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天津一家4口吃完馄饨3人中毒身亡,谁料罪魁祸首是一场雨

同同说 2023-10-19 15:45:58

一家四口吃完馄饨三人中毒身亡,罪魁祸首却只是一场雨??

馄饨、雨、死亡,三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东西,竟然在2015年的这起命案当中,被串联在了一起。

为什么一场雨就可以让人在吃馄饨的时候中毒身亡?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谜题,看看案件背后究竟有何蹊跷?

一家四口中毒身亡

2015年7月6日上午,天津市东丽区的公安民警,接到一起报案。

案发地点是当地批发市场谢中的家,警方赶到现场之后,都被眼前的惨烈一幕给吓了一跳。

因为刚打开房门,就迎面扑来一股刺鼻的气息,只见谢中一家四口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并且屋里的墙上和地上,也到处都布满喷射状的呕吐物。

警方看这阵仗,初步怀疑是食物中毒,于是连忙将人送去抢救,并且提取了现场的呕吐物,以及桌上没吃完的馄饨进行化验。

此时的一家四口,情况已经相当不乐观,谢中的老婆和小女儿,已经没有了呼吸和心跳,至于谢中本人和大女儿,也已经陷入昏迷,奄奄一息。

医生一见谢中和他大女儿的这种情况,也觉得十分不可思议,因为他们的发病情况来得又快又猛,简直就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特别是大女儿,甚至都出现了肾衰竭和心脏室颤的症状,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被下了什么剧毒。

另一边,警察的检测报告结果出来以后,也十分出人意料。因为检测报告显示,一家人吃剩的馄饨,竟然没有任何的有毒成分。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一家四口,食物中毒到这种程度呢?

好在中毒不深的谢中,成功清醒过来,并向民警描述了当天发生的情况。

原来,谢中和妻子,都是从外地来天津务工的普通人,暑假期间,他们的两个女儿便从老家来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一家四口租住在批发市场的出租屋里难得相聚。

事发头一天大早,谢中的老婆还带着两个女儿骑着电瓶车出门,来到附近的菜市场,并且购买饺子皮、馄饨皮、肉馅等材料,准备回家包饺子馄饨吃,而且是打算中午吃馄饨、晚上吃饺子。

煮好馄饨后,顾家的谢中,还把大部分的馄饨饺子,都留给了老婆和两个女儿吃,而自己就只是多喝了点汤,吃得很少,殊不知他疼老婆孩子的这一行为,最终会害了老婆孩子。

吃完饭后没多久,大女儿就开始嚷嚷着想吐,人不舒服。

起初谢中夫妻俩,还以为是孩子吃多了不消化,于是便给孩子拿了一个垃圾桶吐,可是吐完之后,孩子还是很难受。

而且没过多久,谢中夫妻俩和小女儿,竟然也出现了一模一样的症状,开始呕吐不止、浑身难受。

不过此时一家人心大,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仍然以为是中午吃太多了导致的,所以干脆决定晚饭就不吃了,饿一顿或许就好了。

就这样,原本计划晚上煮的饺子,也就这么晾在桌上一动不动。

可谁料当天夜里,全家依旧呕吐不止,吐到压根抑制不住,家里到处都充斥着呕吐物。

等到第二天早上,谢中醒来之后才发现妻子和小女儿,都已经丧失呼吸、没有了心跳,大女儿则昏迷不醒,而自己也浑身轻飘飘地使不出力气,走路时双腿都打闪闪。

谢中这才终于意识到不对劲,他连忙用尽全身力气,勉强敲开邻居李大妈家的房门,求她帮忙报警,然后自己便彻底丧失了意识昏迷过去。

显然,谢中一家是死于食物中毒,可蹊跷的是,他们既然是吃了馄饨之后才出现食物中毒症状的,为何他们的馄饨从皮到馅,经过检测都显示没毒呢?

为何中毒?

谨慎起见,警方又把谢家大大小小的东西都进行取样检测,从饮用水到垃圾,再到做饭用的锅碗瓢盆,零零总总共取样了四十多种物品。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谢中一家是被人投毒的呢?或者毒是下在水里、或是锅碗瓢盆上呢?这谁都说不定。

不过,根据谢某家中没有明显破坏痕迹,谢家也没有得罪人等情报看来,外人投毒作案的可能性不大。

民警甚至还怀疑过中毒最轻的谢中,因为警方调查谢中的时候,发现他手机里有很多暧昧短信,都是发给一个叫小静的人。

小静显然就是谢中的情人,那么有没有可能,是谢中联合情人一起杀妻弃女,便于他俩毫无后顾之忧地组建新家庭呢?

更加显得可疑的是,警方在询问谢中小静是谁的时候,谢中一直支支吾吾、闪烁其词,显得更加可疑。

最终,还是在警方的逼问下,谢中才承认了和小静的情人关系,并且表示,自己和妻子樊丽,压根没啥感情,完全是因为相亲,才在家里人的撮合下在一起的。

家里人原本看樊丽身材高大,以为她好生养,可谁料结婚后三十年,樊丽才生下个女儿。

谢中家是很重男轻女的,一看樊丽没生出儿子,自然对她没有什么好脸色,并且还催促夫妻俩赶紧生二胎,可谁料二胎也生了个女儿,这让谢中的父母更加不满,时常对樊丽冷嘲热讽。

谢中夫妇为了多赚点钱,远离父母的唠叨,便远离家乡到天津打工。但生活的压力,也逐渐消磨了夫妻二人的感情。

于是渐渐地,厌倦了婚姻和家庭压力的谢中,便开始在外面寻花问柳,并且从来没让妻子发现过,而小静,也只不过是他众多花花草草的其中一个罢了。

听完谢中的描述,警方决定,保留谢中联合情人杀害妻女的可能性,但要彻底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显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可就在警方等待检测结果的过程中,医院也传来了噩耗,那就是谢中昏迷的大女儿,因为抢救无效死亡了。

