那么当年就被认为是“早入伏”;相反,入伏当天农历日期在农历六月份,那么当年就被认为是“晚入伏”。
上述已经提到,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入伏,从阳历上来说,每年入伏时间相差不大,前后就是那几天。
而由于闰月存在的原因,农历日期时间相差就比较大了,受其影响,有些年份在五月份,有些年份在六月份,能相差几十天。
比如,去年入伏时间是2023年7月11日,当天农历日期五月二十四;而今年入伏时间是2024年7月15日,当天农历日期是六月初十;再往前2022年入伏时间是7月16日,当天农历日期是六月十八。
因此,按照这种方式判断,今年入伏时间在农历六月份,属于“晚入伏”的年份。
“早入伏雨涟涟,晚入伏旱了田”不少地区有这样一句农谚“早入伏雨涟涟,晚入伏旱了田”,从字面意思很好解释,如果当年是“早入伏”的年份,那么后续伏天内,降雨或将多一些。相反,如果当年是“晚入伏”的年份,后续伏天内降雨天气会少一些,或将造成田地土壤干旱。
三伏天期间,多多种夏季作物生长的主要时期,如果长时间处于干旱的情况下,植株生长缓慢,养分吸收、光合作用和呼吸过程等都会受影响,进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以玉米来举例,长时间的干旱环境下生长,玉米叶片为防止叶绿体结构遭到破坏会逐渐卷缩,导致叶片光合面积减小,光合作用能力大大降低,到了生育后期容易出现早衰。
还会影响雌穗和雄穗的发育,在高温干旱下,雄穗分枝变小、数量减少,小花退化,花药瘦瘪,花粉活力降低,雄穗不能开花,散粉受阻。进而延缓雌穗吐丝,授粉结实不良、籽粒瘦瘪,果穗秃尖缺粒,造成减产。
而今年是“晚入伏”,按照上述说法,今年伏天内,降雨较少,对于或将出现的干旱情况,笔者建议大家要提前做好准备。
其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说,三伏天降雨少,高温天气多,需要提前做好防暑工作,尤其是室外工作的人群,避开中午高温时候干活,多补充水分,避免中暑。
其二,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说,购买夏茬作物种子时,选择抗旱性比较强的种子为主,比如玉米、大豆等作物,购买前查看该品种的特性。
其三,在三伏天生长时间内,如遇特别干旱的土壤,需要及时采取灌溉浇水措施,保证农作物能够吸收到充足的水分,确保伏天内的正常生长。
其四,对于生长较弱的植株,在灌溉浇水过程中,可以结合追肥一起进行,补充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养分,力争丰产丰收。
看到这,相信大家对于开头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按照民间的说法,今年三伏天属于“晚入伏”,再结合农谚“早入伏雨涟涟,晚入伏旱了田”来分析,今年伏天内,降雨较少,或迎来高温干旱。不管民间说法是否还适用,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有备无患,还是比较合理的。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