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思考日本东京街头拉人力车的女孩

梓任景 2024-05-12 06:03:45

观察与思考 《日本东京街头拉人力车的女孩》

最近,在微信视频号经常看到,日本东京街头拉人力车女孩的视频,她们衣着整洁,笑容灿烂,身体矫健,步履轻松,拉着人力车,欢快地奔跑穿梭在繁华街道的车水马龙之间。

据介绍,她们多数是18岁以上的大学生,尝试不依靠家庭,靠自己的能力和劳动挣学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力车,曾经是中国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叫做“洋车”、“黄包车”。车夫叫做拉洋车的、黄包车夫。

那时,车夫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被称作“苦力”。

拉洋车,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养家糊口的唯一的、不得不选择的职业。

后来,黄包车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人力三轮车。车夫再不必步行跑路,可以坐在前面的车座上蹬,算是和后面的乘客平等了。

这被看作是消灭阶级差别、消灭人压迫人的一大社会进步。阶级观念,曾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本的人力车,据说起源于明治维新初期,距今已经有150多年。

现在,人力车重新出现在东京街头,车夫却都是年轻少女、大学生。

现代的日本社会,接受了这一现象,被认为是新鲜事物,有利于年轻人锻炼意志,保持身体健康;是女性独立,自食其力的表现。

少女大学生在大街上拉人力车,也受到家人和亲朋好友的鼓励。

我在想,如果这一现象出现在中国北、上、广的繁华街头,人们会做何感想?

近年来,我国城市外卖盛行,送外卖应运而生。送外卖的有男有女,不仅有农民工,而且有大学毕业生、博士生。

网传:中国外卖小哥陈思,三年无休、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每天送外卖18小时,三年收入百万,为家人买了两套住房。

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质疑这一消息的真实性;有人视陈思为励志榜样为其点赞;有人批评陈思是“以透支生命为代价”而“炫耀苦难”;并以此批判“资本的血腥”;更有人认为世界上最阴险最无耻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做励志故事。

日本已经是是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尚且能够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少女大学生当人力车夫。

我国应该说是刚刚脱贫的发展中国家,还够不到发达国家的边,居然对外卖小哥说三道四、信口雌黄。

据介绍,东京人力车夫收入不菲。坐两人每小时收费980元人民币,公司和个人平分。每天四小时个人可收入近2000元。月收入约五万多。

可见,已经是发达国家的日本,国民收入、国民消费水平很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发达国家对简单体力劳动的尊重。

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如德国,体力劳动者如修理工、搬运工、技师等等,与脑力劳动者如教师、医师、教授等等,其经济收入、消费水平、生活水平、社会地位几乎相差无几,所以没有职业攀比,没有职业歧视,人们主要关心的是:要生活得舒心、快乐。

不由得想起几年前网上热议:搞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

这应当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自我嘲讽和天大的笑话。

在我国,尽人皆知,搞导弹和卖茶叶蛋,其文化素养、知识水平、生活工作环境、收入水平、消费水平、衣食住行等等等等,相差的等级说是天上地下也不为过。仅仅因为在旅游旺季,有那么几十天,卖茶蛋收入不菲,便不顾腌制茶蛋和卖茶蛋这种简单劳动的辛劳,恣意调侃:搞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这让卖茶蛋的大爷大妈情何以堪!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对社会公平的无知和偏见,以及媒体舆论对社会底层的漠视、鄙视与偏激。

是认知差异,还是价值观念不同?这应当与社会制度无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人不无自豪地宣称:“中国六亿人民都是批判家”。其实,这真不是什么好事。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国外,或没人在意,或视为民主自由,艳羡不已,赞赏有加;一旦出现在中国,便视若洪水猛兽,大呼小叫:人心不古,民风日下…….不一而足。在这些人眼里,中国人干什么都不对,做什么都不行,瞅哪都不顺眼。其实,是这些人自己或鼠目寸光;或坐井观天;或居心叵测,或满嘴革命理论、仁义道德,一肚子营营苟苟、男盗女娼……。这样的所谓批判家,除了蛊惑民心,别无所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看来,一个发达国家,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远远不够的。邓翁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不仅要发展文化普及教育,更要发展高等教育。

与发达国家比,我们的差距不仅仅在经济、在民生,还在于健康的社会文明、社会公平意识等等全方位的提升。

愿人们都能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脑子想事情。

图片选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在评论区告知即刻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