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说明,哪怕亲兄弟承诺,如果缺乏制约,顶多只具象征意义

品史学家江樵 2023-09-28 04:57:09

为何有些人喜欢轻易承诺?

只能说明两点:要么没把责任当回事;要么没把对方当回事。

总之很难靠谱。

西汉的七国之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西汉初,吴楚齐等三国封地加起来占了天下一半,吴国更是富可敌国。虽然这几个国家都宣布效忠,并且吴王刘濞还特地将儿子送到京城陪太子读书,但这种表面上的承诺和服从并不能代表其内心想法。

后来汉景帝仅仅尝试着削藩,可一碰,七个诸侯就起兵了。

诸侯之所以敢起兵,无非就是看朝廷实力还没有压倒性优势。

这也说明,缺乏实力制衡,缺乏约束规则的情况下,哪怕是亲兄弟的承诺,都不一定靠谱。

在利益面前,一切承诺都不可靠。

前不久,在七国集团的峰会上,美国总统拜登强调不能与中国脱钩,并计划取消某些对华制裁。可在峰会结束后不到48小时,美国政府再次变卦,表示不会为了中美和解,就取消制裁。可见出尔反尔已经成为了美国政客的“标配”。

那么对此类承诺,应该如何看待?

七国之乱

塑料兄弟情

西汉立国之初,刘邦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

刘邦对这些异姓王寄予了厚望。大家都是一起浴血奋战过的兄弟,总得讲讲兄弟情吧?

但事实证明,这些诸侯王在打天下可以为兄弟两肋插刀,在分天下为了利益也能插兄弟两刀。他们后来越来越不听使唤。为了保住江山,刘邦一口气将这些异姓王灭得差不多了。  

虽然异姓王都灭了,但是防守边疆的岗位总还得有人干啊。老找不到可靠的人选,让刘邦感到很焦虑,便发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叹。

最后刘邦想到了分封同姓王。

照理来说,都是刘氏一族的人,这种血缘关系,应该比兄弟关系来得更靠谱。

但皇室子嗣众多,2、3代下来,绝大多数是谁都认不出谁了。这些实力见长的亲戚们开始各种搞事。

比如淮南王刘长,在封国内甚至不用朝廷法令,自己另外颁布法令,搞得自己好像是天子一样。

这些诸侯王权力非常大,他们能任命御史大夫以下各级官吏,可以自己征税,自己铸钱,差不多都是半独立了。

当时西汉全国约有54郡。朝廷直辖只有15郡,另39郡都是被各王国所占。其中齐、楚、吴三国加起来几乎占了天下一半的土地。

在人口上,朝廷也比不上诸侯王国。据统计,汉初人口总数约1300万,西汉朝廷直接控制人口约450万,而诸侯王国所控制人口约为850万。

这种情况下,皇帝和诸侯们的关系就很微妙了。

他们在地位上是有君臣之分,但实力上却相差不大。反正都只差一步了,那诸侯是不是能够凭借强大实力成为皇帝呢?

两个诸侯先做了尝试。他们是,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

济北王在公元前177年反叛。3年后,淮南王继续谋划作乱的事。

这说明了一个人性的道理:制定规则,必须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制约,否则就是兄弟、亲戚都不会买账。 

汉景帝时形势图

承诺了也不好使

刘濞有点特殊。他是刘邦二哥刘仲的长子,得到过刘邦的重点培养,年轻时跟随刘邦四处征战立下不少战功,被刘邦封在了富庶的吴地。

因为从小在吕后眼前长大的缘故,吕后对刘濞特别放心,也没有打压过。

这样刘濞便安心在自己的封国里搞建设。

吴国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既有矿山可以炼铜铸币,又靠近大海可以制盐。这盐铁都是生产和生活中的刚需,刘濞重点经营,赚得是盆满钵满。

刘濞的产业做得多大?

汉文帝时有个叫邓通的臣子,文帝对他特别宠信,专门送了一座铜矿山给他,让其得以掌控汉初的货币市场。而当时能左右天下货币市场的只有两人,除了邓通之外,另一个就是刘濞。

前面提到过,齐、楚、吴三国土地加起来可以占到天下土地的一半。而齐国已经被分解成7个小国。这样吴国和楚国就成了天下最大的两个诸侯国。而吴国还特别有钱,这就让其成为了诸侯国中的扛把子。

