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开国少将丁盛,就不能不提54军。
从历史根源上追溯,54军成立是比较晚的,只是这支部队下辖的各师都是出名的老部队。
1952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44军、45军合并为一个军,开赴朝鲜战场。
据网上文章有说法称,两军在合并之初,一度为是用哪个番号争执不休,两个军都想保留番号,后来闹到中央后,周总理出主意,将两军番号各取一个数字,合成54军。
不少的文章信誓旦旦,称这个流传属实,甚至还有说法称,当年为了番号这事儿,丁盛将军曾跑到北京征询中央意见。
可考证各方记载,却很明显的发现问题。无论是史料记载亦或是后来在丁盛将军的回忆录中,都没有提到这个故事,当年两军合并,丁盛人在南昌学习,接到任命后,直接从南昌到广州的54军军部报到。
所以很大程度上,这个故事只是杜撰的。
对于一支军队番号,中央军委有直接拍板决定的权力,不需要因为哪一支部队要保留番号而头痛。
不过,丁盛出任54军首任军长,是中央各方面考虑的结果。
图|54军入朝作战誓师大会54军成立之初,其实下辖各部队大多都是原来45军的(丁盛是45军军长),当年44军、45军合并时,两军建制已经多有不全,其中44军军部直接被划归到海军,所属的130师被调到了青岛海军基地,132师被划归43军,所以当时44军下辖仅剩下一个师132师,而当时45军下辖的133师也划归46军下辖。
因此54军最初下辖各师,就包括了原44军132师、45军的134师、135师(其中134师少一个团,130师原来一个团划归54军)三个师。
54军成立以后,直接被拉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1958年5月被批准分批回国。
1958年7月,54军回国后,移防重庆,隶属于成都军区。
之后丁盛率领54军参与西藏平叛、中印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
一1964年6月,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到成都视察,在见到54军军长丁盛时向他透露:
“中央决定让你到新疆军区工作,出任生产兵团副司令员。”
丁盛听到中央这个安排后,第一个反应是不想去,在他看来,生产兵团主要任务是生产,自己过去一贯是在战场上带兵打仗的,本身又不懂得生产,所以他只能严词拒绝。
事情后来甚至惊动了中央,总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出面劝说都不成,最后惊动了贺老总。
贺老总只说了一句话,就劝服了丁盛接受中央安排:
“丁盛同志,你的意见我知道了。不过你去新疆不是搞生产的,你的任务是组织十个武装师。我给你派榴弹炮团,给你派坦克来。你要把这个部队组织起来,一边生产,一边搞军事训练。同时兼任新疆军区副司令,还是军队的。你不是专门到兵团去搞什么生产。”
图|丁盛丁盛恍然大悟,这才同意到新疆军区工作。不久之后又出任了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
然而到了新疆军区以后,丁盛在工作上虽然也很努力,但仍然不能适应工作。
更为关键的是,在那个特殊时期,丁盛在新疆的工作也受到了很多影响。
1967年初,丁盛回到北京,住在京西宾馆,而当时住在他隔壁的是时任广州军区后勤部部长、军区党委常委的邱国光。
因为丁盛也是四野的老将,所以两人经常串门,一次,黄永胜的夫人项辉芳来探望邱国光,恰巧丁盛也在那里,邱国光当时提出要探望黄永胜等在北京的原广州军区领导,丁盛就坐在一边,当即表示也要去,并得到了同意。
丁盛要见黄永胜也属理所应当,两人在过去战争年代就是上下级关系,关系一直就不错。
1940年,丁盛被选为七大代表,到延安出席七大会议,然而因为会议延期,就留在了延安。
