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中国,中国人被视为“东亚病夫”,在外国人眼中,与“贫穷”“落后“及与之相关劣根性,中国都有。但是,1949年后,毛主席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的不切实看法,在国际上,逐渐树立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这种大国形象的树立,与主席治国理政的风格,是分不开的。
毛主席的治国理政,也体现在国际交往中。对外,他不低三下四,不畏强暴,但是,也不霸道,不强词夺理,从事实出发,赢得了国际上的信任和赞誉。
1954年7月23日,在中国南海,发生英国运输机被解放军击落事件。25日,主席审阅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呈送的新闻稿和复英国代办杜维廉的照会稿。主席看后批示:
“少奇同志:
请你召集陈、彭、邓及章汉夫在你处一谈这两文件,考虑其措辞是否适当。两件我均作一些修改,请你们再加斟酌。复英照会原稿第二段,措词极不适当,故作了修改。复英照会,以26日交出并广播27日登报为适宜。”
原稿中的“极不适当”的措辞是啥,我们已不得而知。但主席对照会稿的修改保存下来了。他改写的一段话为:
“据我军事机关收到来自海南岛方面的报告:7月23日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巡逻飞机在海南岛榆林港上空执行巡逻任务之际,曾经与一架蒋匪帮的飞机在该地上空遭遇,发生战斗等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得此消息后,即行多方面调查,始知该项飞机,实系英国所有的运输机,被我巡逻飞机误认为国民党匪帮飞机侵袭我榆林港军事基地者。发生此项不幸事件,实完全出于意外。"
在这之中,主席没有强词夺理,也没有否定中方的失误,而是实事求是说明是“意外”,称之“不幸事件”,体现出了一个大国的担当。
26日,章汉夫将中国的照会交英国代办杜威廉。事后,由于中方没有推卸责任,英国接受了中国的照会,与中方友好地协商,接受了中国的赔偿,双方解决了这一“不幸事件”。主席的做法,展现了一个大国担当,获得了国际上尤其是英国的认同。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治国录:毛泽东与1949年后的中国》(全四册)记述了此事。该书记述了1949年后毛主席治国理政的过程及其智慧,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立体地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时代及其面貌。该书为读者喜欢的经典国史畅销书。