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的低调:98年排队瞻仰被认出,去韶山住宿只登记丈夫名

刘大惜 2024-12-16 15:38:18

1998年12月25日,毛主席诞辰105周年的前一天,天安门里人山人海,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都奔赴北京,来瞻仰伟大的毛主席。

在人群当中,有一位头发斑白,衣着朴素的老人,她看上去非常普通,与身边的游客和群众基本没有区别。

但是,这位老人的身份其实并不一般,她是主席的亲生女儿——李讷。

为什么李讷在前来瞻仰父亲的时候还需要排队?她的行事之风为何如此低调?这一切都离不开毛主席的谆谆教诲……

李讷的前半生

1940年,李讷出生在陕西延安革命区,在那个时期,毛主席将李敏送到了苏联,李讷也就成为了主席身边唯一的一个孩子。

而且,李讷也是唯一一个一直陪在主席身边的孩子,与主席之间的纽带相当深刻。

李讷懂事时,抗日战争已经基本结束,延安作为后方当然也相对较为安全,所以主席也经常带着李讷在延安散步,亲自教她读书识字,父女二人其乐融融,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美好的回忆。

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也一直将李讷带在身边,除了胡宗南进攻延安时主席将李讷送走半年多之外,父女二人几乎从未分别。

毛主席不仅给予了李讷一个父亲的陪伴,同时言传身教的还养成了李讷低调的个性。

从李讷的名字当中,我们就能看出主席的用心。

李讷作为毛主席的女儿,之所以不姓毛,就是因为主席怕她在日后的生活当中因为这个姓氏而被人以特权相待,所以才用自己曾经的化名“李得胜”为自己的小女儿冠姓。

主席一直要求李讷隐藏自己的身份,尽量不要被人认出。

新中国成立的那年李讷刚刚满9岁,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了,她跟随主席来到北京之后加入了育英小学。

但是在登记姓名时,主席却不允许李讷填上自己的名字,一是为了防止学校对李讷进行特权优待,二是为了让李讷不滋生任何的优越感,所以李讷在登记的时候填上的其实是毛主席保健医生王鹤滨的名字。

在主席的影响之下,李讷从小勤奋好学,在中学时就已经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和历史都有了一定了解,学习成绩也相当不错。

毛主席为了鼓励李讷,还亲自圈画批注了一千一百八十首诗,三百七十八首词,以及三十二首优秀的曲赋。

这些被主席批注过的诗词歌赋贯穿古今,从先秦时代一直到新文化运动都有涉猎。它们大都被李讷誊抄到了自己的本子上,成为了李讷的床头书,没事就拿出来看一看。

李讷也一直遵从父亲的教诲,行事非常低调。

李讷升入女子附中之后,身边多了许多高干子女,同学们骑的都是进口汽车,戴的都是高档手表,穿着打扮也非常精致。

李讷虽贵为主席之女,却从来没有在衣食住行上为自己谋求过任何特权,穿着的永远都是最朴素的粗布衣服,骑着的也是老旧的国产自行车,从来没有和同学进行过攀比。

在主席的授意之下,李讷的早期学生时代甚至没有任何工作人员去接送过她,同学老师几乎没有人知道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1959年,李讷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历史系,这和主席的教诲离不开关系。

李讷升入大学之后,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爆发了,几乎全国百姓都面临着食不果腹的难题。

毛主席当然也不会允许李讷搞特权,主席不仅禁止李讷携带任何零食,同时也不允许她进行加餐,哪怕在大学时期李讷因病休学一年,毛主席也没有对她有任何特殊的照顾,1966年,李讷成功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解放军报》,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编辑。

在工作岗位上,李讷也谨记父亲教导,没有使用自己的本名,而是改名为肖力。主席对“低调”的教诲,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李讷的精神当中。

身份暴露却依旧低调

加入《解放军报》时,李讷刚刚26岁,还算是非常年轻,在报社中干的活也都是比较基础的工作,在毛主席的授意之下,报社里只有4个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所以在一开始,李讷与同事们相处时也没有什么压力,大家说说笑笑,好不快活。

但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进入社会的李讷当然也不再能够像学生时代那样轻松的瞒住自己的身份。

渐渐的,报社里的人大都知道了她的真实身份,与李讷也逐渐有了距离感。

在这之后,李讷与毛主席进行过一次长谈,随后她在报社的一场大会上主动上台讲了几句话:“爸爸让我告诉各位,我只是上过几年学,现在还很年轻,很幼稚,而且很蠢,爸爸让我向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学习,希望大家能够多批评我。”

之后,李讷又补充了一句:“如果犯了错误,炮打、火烧都行!”

这种半打趣的玩笑,让整个报社里的人卸下了心理负担,开始从心底里接纳了李讷。

虽然李讷的身份已经暴露,但她却还是坚持不给自己搞任何特权。

有些同事因为主席之女的身份在各种方面偷偷给予便利,面对这样的“帮助”,李讷总是一口回绝。

她拒绝了同事让她开小灶不去食堂的建议,声称自己从小到大就是吃食堂的,哪怕在家里也经常被父亲带到大食堂里去吃饭。

有的同事看李讷宿舍里装衣服的箱子太过破旧,想着让她更换一个新的,李讷却说这是自己父亲曾经用过的,不能随便更换。

李讷在报社的出行一般都靠自行车,在一天夜里回家时,天空却突然下起了大雪,呼啸起了北风。

李讷现状还是不以为然的推着车走进了风雪当中,报社领导见状赶忙让李讷把自行车放下,说要派人开车送她回去。

面对这样的好意,李讷也并不接受,她对这位领导说:“好叔叔!千万不要派车,爸爸知道可是要批评我的!”