作为一员战将,丁盛坐卧难安,一直到1944年初,他去拜访在延安的老首长聂荣臻,并提出自己的要求:
“我想去作战部队。”
聂荣臻很高兴,立即拍板决定:
“好,就让你去。”
图|抗战时期的聂荣臻1944年,丁盛出任陕甘宁联防军教导第二旅一团任政委,而当时第二旅的旅长就是黄永胜。
这也是两人首次成为上下级关系。
尽管抗战之初,丁盛与黄永胜都在晋察冀军区,但两人一个在四纵担任组织科长,一个在第三军分区任司令员,可彼此之间并没有交往。
等到抗战结束以后,丁盛又随黄永胜马不停蹄的开赴东北,后来在冀热辽军区同文年生的部队合并,组成晋察冀军区第二野战军热辽纵队,黄永胜任司令员,丁盛任下属的27旅旅长。
1947年4月,冀热辽军区8万余部队划归东北民主联军下辖,黄永胜、丁盛又在林彪的指挥下打仗。
这也是几人之间的渊源所在。
在丁盛晚年的回忆录中,也都在多处毫不掩饰的佩服林彪、黄永胜的作战指挥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放战争之初,国民党军沿着铁路线大举进攻东北,黄永胜率领的热辽纵队势单力孤,屡遭败绩,后来一直撤到了林西地区,当时冀热辽军区领导机关就设在林西。
丁盛记得很清楚,那时他与黄永胜分开了一段时间,被调往热东在黄火青的指挥下工作。
一直到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组建后,丁盛才重新回到黄永胜麾下。
图|黄永胜彼此相交多年,黄永胜对丁盛这位老部下的脾气那是相当了解,也知道他是一员战将。
1967年春节,黄永胜带着丁盛到了林彪家里。
丁盛利用这个机会,向老首长说明自己的情况:
“林总我个要求,自己在新疆实在待不下去,造反派弄得无法工作。自己对新疆的工作不适应,也不会搞生产;而且那里的部队也没什么,有一个独立师和一个独立团,自己在那没什么事干。”
黄永胜这时也在一旁帮着说话:
“他还是到野战部队工作比较好。”
不过,林彪那时并没有明显的表态。
到1967年中,丁盛接到调令,出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1968年3月,原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出任总参谋长,他推荐了丁盛接替他的职务,因此丁盛后来出任了广州军区司令员。
丁盛也成为在开国少将中最早出任大军区司令员的将军之一。
图|林彪到1973年,毛主席下令八大军区对调,丁盛这才被调到南京军区,出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尽管在广州待的时间并不长,但丁盛对那里无疑有着很深的感情。
二1971年8月,毛主席到广州,接见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政委刘兴元,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
“丁盛、刘兴元,你俩和黄永胜的关系这么好,来往这么多。黄永胜倒了你们怎么得了?”
可见从那时起,毛主席就注意到了林彪的情况,并叮嘱丁盛。早在1967年5月,毛主席批示广州军区以及湖南省军区反映“支左”情况的报告时就有这样一句话:
“凡犯了错误的必须改正。如不改正,越陷越深,到头来还得改正,威信损失就太大了。及早改正,威信只会比以前更高。”
不过也很奇怪,最终影响了丁盛的并不是同林彪、黄永胜的关系,而是因为“四人帮”。
1977年3月,丁盛被点名批评,因为涉及“两案”,随后被免去职务,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结论说明他的问题所在,一直到1982年,组织上蔡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免于起诉,退出现役,交地方安置,并按照团级待遇,每月发150元生活费。
