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旅融合热现象背后的冷思考

影视产业观察 2024-06-13 19:03:58

日前世界旅游日之际,优酷发布了《2024“影视+旅游”融合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份报告全面审视并深度剖析了影旅融合的现象,揭示了影视作品与旅游目的地结合的潜力,以及这种融合如何成为推动地方旅游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随着影视技术的进步和优质内容的产量增加,人们不再满足于荧幕前的体验,而是追求与影视剧更深层的交互。影视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旅游新时尚。

诗与远方的邂逅

影视与旅游的跨界融合,近年来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但并非一蹴而就。马蜂窝与中国旅游研究院共同发布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分析报告2017》显示,早在2017年,就有24.5%的中国游客表示他们会在观看某部影视剧综后对一个目的地产生浓厚兴趣,渴望亲身体验镜头下的美景,重走剧中的游览路线,前往标志性建筑前打卡留念。

在综艺领域,户外真人秀节目如《爸爸去哪儿》《亲爱的客栈》《花儿与少年》等等,早已成为旅游业的强大推动力。这些节目热播后,往往能显著提升取景地的旅游热度。随着人们对出行需求的提升,不再满足于猎奇,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文化类综艺如《还有诗和远方》所推动的同款研学式旅行,逐渐成为影视旅游融合的新趋势。

与综艺节目相比,影视剧在取景地“带货”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早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共同的取景地无锡影视城,《卧虎藏龙》镜头里的安徽宏村,《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山西乔家大院,《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重庆武隆天坑天福官驿等等,算是最初一批剧影联动成功案例,相关取景地早已成为游客心中的打卡圣地。总的来说,早期影视旅游融合的探索较为丰富,但基本上仍局限于小众圈层,并未出现近两年来大规模“扎堆”出圈的现象。

影视旅游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出行意愿强烈,旅游业整体复苏与影视旅游爆款迭出密不可分。文化与旅游部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达到48.91亿,同比增长93.3%。2024年一季度,国内出游人次14.19亿,同比增长16.7%。在旅游业总体增长的背景下,影视旅游自《去有风的地方》与《狂飙》爆火之后,在社交媒体中获得了更大的声量,成为一种现象级爆款现象,闯入大众视野。

《报告》显示,2023年,影旅融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景。综合爱优腾三家平台来看,不仅《追光的日子》《偷偷藏不住》和《微暗之火》等作品在小范围内激发了游客对取景地的兴趣,更有《长月烬明》《繁花》《去有风的地方》《狂飙》这样的“出圈”爆款,引发一波波旅游热潮。

以《长月烬明》为例,因南北分界线、珍珠女雕塑与剧情高度吻合,工业老城安徽蚌埠意外走红,文旅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去年五一期间,蚌埠的旅游收入达到14.94亿元,较2019年增长319.66%。而《繁花》则唤起了人们对上海的怀旧情怀,吸引了大量剧迷和书迷前往上海旅游,其影响可见一斑,首播一周内,和平饭店的旅游搜索热度飙升415%。此外,《狂飙》取景地江门也借助热剧的联动效应,从主要的旅游客源输出地转变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去年中秋国庆假期,江门接待游客501.3万人次,同比增长170.49%,长尾效应初显。

影旅融合的风不仅吹向了城市,更吹向了乡野之间。《报告》指出,县域“追剧游”逐渐升温,微短剧逐渐成为新乡村文旅的指南。如《飞扬的青春》在温州瑞安曹村镇的取景地,今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30%;《我的阿勒泰》播出后,新疆阿勒泰地区迎来客流高峰,5月接待游客415.03万人次,同比增长60.81%。剧中的“张凤侠的小卖部”“巴太树”和“彩虹布拉克”等地点,也成为了新的热门旅游打卡地。

总的来说,作为跨界的强强联手,影旅融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体验的维度,更为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其不容小觑的发展潜力。古诗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今,如何驾驭这股“影视+文旅”的东风,让影视旅游产业翱翔于更高更远的天际,已成为业界人士共同深思的课题。

影视和旅游相遇,不是一场意外

影旅融合的爆款现象,乍看之下似乎偶然,但实际上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影视作品通过讲述动人的故事,不仅展示了目的地的自然美景,还赋予了这些地方更深的情感和文化意义,唤起了观众亲自前往体验的渴望。取景地的选择对影响着影视作品的成色,与故事背景相契合的地点能够增强剧情的真实感和吸引力,成为推动作品成为爆款的关键因素。

对于旅游行业而言,地方独特性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在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影视剧综的传播力量对旅游行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它们在改变和重塑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可以说,影视与旅游两个行业具有天然的亲近性。

影旅融合的成功,实质上是利用影视媒介展示地方独特魅力,再通过实地旅游勃兴反哺影视创作的过程,是影视作品与地方产业的双向赋能。这种成功并非仅仅依靠后期的营销,而是需要从项目策划到执行的全过程精心设计和实施,确保影视与旅游的紧密结合。

在前期策划阶段,取景地的挑选是一门需要权衡的艺术,它涉及到对项目背景的深入理解、对大众文化趋势的敏锐洞察以及对政策导向的精准把握。例如,电视剧《夏花》根据其唯美浪漫的基调,选择在海南拍摄,利用热带海滨风光增强剧情吸引力和艺术性,也直接推动了海南旅游。电视剧《人生之路》则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影视基地,这种策略不仅为剧集的拍摄提供了便利,更为影旅融合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制片团队在选景时还需深入研究目标受众的文化偏好,如z世代群体对国风文化的普遍偏爱,使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项目更易引起共鸣,有利于后续文旅开发。

在内容呈现上,是否具有自然景观独特性与文化历史沉淀,则是影旅融合能否成功的关键。纵观近年影旅融合成功案例,成功转化为旅游目的地的取景地常常具有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如《我的阿勒泰》中广袤的牧区景观,《西出玉门》中浩渺无垠的沙漠地貌,再或是《司藤》里西双版纳的神秘原始森林风光,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

另一批取景地则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沉淀,能够触动观众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记忆,引发共鸣。影像作品要做的就是赋予地方历史以生命,让文化基因活跃于银幕之上。

如《山海情》中对于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西海固的扶贫记忆的深情回顾。《繁花》则细腻勾勒出上海改革开放初期的人物群像,深入肌理地展现了沪上独有的风土人情,《长安三万里》以李白高适二人故事为切入口重现盛唐长安之景。这些影视佳作不仅呈现了地方的历史记忆,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让观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影视作品通过精准地捕捉和呈现取景地的自然美和文化魂,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观赏价值,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吸引力,实现双方共赢。

最后,影旅融合的持续成功不仅依赖于影视作品的吸引力,还在于后期营销的创新和地方旅游基础设施的持续改进。以《狂飙》取景地江门为例,该剧的热播后,江门迅速推出了“跟着《狂飙》游江门”的旅游产品,将剧中景点如三十三墟街以及其他相关元素巧妙融入,有效吸引了游客。然而,江门文旅能够实现长尾效应,更应归功于其在文化遗产保护、景观维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长期投入。与其说是“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不如说是“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热播作品虽能迅速吸引游客,但要维持热度并不容易。需要地方通过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扩大游客接待能力,创新营销策略与旅游产品开发,来实现影旅双方的长尾效应。这种综合性的努力,才是影旅融合持续成功的真正秘诀。

总的来说,影旅融合依然是一片“蓝海”,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这种融合同时也面临保护文化纯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挑战。我们需要在享受影视旅游红利的同时,保持对文化和环境的尊重。这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文化责任。期待未来影旅融合能带来新的文化体验,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共同开创新篇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