汉文帝是在吕氏覆灭之后,被群臣推举出来当皇帝的。理论上,吴楚两国国君都曾是汉文帝的竞争者,甚至比汉文帝更具实力。

这就让刘濞有点不服,甚至瞧不起汉文帝。而恰恰是这种瞧不起的感觉,导致了刘濞的灭亡。

虽然打心眼里瞧不起,但在表面上,刘濞还积极和汉文帝拉关系。

刘濞就派自己的长子刘贤到京城,陪伴太子刘启喝酒博弈。这样也是一种承诺臣服朝廷的表示吧。

可没想到问题就这么来了。

有一次,刘贤与刘启下棋。一般来说,周围人和太子下棋,有个潜规则,就是一般得要输给太子。所以刘启打小就没见过输字怎么写。

但刘贤不知道这一套啊,非为了输赢与刘启争执,说话也难听,刘启一气之下拿起棋盘子打刘贤,不料把他打死了。

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刘濞父子对朝廷早就不满。

刘濞的言传身教,让儿子刘贤对太子刘启也不太恭敬。假设如果是一个大臣儿子去陪太子下棋,就算不知道潜规则,但也会懂得尊重太子的礼数。而这向上管理的课,显然刘濞没有教。刘贤有可能根本没把太子当回事,甚至有可能将其当成竞争对手。

对儿子的死,刘濞更是不依不饶。

照理遭此变故,按套路,刘濞应该是上书自责一番,怪自己教子无方,冲撞了太子,才导致惨剧发生。这样充分展露自己的丧子之痛,在朝中赚一波同情,并争取汉文帝给点补偿。这样不仅汉文帝,接下来的汉景帝都会对刘濞产生愧疚感。接下来削藩的事,是不是就可以缓缓了?

可刘濞却硬生生地将所有不满全都宣泄了出来。他生气地说:“普天之下都是一家,在长安死的就在长安葬,何必还要送回吴国。”刘贤就这样被送回长安安葬。

刘濞还从此称病不来朝见天子。这简直是让汉文帝和太子当众难堪啊,只会让局势更为恶化。

文景之治

最终图穷匕见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刘启即位。刘启上任后最想做的,就是削藩。特别是这个刘濞本就跟他有仇,还处处作对,留着干嘛?

刘启的这招看似有点操之过急,实际上却十分高明:这分明是在排雷去风险啊。

既然诸侯们实力足够,并且也在事实上对抗过朝廷,那么就算你口口声声承诺,但谁知道你不会这么干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削藩试试。吴楚太大,先小削几个郡。

如果吴楚没有不臣之心,应该是和朝廷沟通博弈几个来回,然后愉快地达成一致意见。

刘濞用行动进行了回应:他就是有不臣之心,也不打算沟通。公元前154年。吴、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

吴王刘濞赌自己能够用钱搞定一切:能用钱收买诸侯和天下豪杰,重金打造的吴军能够战胜朝廷军队,甚至边境的匈奴也会南下助他一臂之力。

开始刘濞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可汉景帝杀了晁错之后,有人劝刘濞目的已经达到,收手吧。

但刘濞依旧向长安进军。这就等于摊牌了,我本来就是想反,怎么地?

此时的刘濞才展现出其实力的可怕。刘濞号召各诸侯王跟他一起干,并在给他们发去的书信中说:“我的金钱在天下到处都有,你们不需要到吴国来取,各位诸侯王日夜使用也用不完。有应该赏赐的,就告诉我,我会把钱送给他。”

但是有时候,钱和威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计划中的匈奴人并没有如约南下,而吴军虽装备精良但作战经验严重不足,用钱收买的诸侯有些还临时改主意归顺了朝廷。

在名将周亚夫指挥下,汉军仅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七国之乱。

被周亚夫打败后,刘濞逃往了东越。东越害怕汉朝发怒,便干掉刘濞,并用刘濞人头去向汉景帝示好。

周亚夫出征

划出清晰边界

削藩的事情,本就是天下大势。刘濞应该不难想明白。当时百姓都渴望稳定,这样才能休养生息。诸侯坐大,让国家分崩离析,显然就是开倒车。

所以刘濞这一番折腾,一点意义都没有。用当时人们的说法就是“逆天、违众而不见时”。正是不得人心,才让二十万叛军三个月就土崩瓦解。

但刘濞对自己的实力有着蜜汁自信。

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诸侯实力太强,足以与朝廷抗衡。再加上刘濞本就缺乏边界感。这让七国之乱几乎成为了必然。

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因为缺乏规划引导。

倘若一开始,就对诸侯的规模、权力、赋税等方面等进行设定;或者双方约定出一个削藩方案。

达成一个共识后,再进行沟通协商,随后提出可行性的方案。

有实力、有担当,再加上规则的保障。这样或许比随意承诺要靠谱得多。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