1970年,李讷被下放到江西干校进行劳动,在劳动中谈上了恋爱,与一位姓徐的年轻同志打的火热。

李讷的堂姐毛远志当时也在同一所干校,立马向毛主席汇报了此事。

毛主席得知女儿恋爱之后,并没有说什么,而是默默赠予了一套马恩全集,作为自己的祝福。

不过,李讷的第一段恋爱很快就结束了,1974年,李讷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平谷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副书记,后因身体原因而卸职。

1984年,毛主席生前的卫士长李银桥给李讷介绍了一个对象——中央警卫团过去的警卫战士,当时的云南省军区任怒江军分区参谋长:王景清。

很快,李讷和王景清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二人的生活非常幸福,一家人琴瑟相和。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李讷却已经十分满足。

1986年,李讷进入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在新的环境中她依旧低调,遇到不知道李讷真实身份的人时,李讷总会刻意隐瞒,从不主动提起自己的身世。

韶山祭祖留夫名

毛主席去世于1976年9月9日,在这之前,主席曾经向党中央提出过申请,希望能够回到韶山老家,党中央很快通过了主席的申请,但主席还没等到回老家,就已经因病离世了。

而李讷作为一直陪在主席身边的女儿,当然了解主席的这个愿望,所以代替父亲回韶山祭祖,就成为了李讷一直以来的念想。

不过因为当时的某些原因,李讷并没能在短期之内去往韶山,这件事情一直被拖到了1984年8月12日,也就是李讷与王景清结婚之后。

到韶山之后需要登记,李讷想都没想就在登记簿上写下了王景清的名字,即便在祭祖的场合也没有亮明自己的身份。

直到李讷趴在祖父祖母的坟前痛哭的时候,工作人员才感到了一丝蹊跷,赶忙上前确认信息,这才知道面前这个看似普通的女同志的竟然是毛主席的小女儿。

自那之后,李讷经常和自己的亲朋一起去往韶山进行纪念,每次都不主动宣传,不过久而久之,韶山的同志们也都认住了李讷。

有人劝李讷换换身上的衣服,穿的更加光鲜立整一些,但是李讷在听到这种建议之后,通常都是一笑而过之,她身上的衣服永远都是破了补,补了穿。

当有人不理解她这样过分朴素的行为提出疑问的时候,李讷总是笑着反问:“父亲留给我最大的遗产就是艰苦奋斗,她的衣服大都是补过的,我穿衣服还应该讲究吗?”

李讷帮助主席实现了愿望,在韶山留下了属于她的足迹,每当瞻仰主席故居,纪念馆,毛氏宗祠的时候,李讷总会默默流下眼泪。

她几乎每年都会来韶山扫墓,哪怕年事已高,这个习惯也从未断绝。

排队瞻仰父亲

1998年,李讷已经58岁了,她的两鬓已经斑白,体态也有些佝偻,但是精神状态却依旧饱满。

12月25日那天,李讷一大早就出现在了天安门广场,在毛主席纪念堂门前排起了长队,今天是父亲诞辰的前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志们都前来瞻仰主席的仪容,李讷这个做女儿的自然也不想错过。

早冬的天很冷,排起的队伍很长,但李讷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站在人群当中,独自一人等待着队伍的前行。

其实按照惯例来讲,毛主席生前的亲人好友进入毛主席纪念堂是不需要排队的,完全可以让工作人员从另一个门里引进。

这么多年过去,李讷从来没有走过后门,每次来瞻仰父亲遗容的时候都是排着长队,在纪念堂跟着人群匆匆看上几眼就默默离开。

但是这一次,却有人认出了李讷。

认出李讷的是一位曾经在中南海工作过的同志,知道李讷的真实身份,一开始,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是认错了,反复观察之后才确认了眼前的这个老人就是李讷,就是毛主席的小女儿。

这位同志赶忙凑到李讷面前,将她从人群中带了出来,跟她说以后来瞻仰主席遗容是不用排队,只需要跟工作人员说一声就能从别的门进入了。

说完,工作人员就要拉着李讷从后门进入毛主席纪念堂,但李讷在这时却突然说了一句:“我只是想爸爸了,一起来看看他。”

李讷这句话当中的“一起”,指代的当然就是在纪念堂门前排起了长龙的队伍,这些队伍由人民构成,正如同这个国家。

这位同志还是想让李讷从后门进入,毕竟现在的天气太过寒冷,而且李讷也已经年近花甲,不再年轻了。

面对好意,李讷还是提出了拒绝:“爸爸以前就教导我们不能搞特殊,我还是排队吧。”

说完,李讷又默默回到了人群当中,排起了长队,与万千主席的瞻仰者站在了一起。

毫无疑问,这就是毛主席对李讷的期待,李讷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不搞特权,不做特殊,从来没有利用身份的不同,为自己谋求过任何便利。

主席之女的身份对于李讷来讲并不是“敲门砖”,而是一份压力,更是一份责任,因为这份责任,李讷严格要求自己;因为这份责任,李讷低调无比……

如今的李讷已经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她的子女们所从事的都是很常见的工作,同样没有因为主席后人的身份为自己谋求便利。

现在,人们只能在一些官方活动当中看到李讷的身影。

在2013年时,李讷又一次回到了韶山,但她这次却只能坐着轮椅前来,在起身为父亲的铜像献上花环时还需要有人搀扶。

年老的李讷颤抖着与自己的丈夫王景清一起给主席的铜像鞠了三躬,随后在主席铜像前放下花篮,花篮上有这么一行小字:“亲爱的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