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双向发力生产力和文明社会第一推动力

邓如山 2024-10-09 14:07:30

当人们在语言描述中使用系动词“是”或使用联词“既是…也是”、“既…又”、“不仅…而且”的时候就在大脑的思维层面运用了新语言哲学的等价性原理,比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术“既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第一原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和对社会文明形态的第一推动力遵从新社会哲学一致性的等价原理或等价的一致性原理。

在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情形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一观点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工艺中的应用,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和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等因素对劳动生产力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生产力一部分的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但为这一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1988年,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和生产力理论。现代科学技术的每前进一步都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例如,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中孕育了新技术革命,社会生产力由此产生了革命性变革‌。

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文明形态的情形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导致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手推磨和蒸汽磨作为生产工具的代表,分别象征着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

手推磨代表的是以人力为主要动力的生产力水平,这种生产力水平对应的社会形态主要是封建社会,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结构是这种生产力的直接反映。蒸汽磨代表了工业化初期的大机器生产,这种生产工具的大规模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形态的转变,产生了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资本主义社会。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和普及使得工业化和机器化资本主义进入到信息化和智能化资本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845年秋至1846年夏季共同撰写的一部经典文献,该书首次出版于1932年,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经典著作中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归接为“自然形成的社会——文明创造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

人类社会三种形态的划分与自然辨证法的三段式——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遵从新哲学一致性的对应原理或对应性的一致性原理。马恩三种社会形态的划分与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有所不同,三种社会形态是基于历史和社会哲学概念的抽象划分,五种社会形态则是基于历史学和社会学概念的具体划分。

马克思提出要“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以生产工具形态、生产关系、所有制、分工等指标为依据,可以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不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也就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第二个阶段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也就是“文明创造的社会”。

当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旧有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全部消亡之后,将会产生“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个人将能够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随之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即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