也就是说,谢中一家因食物中毒的死亡人数,从2人上升到了3人,仅剩一个活口的谢中,目前也是时而清醒、时而昏迷。

民警们压力陡增,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查出真相,不能让这家人就这么平白无故地没了。

可是那四十多种生活物品的检测报告出来以后,也全都显示没有毒素,这不禁让案情的进展陷入了僵局,民警们一时之间,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难道说,谢中一家人压根不是食物中毒的?那么现在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尸检了。

经过法医对三具尸体的解剖,最终成功从尸体上面扒下了一个重要线索,那就是导致三人死亡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磷化物中毒。

磷化物中毒,确实会让人出现呕吐昏迷、器官衰竭,符合谢中一家出现的症状。

可是磷化物并不常见,谢中一家,为啥会遭遇磷化物中毒呢?

为此,警方进一步来到谢中家中进行搜查,未曾想这第三次搜查过程当中,民警们竟然也出现了同样的身体不适,开始头晕恶心想吐。

民警起初以为是在屋里闷太久中暑了,可他们很快发现,只有长时间待在谢中屋子里搜查的人,出现了这种状况,没有去过屋子里的就没有任何不适。

民警仔细一观察发现,谢中家确实十分诡异。

这间屋子位于批发市场内,环境确实不怎么好,卫生状况堪忧。

此时又正值盛夏,那么按理来说,谢中家应该有很多蚊虫苍蝇,但奇怪的是,谢中家哪怕是溅落在墙上和地上的呕吐物,都没有吸引来哪怕一只的苍蝇。

就算偶尔发现一只蚊子,那都是已经死了的蚊子尸体,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那么显而易见,有毒的不是谢中家里某个特定的东西,而是谢中家的整个环境,含有大量磷化物,才导致他们中毒身亡的。

真相大白

于是警方很快又穿着防护服,带着专门的检测仪器来到谢中家,检测结果果不其然,磷化物严重超标,尤其是谢中家旁边的一个储藏室中,超标浓度最严重。

这个储藏室并不是谢中家的,而是别人的,房主得知警察怀疑自己的仓库有毒,连忙解释里面放的都是粮食,不可能有什么毒物,不信的话警察可以随便查。

警方进入仓库后,发现里面确实堆满了装着玉米粒的袋子,然而在这些玉米袋子中间,却夹杂着不少用报纸包裹的白色塑料袋,显得十分诡异。

就在警方心中警铃大作的时候,房主连忙解释道,这白色塑料袋里面,装的是一种叫做粮虫净的除虫剂,是用来防止这些玉米长虫的。

这粮虫净实际上就是磷化铝,磷化铝受潮之后,就会分解出一种叫做磷化氢的气体,磷化氢气体无色无味,却有剧毒,一旦吸入,就会对人体的心脏以及呼吸系统和肠胃神经,造成巨大损伤。

但问题是,磷化铝如果放在地上,到还挺有受潮的可能性,可这些磷化铝又没放在地上,整个储藏室内也相当干燥,为啥还是会释放出剧毒的磷化氢呢?

这一切原来都是因为,事发前一天的7月4号那天,下了一整天的雨,谢中家和仓库都在一楼,按理来说都是受了潮的。

可是,仓库在谢中家隔壁,就算释放出了毒气,按理来说也传不到谢中的屋内,为啥偏偏谢中的中毒情况最轻呢?

首先,仓库房主投放的磷化铝,就足足有四斤多,受潮后释放的毒气含量,自然也巨大无比。

而且,这个仓库原本和谢某一家住的房子,并未完全隔开,中间只是加了一堵墙,吊顶上方还是有连接的,更何况天花板的石膏板,也因为年久失修,有很多缝隙。

所以仓库的有毒气体,还是能够轻轻松松地钻到谢忠的屋内。

至于为何四人中毒程度不同,罪魁祸首还得是天花板上的吊扇。

事发当晚,妻子和小女儿睡在双人床,大女儿因为呕吐睡隔壁单人床,谢中则单独睡进了里屋。

妻子和小女儿的房间上有吊扇,吊扇自然就让天花板里渗出来的毒气加速下沉,所以妻子和小女儿中毒最深。

而谢中虽然睡的里屋,但他床边有个小风扇,不但将渗下来的毒气给吹散了,还把毒气全部吹到了对面大女儿睡的屋里,所以大女儿中毒的程度其次,就谢中一个人中毒不深,顺利挺了过来。

至此,谢中一家中毒遇害才终于算得上是真相大白,而投放粮虫净的房主,虽然完全不知道粮虫净会释放剧毒气体,但还是犯下了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被警方拘留并面临法律的制裁。

对于失手害死一家三口之事,房主虽然觉得很冤,但也无可奈何,只能自认倒霉。

所以,导致一家四口惨遭灭门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那场雨。

当然,悲剧的背后往往都能反应许多现实问题,比如像粮虫净这种危险物品,按理来说应该被禁止使用,或者在使用之前要对使用者进行专门的培训和强调,再不济,也应该在包装上强调和注明注意事项。

可尽管粮虫净上确实也标注了注意事项,但使用它的农民大多都是文盲不识字,并不能意识到粮虫净的危险性,从而才间接导致了如此悲剧的发生。

事实上,谢中一家并不是个例,曾经也有两名卡车司机,拉粮食时放了很多包磷化铝,却不料路上车子淋雨磷化铝受潮,导致两名司机中毒身亡。

这些血淋淋的教训,都应该提高我们的安全防范意识,避免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