至于交地方安置,一开始也是争论不休,沪宁线是不能去的,北京、广州也是不可以的。
丁盛在彷徨中等了两年。
1984年7月,组织上正式安排,丁盛到南昌市老干局一个干休所,并被要求不得随带子女。
丁盛性情刚烈,又是多年打仗过来的老将军,受到如此对待,心情自然难以舒畅,因为战争年代的创伤,加上年老力弱,身体自然是每况愈下。
1984年9月18日,丁盛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突然心脏病突发摔倒在地,好在周围的人紧急将他送往医院救治,这才得以幸免,这位从战争年代走来的老将军,刀山火海都没有流一滴泪,此刻却失声痛哭起来,令周围人无不动容。
丁盛给中央发了份电报,希望中央能派人来听自己申诉,中央高度重视,专门派来了组织部和中纪委的干部来,两人见到丁盛的处境以后,也不免有些感慨,但对他的处境却爱莫能助。
不过两人也答应:
“回去以后一定如实向上反映。”
考虑到丁盛病情日益严重,组织考虑再三,同意他到南京治疗。
1984年10月,丁盛辗转抵达南京,住进了铁路医院。
之后几年的时间,丁盛一直在南京生活。
不管如何,丁盛已经年过七旬,身体情况又不是很好,身边急需要人照顾,好在组织上也出于照顾,将他妻子儿女全都接到了南京,一家人挤在一条小巷子的旧民宅里。
图|披大衣者的是第54军首任军长丁盛身体健康时,丁盛常挎着菜篮子上街买菜,一开始人们根本没有认出,一直到后来,不少熟悉的人才知道,原来这个老人是原南京军区司令员、老红军,于是大家对他的态度历时转变为尊重。
一次丁盛上街,碰上人打招呼称:
“丁司令。”
丁盛只是摆了摆手:
“咳!别这么叫,我现在不是了,叫老丁。”
1989年冬,丁盛到深圳女儿家住了一段时间,不久之后,又在老战友——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李维英、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杨梅生遗孀刘坚的邀请到广州住了一段时间。
老战友重逢使得他们之间有说不完的话。
1990年2月27日,在李维英住处,丁盛夫妇、李维英夫妇、丁盛的老秘书陈宏康等人坐在一起商量,一致认为,丁盛应该向上申诉:
“解不解决问题在你,但不可中断、放弃申诉,即使申诉无用,“立此存照”也好。”
于是在这年5月,丁盛夫妇又到了北京,然而跑了一圈下来,却仍然没有一个结果。
一连几个月在北京,丁盛无奈只好去找了老首长聂荣臻。
图|聂荣臻晚年(1987年8月)聂荣臻元帅办公室负责人周均伦很同情丁盛的遭遇,还专程上门探望,并建议他:
“不如给老帅写份报告吧。”
当时,丁盛在报告里面,如实的谈了自己来北京的情况,并希望能够把关系转回广州。聂帅收到这份报告后十分重视,为此还特意批了条子。
本来能够请动老帅出面,丁盛心里很是高兴,然而他在北京住了一个月,依然没有下文,不由得有些心灰意冷。
眼看冬季将至,以丁盛的身体情况,确实很难支持。
就在这时,丁盛受到了在天津的老战友邀请,到天津又住了一段时间。
三丁盛晚年常对人说,自己晚年有“三靠”:
“一靠妻子儿女,二靠组织,三靠老战友。”
这话其实不假,特别是老战友,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很多帮助。
1990年,丁盛受老战友邀请,到天津住了一段时间。
原武汉军区政委、开国少将萧思明也是丁盛的老战友,离休后就住在天津,因为身份不同,萧思明的待遇与丁盛也有很大不同,当他听说丁盛来到天津以后,立马关照,不仅安排了住宿的地方,还把自己的专车让给丁盛用。
到了10月份,天津气温骤降,丁盛夫妇临出发前还是春夏之交,根本就没有多带厚衣服,当时也是老战友接济。
在这些老战友的陪同下,丁盛在天津住了一段时间,还游览了一番当年的风景,特别是曾经战斗过的金汤桥、民权门等地,不由得唏嘘不已。
一直到离别,这些老战友又纷纷来送,他们知道丁盛生活很困难,因此每人都拿了一点钱出来,五块、十块的凑起来,以丁盛的脾气,本来是不想要这些钱,但老战友们都劝他:
