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过就加税,国产电车全球化困难重重

一万点研究 2024-07-15 18:46:40

文/疾风

编辑/渔夫

来源/万点研究

Part.01 缘起

近两年很多汽车媒体人和汽车爱好者都常常说一句话,可能你不买国产车,也不买电动车,但你应该感谢国产电动车。今天在国内可以买到能让欧洲反向进货的平价合资品牌汽车,国产汽车凭借电动车赛道弯道超车,其带来的溢出效应,让曾经加价不加量,反而“内外有别”对中国市场销售特供减配版的合资品牌丢盔卸甲,让我们知道原来这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端品牌,在国产汽车逐渐拥有了自己的优势,向中高端市场进军并且站稳脚跟之后,他们的加价成为了笑话,排期购买更是成为历史,毫不夸张的讲,以前一辆凯美瑞的价格放到现在,足以上车BBA的基础车型。生动形象的为我们展示了,什么叫此一时彼一时。

中国的汽车品牌从最开始的一味模仿到今天的自主创业,经历了很多彷徨时刻,走过低迷,价格低廉技术落后质量堪忧是国人对于国产车的共识,这也是为什么曾经的合资品牌和外资品牌可以那么高傲的底气。这些汽车品牌一边享受着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增量市场,一边还对中国消费者区别对待。现在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他们的日子逐渐不好过,中国市场的钱注定是不能再躺着挣了。

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到1000万辆,这是一个绝对值得关注的数字,几乎相当于2022年中国汽车销量的一半,同样超过了当年欧盟950万的总汽车消费量。从数据上看,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有着跨台阶式的呈现。从2012年到2017年,电动汽车销量从10万辆增长到100万辆。随后从2017年到2022年,短短五年的时间,电动汽车销量从约100万辆增长到超过1000万辆。根据推测,到2050年,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将从2015年的约100万辆增至2050年的约5.85-8.25亿辆,中国、美国和欧洲依旧是最主要的市场。所以正在快速发展的国产品牌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国内市场的拓展,他们将目光望向了世界,欧洲市场无疑是中国品牌实现全球化的关键点。

Part.02 追因

七月刚刚开始,从去年就悬在国产车企头上的靴子终于落地了,结果不出意料,用我们官方补贴车企当做借口,说国产品牌的电动汽车会对欧洲本地产的电动汽车带来不公平竞争,所以欧盟委员会决定从7月5日起,对我国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加征比例高的离谱,比亚迪的加征税率为17.4%,吉利为19.9%,上汽集团为37.6%。其他在去年所谓的调查中配合了欧盟演出的车企平均加征税率为20.8%,没有配合演出的车企加征税率为37.6%。在这里,插一个俄罗斯学者对这件事情的评价:“问题的关键不是中国企业获得补贴,而是欧洲人缺乏有效管理。他们也在用各种方式补贴欧盟的企业,但却造不出在国际市场上畅销的电动汽车。”论如何精准的吐槽欧盟,俄罗斯人民显然经验丰富。欧盟为何使出撕下贸易自由这块遮羞布的大招,是真的急了吗?

根据欧洲汽车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欧盟汽车制造业直接提供了340万个就业岗位,占欧盟制造业就业总量的11%以上,再算上汽车产业的间接就业人员,总的数量高达1330万人,占到了欧盟总人口的约为6.1%。作为世界上最早发展汽车产业的地区,汽车制造业对于欧洲有着巨大的影响,不光干的人多,赚钱也多,仅欧盟15国的汽车制造业税收就达到4130亿欧元,2022年欧盟汽车出口额1580亿欧元,创造了960亿欧元的贸易顺差。汽车制造业的传统优势为欧盟国家维持高福利型社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特别是在俄乌战争之后,欧洲的物价飞涨,世界经济处在调整周期内,失业人口激增,这个时候汽车产业是欧盟不得不保的关键领域。

