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难题”与“不放弃任何一位孩子”

沛槐看情 2024-09-20 13:10:55

今天,我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蓝色的天空,高耸的楼房,发黄的树叶,想想接手班主任工作的这三个月来的点点滴滴。脑子里面突然想到这样一句教育名言,那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位孩子。让思绪跳跃片刻,终于在我的Q空间查到今年2月份就这样的问题已经写过一篇日志。不过,今天我想从另外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伦理界和哲学界有这样一道难题那就是:电车难题。1967年,英国哲学家菲利帕·福特她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她用一系列例子分析了道德导致的有意和无意的结果,去做和允许去做,支持还是拒绝之间的区别。在其中她提到了“电车难题”,司机是要舍一救五,还是什么也不做呢?当然后继版本有好多的引申难题:比如说如果要救5个人,医生必须杀死1个病人移植他的器官给这5个人,他会怎么做呢?比如说一个飞机驾驶,发现飞机即将要坠机,他必须决定,要不要躲开一个比较多人居住的区域,让飞机撞进一个比较少人居住的地方,他会怎么做呢?还有一个“落水难题”,那就是中国男人们都知道的,也是让大家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那就是:老娘和老婆两个人同时掉进河里,你是先救老娘还是先救老婆? 而我这些天也在考虑到类似问题,那就是在我们老师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在上半年写的日志里我也提到:也许一位老师在自己十分的力量下,能够挽救一个失败的灵魂,可以改变他的三观。但是如果我们能用八分的力量去挽救五个失败的灵魂呢?留两份精力给自己和家人,这样的分配有没有问题呢?性价比上面哪一种更优化?我想肯定是后者。如果我把十分的精力都去为了改变一个人,那其它能够改变的孩子怎么办?我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转变他人。从这点来说,在教育的成果上面,我们也是因小失大,但不偿失。电车理论更多的是伦理和哲学层面的,更可以用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只是一个瞬间的决定,不需要当事人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容易受到长期的心理影响。 而教育或改变一位孩子的三观,去引导这类孩子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过程却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在这长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有可能看不到孩子的转变而变得焦虑、厌倦、麻木,当他所有的、长期的努力与付出看不到成绩和希望,看不到回报和认可时。我想,最后的结果大多数老师只能是放弃,更严重的是教师产生严重的焦虑性心理疾病,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同时,这样的教育还没有考虑到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干扰。 所以在教育界的“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我是做不到的,因为你叫不醒一位装睡的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