“这些都是我们的心意。”
也许是在北京心有所感触,因此丁盛离开北京以后,又先后在全国多地辗转,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有老战友、老部下接待,每次离开出发到下一站,不同地方的老战友都会相互打招呼:
“我把老军长交给你了。”
从南宁离开时,在54军当过连长的耿跃华把丁盛送到北海,而在北海没几天,原来在54军135师当过宣传科长的李百顺从海口专程赶过来看望老军长,还把丁盛接到海口玩儿,并且还嘱咐丁盛:
“您在这里住、吃、行,我包,什么都不要管。”
一直到丁盛离开海口到昆明,李百顺专门给老两口买了张飞机票,丁盛大呼太贵,心中颇为不舍。
丁盛晚年日子过的很拮据,一开始每个月只有150元,这些钱用于家庭开支尚足够,但要干其他的远远不够,虽然后来涨到了200元,但依然是杯水车薪,妻子孟文虹,也是老革命出身,但在丈夫的劝说下,从来不计较待遇,工作20多年职务级别始终没提升。
图|丁盛(左二)1993年8月,丁盛乘火车从济南回南京,因为舍不得买软卧票,买了两张硬卧票,丁盛让妻子睡在下铺,自己八十岁高龄爬上爬下,一路上很是艰辛,加上南京气候炎热,老人家经过这么一折腾,竟然大病了一场。
1995年4月,丁盛在深圳女儿家接受采访,客人离开时,丁盛竟然从窗台上拿出一个放满了零钱的罐子,里面都是硬币,老人对来客说:
“深圳的公交不找零,你拿点零钱去。”
夫人孟文虹就在身边叨咕了一句:
“深圳上车7毛钱,实在别扭,还不如干脆像广州那样,收1块钱算了。”
没想到丁盛在一旁呵斥了一句:
“我就不同意你的意见,我就不嫌麻烦,还是愿意省这3毛钱。”
言至于此,让人不觉辛酸。
不过,也就是在这一年,丁盛的处境有了变化,也许是因为他多年的反映有了一定的成效,经中纪委、军纪委协商后,决定将丁盛吸收回部队,经总政治部批示后,丁盛被安排到了广州军区干休所。
不仅如此,丁盛的待遇也提升了不少,按照副师级,每月有550元。
经历多年艰辛,丁盛晚年总算是有了一个“窝”。
图|第一三五师领导合影,左三为丁盛到1999年,军区干休所新建了一栋30层高的新楼,各方面条件都要好不少,军区干休所又把丁盛分到这里居住,丁盛虽然对自己衣食住行并不在意,但也很喜欢这个大房子,据他回忆:
“我住过很多房子,但我最喜欢的是两套,一套是当军长时在重庆住的,再就是这一套。这套房子设计合理、适用。”
只是,丁盛晚年心心念念仍然记挂着自己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
1998年8月,丁盛接到老首长黄火青来信,老首长决定亲自为丁盛的问题走一遭。
丁盛收到信以后很高兴,因为老首长黄火青担任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参加过“两案”审理,德高望重。然而这事儿想得很好,办起来却是不大容易,丁盛在北京等了一段时间,没收到回音,就回到了广州,没过几天,他收到黄火青的来信,信中称:
“两次请你们来京,事情都没办成,我实在感到歉疚,对不起故人。”
黄火青自己也感觉很难受:
“谁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
丁盛身体状况原本就不好,晚年更是每况愈下。
图|1982年,丁盛和夫人孟文虹在住所的合影照1999年8月,丁盛突然病倒,高烧不退,尽管丁盛的病情并不严重,但人到了这个岁数,任何的小毛病都很容易造成风险,丁盛自知身体沉重,难以久持,还对女儿说:
“我知道,我就要走了。当年,朱老总就是得这种病去世的……”
尽管已至人生暮年,可丁盛自始至终没有他所选择的人生道路。
1999年9月25日,丁盛在广州去世,享年86岁。
1995年副师级待遇才550元?我一名院校刚毕业的一级军士长都有50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