欧盟传统燃油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优势明显,客观的讲,直到现在我国在使用内燃机技术的传统汽车市场上和欧洲的知名品牌依旧有着不小的差距。几十上百年构建下的护城河,是我国汽车品牌暂时无法跨越的。但成也萧何败萧何,船大难掉头的欧洲品牌,面对市场总是顾虑重重,放不下自己手中的牌,十分的犹犹豫豫。与成熟的燃油车市场不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中国的汽车品牌第一次和欧美可以从同一起跑线竞赛。结果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对欧盟的竞争力反超。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汽车出口总量已达中国汽车出口数量的39.1%。比利时和英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进口分别以13万辆和7.76万辆位列前两名。西班牙、荷兰、法国和德国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口数量也分别表现出同比44%至143%的增长。

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趋势下,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在内燃机时代显现劣势,但凭借技术改革完成了弯道超车、取得“后发优势”。欧洲品牌却因为吃老本太安逸,舍不得放弃既有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一步慢步步慢,造成“先发劣势”的困局。在中国完善的产业链加持下,新能源汽车企业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在电动车最关键的三电板块,已经取得了电池和电机方面的竞争优势,电控系统也在快速进步中。产业集群规模化的效果开始显现,2023年我国出口汽车491万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电动汽车出口量达到120万辆,在没有外力的干扰下预计到2025年将达15%。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快速上升,让欧盟寝食难安。欧洲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上缺乏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严重依赖进口,技术上的发展较为缓慢。

以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核心电池为例,根据有关研究机构公布的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排行榜中,中国有六家动力电池企业上榜,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4%,欧洲品牌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发展存在不小的问题。

更要命的是,在环保的大旗下,欧洲曾经做出过巨大的承诺。2021年通过的《欧洲气候法》直接将欧盟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强化为法律义务。2023年,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根据该协议,从2035年开始,欧盟将停止销售新的燃油轿车和小货车,以此来达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的目标。而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到2030年需要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欧盟发现要是自己的汽车品牌再这么堕落下去,那如此庞大的蛋糕就将被拿走吃掉。所以,欧盟冒着破坏世界贸易自由等西方普世价值观的风险,也要先让中国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失去竞争优势,换来宝贵的时间,希望自家品牌可以站起来。

Part.03 破局

尽管欧盟已经决定对从我国进口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实行惩罚性关税,但目前只是临时性措施,要想板上钉钉还需要在欧盟议会上各国通过。大家都知道,江苏是散装的,同样欧洲也是散装的,欧盟主要国家德法两国在此事上的态度其实不同的。“浪漫”的法系车因为太过浪漫没有很好的适应我国国情,在外资横着走的年代没有像自己的小伙伴一样,抓住中国消费者的痛点,造成市场份额持续下跌,雷诺和标致两大王牌其中的雷诺在早些年都退出过中国市场,去年才又重新返回。根据数据显示,法系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长期不足 0.5%,可以说法系车在中国市场没有什么利益羁绊。因此,法国政府积极支持欧盟对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实施各种类型的加税,来提高自己品牌的竞争力。马克龙还定了一个小目标,希望法国电动汽车行业能实现100%法国制造。

但和在中国几乎没啥销量的法国不同,德国的大众可以说伴随着中国消费者一起成长,整个德系品牌加起来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常年稳定在20%左右。

虽然现在的中国市场的钱没有以前好赚,可肥肉依旧是肥肉,德系品牌在中国的利益羁绊很大。光脚的才能不怕穿鞋的,法国你在中国是差不多算光脚的,但我是穿鞋的啊。现在欧盟对人家中国电动车搞歧视,万一人家来个对等反制,到时候遭殃的只有我。在欧盟去年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品牌进行调查时,德国就向欧盟表达过自己的顾虑,并不希望对中国电动车实行歧视性关税。欧盟内部声音的不统一是事情有可能迎来转机的重要因素。

另外,调整布局方式,参考日韩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模式,使用当地建厂组装的方式积极应对。甚至与当地企业一起建立合资企业,更好的完成本地化服务,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中国要想成为汽车强国,必须打入欧洲市场,占有相当体量的市占率。像欧盟这样发布不公平贸易条款的事件,在以后一定会再次发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才能从西方的口中夺下这块肉。

0 阅读:40
评论列表
  • 2024-07-15 22:00

    加税最少的叫唤的最欢,没见最重税的上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